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9644|回復: 41

在日本做機械設計的感受30:前向的思維方式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7-5-20 22:53:35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7-5-21 11:37 編輯
: o" S0 x) j( v5 Y: X! W$ h9 [: I
0 `0 D3 o# n! n: y“前向”的思維方式/ b9 Y. L6 m  q' p6 T# w& z# A! n

' K+ ]& b3 p. }* V" h$ @/ b* ASection 1., c' i" u/ y! R( T, i+ S
我們公司有一個客戶,是在中國的日資企業。
) c/ m, G3 a8 B$ X有一次我去那里出差時,與廠里的日本人管理者聊天,, c* o+ y7 |9 Z6 |8 c/ T
他提到,手下的中國員工里,會有更多的“陳述借口”的傾向。
5 {0 I% y. V" c  r' [; }跟員工說點兒什么事兒,工作中這樣做不行,應該怎樣怎樣才好,# [6 c- ~4 c* }
對方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接受,而是去找借口,
2 u, A1 X! a5 \" e' u6 [* j' p說這個事情沒人教過,或者說那個誰誰也是那么做的,等等。2 v+ Q! s# l/ ~2 K% S5 \- C1 t
他說這樣是不太好的。
) ]. _7 j! t. B: H2 ?  |/ l2 `) z2 {9 i. ?# z5 W
這個事情我也有所體會,回想起來,以前我也有這個習慣。% r- x- q1 Z& H/ r
我剛去日本的時候,上課以外的時間,會到拉面店去打工,貼補生活費。' [, H1 i6 ]7 G; R3 P7 e- r: b2 w: C
剛進拉面店的時候,我做事情偶爾會出現一些差錯,
) L+ {' `( G: @, h: g+ z# B然后店長就會,對我說哪里做得不對,, f* v, H, i3 n. D
我聽到后就會,很自然地去陳述理由,為什么這么做,
9 p9 `9 P3 }8 s0 N" |# x' a然后店長就會,說子子君你只是在“yiyiwake”,也就是找借口。
3 R' |9 u. T4 Y- k& B  T8 d那時候我還不太服氣,甚至那個日語單詞的蘊意我還不太懂。
4 v. D2 m: |3 h- I* A3 Y% C其實現在來看,自己那個時候就是在“陳述借口”,% y$ X8 _, |) D) R- z2 i
后來時間長了,這種表達方式逐漸修改了一些,稍后會介紹這個轉變。
6 I, h) L1 Y" C1 ~4 t/ {) C. K0 Z& s. ?" t" g9 m
然后就是想說表達方式的問題。
# e' T# H# T3 J* L2 c% ]前面在拉面店里,店長指摘我,我辯解,他說我找借口,
# l& P6 b4 c+ G* }6 [2 {實際上他更在意的一點是:  h6 r- n+ ?3 O
對你的指摘,你到底聽進去沒有,8 P% D5 g9 h2 x! e! e- G/ e! P0 \+ D
如果一點吸收的意思也沒有,那就白說了。
" Q: }# I+ {" P+ E- X就是說,你的回答與辯解,帶著怎樣的語氣,& Z# \9 w9 V) J$ s9 n0 s
如果只是單純地陳述借口而沒有表現出吸收的意愿,- [* I/ q& \. V" F( W1 l4 a
那是不好的。對于相互的工作進展是無益的。
$ X4 G: F  @( v  @+ v! B7 V& w$ j2 \& o' ^$ H' b
比如說一件事情,上司問下屬“某事為什么沒做”,
; j6 ~. ~% U' ]4 ~下屬實際的原因是,當時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沒做,  M9 m% ]6 z  k' N& }% V
那么要表達這一點的時候,表達方式會是怎樣的呢。0 L6 C# ?+ @3 ]8 o9 S9 Z7 ^
一種方式是理直氣壯地說
7 i7 [; \$ L/ {4 ^    “這個事情我不知道啊”;$ \% r$ g  D4 A% m6 [" W
一種方式是帶有歉意地說8 V+ N7 y* S0 c" q- @" R
    “抱歉這個事情我當時確實不太清楚,. N* Q: M  u* s
      您看下一步/下一次怎么辦才好一些”& S7 a9 _, v( v2 |! P6 K1 Q
同樣是表達“自己不知道”這個事情,& o, Z8 K/ n2 W. R
表達方式以及語氣的不同,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z. |/ e% }* o% D3 U
后者的方式,對于事情解決和雙方心情都有益一些,' D* R( V1 C& x
后者更被期待一些,是值得我們參考的一種方式。
/ z" h0 w8 i5 P; c" {語氣代表著一種心情,在日語里稱之為“kimoqi”,  l7 i; |- \2 w
表現出的心情,決定著會受到怎樣的評價。) P# |& \2 A% e: A
+ m2 ~7 U  D2 ]7 ~' ~- [8 a1 _
關于借口,曾經網上讀到過一些文章,% V! b4 {) m; U1 M2 D# |
提到在職場做事時“不需要借口”,以及以西點軍校來舉例等等。  G7 _! e! ~( U& _% o
我的感覺是,“陳述原因”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 j3 }0 Z# y; j4 v* W
問題在于帶著怎樣的語氣去陳述。; V5 J2 L) O0 |7 Q& M6 B
A.如果陳述時帶出的語氣時,或者說給人感覺是
, V. K5 r3 J" h; V$ M2 O, I    “自己沒錯/ 沒責任/ 沒辦法/ 沒有改變的打算”
. h! g6 y/ H* Z    那么其實這樣不太好,對工作無益,! U4 _- t4 n4 `0 F  u
    大多數文章談的是這種情況,4 J" G% a* S" U1 i" v7 @
    這種情況,確實是“不需要借口”的,% G+ r7 ?( D" J: U# a
    說出來也只是花費雙方時間,而對事情解決與進展沒有好處。8 _& k9 f- K% B
B.如果陳述的語氣是3 K' ?' W! \4 B6 R; E0 f; z
    “接受話語”+“表示歉意”+“商量解決問題”
  S% R0 G9 i  ^: m/ E$ O: |    那么其實也是可以的。
( M2 D) r$ q. T# v6 ^1 R& ^: j    而且這樣表述之后,上司也可以明白事情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
9 Z7 s  M, H5 D' A) f    比如說,: y. R* Y* q8 V4 U+ b  ]
    如果是缺少事前交代而導致問題發生,
5 C: N' `/ _( g' W* y) Y2 \  _& w        那么上司就在下次注意加強事前交代;3 h/ v5 G$ G$ m
    如果是該員工的性格不夠細致,
0 K$ D5 v6 |4 u' G; Q* |        那么上司就在下次安排事情后加強確認;0 \+ j2 t, n; `6 Y
    如果是該員工的能力或性格不適合該業務,! f3 Y- L7 S) c) i* A3 m5 n
        那么上司就考慮教育或轉崗。; {# H$ J, P& P% n6 F9 s
C.如果單純地說“不需要借口”,
% v1 Q! L1 n. Z1 ?    從而使員工在問題之后沉默不語,
8 Q% \' k5 t+ P那么上司或許就無法了解問題的真正原因,
0 [6 N  d9 s8 j$ H1 r1 Y. h: ?    從而也可能導致問題的繼續發生,這其實是不好的。
, Q7 R& h# T- Y! @! J# M# e
/ n: |) i4 R7 ?7 C0 w當然,另一方面,發生問題后,  }- r* n) {4 q% z4 _8 @3 o
員工往往不愿意說出真正原因,而更愿意推諉,2 ^5 ~& K+ Y1 s$ y' A2 N% N
這時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8 X; x* E# l0 M* B3 o
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犯錯誤會難為情,所以不愿意說,
# t4 _1 q- b) x4 w0 R8 }另一方面是,上司有沒有表現出一種樣子:
' _% H$ Z8 y# \) C表現出“即使你說出實話我也不會因此而無謂地懲罰你”的樣子。1 ^: Y  l1 x& W
如果上司表現不出這個樣子,或者不能給員工以安心的感覺,
' s' n$ B/ @9 @0 \4 h那么員工自然就會擔心,然后考慮到如果說謊還有一半的概率蒙混過關,7 X$ P+ `  T" ?7 q
那么上司聽不到真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j5 c( ^; _# |2005年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在中國最大的HR論壇里面擔任某版版主,4 p: }6 ~5 P8 f
那時候看到過一個問題是“員工為什么不愿意說真話”,& l9 w. P5 Z8 U6 W1 t5 t
當時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
4 o( l9 V) G/ a% ?# ?+ B3 Q3 O% i0 ~8 |0 c' m0 b# @
所以,無論是對于上司還是部下來說,
* J8 \! O3 h5 y3 _8 h在“指摘錯誤”“回答指摘”“對待解釋”的時候,8 Q/ r( ~9 C, C& w2 ~- M
“斟酌表達方式”都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課題,- J% s) @) u& v& z: ~* R) V9 W# P# Z
而且往往人們對這些地方不會去注意,) ]( }( O6 i5 x& M1 m
從而導致表達方式生硬,
+ C1 A+ {& z3 i* A導致很多的問題不能夠潤滑地解決,
1 }% c2 D: n) Y/ q也影響了團隊的效率。
% w- s0 N' j& w如果我們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并加以改進的話,- _2 D" b2 y$ J2 k+ ]
那么或許會使我們的工作狀態,得到提升。+ |' m( `  H" N* P

' {9 `8 y7 W+ ?+ bSection 2./ F4 w( F# y2 C# z2 i
在日本注意到的另外一點也非常重要。
; A/ l$ \* n7 i+ |* s, E$ p日本人在指出錯誤的時候,
. f- a. C! d% G6 W4 m1 I他的重點,往往不會是去追究你“過去”怎樣怎樣,
. g; R, s3 Z' K) |: B$ m0 l他們重視的是“下一次”你要怎樣怎樣做才好。3 N' S4 `! r, g

3 G, v4 Q2 f' ^- @0 x5 n這點是我在初到日本時,在日語學校里學到的重要一課。
" E& J7 ?7 M( u, m8 k在日語學校里,一開始,班主任對我的一個錯誤進行指出,
# n. a( ]: X+ c) ]4 B( t# v$ k我是習慣性地向著“過去”去看的,我就會去解釋。
& k8 y% N* p* n# B2 u" n3 b- a2 \3 j9 A: e去解釋“過去”自己這么做的原因,怎樣怎樣。
4 s, t+ E$ @8 _4 {" |9 A& S然后她眼界很高,對于我陳述的理由沒有去做過多糾纏,6 m6 h& l$ L% h( y
而是直接拉高視角,分析我的思維方式,: I( m9 U1 ~2 a
然后,她溫柔地對我說了一個詞:“前向”。6 g# F( _% ^2 K# g- {  n

: O- f* ?% Z- l+ v: G; u她對我是這樣說的:
5 @- J8 M, K% w6 i$ y2 A5 m1 f5 A子子君,對于這樣的事情,% e. O) q4 a! M5 r- t  t
其實你也可以試一試用“前向”的思考方式,0 e# {' K. c7 w5 X  U' A
思考方式要“向著前方”,也就是要去想著“下一次”。# A6 r  h' s6 K% h, I) B
你“上一次”做錯了,我甚至可以不去在意,
% o- G- U! U3 \* v5 a8 {我現在給你指摘的目的是:8 ]2 J# J$ i/ t, N+ t* T
  我希望,通過這次的談話,
: R. |8 c% }# S: g. k3 m0 [8 d3 R    在這個時間點之后,你知道什么是正確的,- t! w  \0 {, l- V. u
      然后在“下一次”,你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做,那就好了。
/ h9 M7 J0 P$ T) R. t7 g$ Y- r# S- B! [) J" F( b
我逐漸明白了這個意思,自己的思維方向也要向著“下一次”去看,
* y4 t4 V5 t' R/ S' m9 Q: d& t: O所以就會去認錯,同時表明下次要怎樣怎樣,6 [5 ^$ Y1 ]: h
這樣雙方就都輕松多了。- ~" S% W  p6 j( l! U6 z
以前在工程師積累資本的那篇文章里,曾經寫過一句話,6 R+ C5 @) X6 U( W4 V) B
“把目光和精力放在下一次”,就是這個意思," Z2 w( W) t2 C- {0 o; k
在這里終于有時間展開解釋一下了。( I  s. T4 @8 r& n  H8 n

( Z, U+ ~0 g3 j6 D, L加上日本人用的指摘方式一般都比較柔軟,3 k. G2 k7 V3 [4 p* h% ?/ O
所以比較容易接受。
4 |6 M$ I$ Q8 r4 X時間久了,也就漸漸適應這種方式了。
0 z7 z# _4 N. ~# Q被指出了某某事怎樣怎樣的時候,3 \; A6 @) e  l, n0 r2 d) p
首先是道歉,
3 l9 Z! |& X& ~4 X% s然后說下次我一定會怎么怎么做,發自內心的真誠地說,
; S1 a- F# o  G$ R9 C最后是加上一句感謝,
) t8 Y& A# E2 S, {' Q    感謝的意思是,* E- t5 H6 k2 [4 ~1 {$ W, p# P
    以后如果我有別的問題,
! T: y7 ?' U% ^/ Y: f    您也可以給我指導,我會有禮貌地接受并感謝您的。1 a6 D* @" L* P7 f, F+ ~
我道歉之后對方一般也不會去追究,不會去抓住錯誤說起沒完。
! g( s/ f5 g$ V; W! r( T$ @  w+ Q然后下次我確實注意了,讓對方感到安心,這樣就好了。/ p9 p. x7 H; _; Q2 U! k
這樣就會,把一次失誤,變成了一個正方向的循環。
9 q3 x; M% P0 }這種“前向”的思考方式,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H! i# R$ d. I9 p

' N& O9 w1 L- Y$ f  K. q2 R包括前面的拉面店店長,
/ Q2 E2 r9 c7 \2 E  ]他在對我進行指摘之后,我會辯解,
" p- u- l; t% E0 f$ L: E2 Q; y; J9 b這時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
, f1 p% G% C( q; C. F. [# z' {/ q! k我只是在單純地辯解,而沒有表現出吸收的意愿,
8 G) b6 k, {0 g' L$ B9 M所以他就會看到,所說出的正確做法,這個店員沒有吸收的意思,# e2 E% W9 Z4 i8 H, u4 s9 _* l$ }
所以就不能確定,“下一次”的時候,這個店員是不是還會做錯,3 u, C. ~! Z5 k4 v9 T7 z
所以他會擔心,擔心“下一次”事情沒有被做好,繼續出問題,1 q3 j. e  a4 [: L, a
所以他會批評我。
7 t; i/ Q- k2 A同樣,他最終的著眼點,在于“下一次”的工作能否被順利完成。
& W2 S" i$ H# h, _" w; m) _! f% M1 X' m: p我應該的做法是,表示接受,并且下一次做好,2 f/ \& _7 c+ E# Q/ ?; _
這樣才是被期待的行為。
3 X% z1 N; P. k1 S: c
# y- \& B/ ~! Q" c$ c: }7 z) eSection 3.
9 C5 t) M" Y+ w# c/ H- K# [9 ?) N
從語言學校畢業的十年之后,我在日本的公司里工作。: R, x8 I- |& x; l) ?
在公司里遇到了新人的失誤,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
5 r  E; {9 y& g# I有一次一個新人把圖紙給我,拜托我發郵件轉發給臺灣企業,- R7 L; e0 h9 q" M
臺灣企業比較認真,收到圖紙之后發現問題,就打電話給我問了一通。
! ~: W. X& C3 S/ i9 Y; R
$ {" ~- b7 j( [4 b  Q/ W- [# n! f# _對于前期圖紙,客戶有提出進行修改,, j7 M) C' d3 T' t6 s: n" k
這次新人提交的時候,里面有一張圖紙是這一次要說的事情,
3 }* r6 ]$ a3 a" s另外三張圖紙是無關的,但是那三張圖紙恰好是修改之前的前期圖紙。
3 F# v3 N% K% w. y3 i" j2 T所以客戶在這次的郵件里看到修改之前的圖紙,就會疑問,就會不安,
, E8 U0 \+ [0 W* X* M0 z客戶問我:上次修改要求提出之后,子子先生有沒有將其轉交給公司,) q) b$ ~1 j# b* {
你們是按照新的要求還是舊的要求來制作的。
" b6 R/ N, b& c7 T3 M0 y然后我就按照上面的事情原因解釋了一下,# C0 X* J* w- l2 q. ~8 M6 s- v
我說另三張圖紙是無關的,抱歉忘記去掉了,我們下次一定注意。# V  C1 k0 @5 W- X3 n( a: n- u
您的修改要求,我們有周知,是按照新的要求來進行制作的,請您放心。
( X/ a$ L( U( I. l) ~! j8 d* C5 Z% b# q; _3 O& F! J/ [
然后回頭我告訴那位新人,
' y/ h$ ~' P, y0 A9 L, K我說這次我被客戶給批評了,
+ n4 o2 T7 G' r4 z* @; p. O/ O. W原因是你發的資料里面有幾張舊圖,客戶看到后導致了不安。
7 s+ C: t  v  y( ?今后你給客戶發資料的時候,檢查一下會好一些,. m# G0 n! d. e0 M5 K. b
無關的內容,如果放進去,是有可能造成誤解的。! V* E3 V$ D* c9 C5 V- N
然后他向我道歉,說下次注意,說抱歉給子子桑添麻煩了,1 D% R1 V, z7 a; M
我說沒事,
+ Z% B. T. Y7 S$ z客戶的事情,我有別的地方給他們幫忙,所以這些事情我可以擺平。
: b2 G' r* l7 J. p1 q' i只要你從這件事里有所收獲有所改進就好了。2 ^# A9 u5 m' I3 U
然后事情就過去了。" G; z  R+ i5 F8 c
8 a% j0 Q6 N  m6 p/ e. K
還有一次,客戶從我們公司買過一個備件,. |; O7 |) ?, I: n
過了一段時間,到了需要安裝的時候,發現尺寸有問題,( y0 x7 J* j  L. p' U- d9 B) y( k! m( {: l
信息轉到我這里,我查找了當時的訂貨單據和圖紙,
& |: k  {# v% L6 X! ~! F發現那件訂單,當時是我們的一個新人對應的,# V2 V- r+ I) j9 q8 x1 _6 A; @
她在訂貨時,使用的是舊的圖紙,8 }) B- x! i% b, T4 i- q3 V* h
圖號正確,但是是第一版的圖紙,所以有問題,2 `5 J" G+ m3 C3 W/ q7 l) r7 m
正確的做法是應該用改訂后的新圖,5 a$ U! X. R3 `1 G. e1 r- x  \

" C3 ~1 G9 S7 g. z; g7 c) Z于是我去向她解釋,上次你做的訂貨有了點問題,
2 u/ n4 b" z% q) Q4 F下一次包括在訂其他零件的時候,
4 K8 W; s; k- l6 O% Z5 C) S6 v盡量找最新的圖紙,1 i# D% U) ~3 p" _6 `
或者盡量確認圖紙上寫有當時的生產批號,那將是最正確的。
! W; x* Z/ r8 B$ B' }8 j3 L她說好的明白了,下次一定注意。
: P# o# Y4 j5 W6 m* c) M; h然后讓她重新寫單子訂貨,就好了。
+ k2 K) t' K) T( X# [) ?" c好在那次客戶不是很急用,我們免費給客戶補了一件,事情就過去了。
# Z# N9 |6 j9 X* a) C' {5 p& C1 Q' S9 {9 k7 C; I
前面陳述的“前向”的思維方式,有兩個方面是值得注意的:0 Z2 w" S1 h/ Y& b6 J) F
一方面是,指摘者,陳述的時候,明確是希望對方“下一次”能夠做對,
, I+ a. V" Y( ^: {" p6 m9 B一方面是,被指摘者,領會精神,接受并表明將在“下一次”認真照辦。/ S! o* A3 [' e, N' ^* D
這就是說,指摘者和被指摘者,
" d: R  G# e3 h$ J& D' v. p兩者的思維方式都是“前向”的,才能把問題平穩解決。
/ f4 A0 b6 \$ |5 B: a4 F
; P4 ?0 m1 h- D- t( ]5 E如果不夠注意,往往就會出現的情況是,
* f: F1 G$ y  f指摘者抓住“過去”的錯誤不放,
- G+ Z/ Y& \# v2 b被指摘者對“過去”的事情進行辯解,  Q5 o! z5 [, B% k4 y0 d! l0 q/ H
二者花了一堆時間,弄得不愉快也浪費時間。
- h& _# C4 K. P& I或者是,- e( x" ~; Y1 k8 D( O' o/ w$ P
指摘者已經明確指出“下一次”你做對就好," }2 T( y' n- a5 _8 D6 S. ~
被指摘者則糾結與“過去”的事情,認為自己是無辜的,8 q  u1 m' P( O- X/ ~
這樣依然是耽誤時間。1 C( x; b6 u3 M0 c6 T
同時指摘者沒法預測,“下一次”事情會不會被做好。; l" q) t3 C) d, c+ N
這樣就不夠理想。
# V; t/ Q2 W! T# k& E" K7 B( q6 l$ s
我們在公司里所做的一切事情,
- P8 Q# O  z  G0 \. }包括工作中的手續,學習,聯絡,商量,糾錯,交涉,開會,協商,$ i+ I! m9 w$ O4 Y, e
最終目的都是一個:希望工作能夠在“將來”順利地被完成。
6 r6 p7 X$ D$ y) z) l! v' A9 U' C工作被完成,滿足客戶要求,才會付錢過來,才會使我們可以收到工資。
, j& p0 d4 o9 }6 P" z! Z所以,包括上層人員,更關心于,工作能不能被做好,9 d) f* t$ a0 j$ @4 |" ~
所以,我們的回答與對應,讓對方對于“下一次”感到安心,
8 X$ |# d8 c! c( V8 h! G8 O; ?  ^0 s這樣才好。9 Y: L% K4 F1 u
2 F8 q. @! O+ l* t* U. a6 g- @
曾經有一次,公司里的中國人R君,給商社的人發郵件,給我也cc了。
1 J- @5 [% r& X# e% t- B: S他在郵件開頭寫的是“周林靜女士,你好,……”
# [# Z9 D; }# `8 q4 g6 k# Z$ T* i我知道那位周林靜其實是位先生,R君因為沒見過他,所以寫錯了。' c. l0 e, P( }. c/ I( p
為了提醒,我單獨給R君發了一封郵件,0 _& A, F- H7 m3 `- {  D; r
“那個周林靜其實是男的,你下次寫郵件的時候注意一下就好。
4 Z" d$ ?5 E' N下次寫郵件的時候如果弄不準,也可以考慮寫‘某某經理’來試試。”, z9 n4 ~5 K' ^. T) K& U% y" Z
我發郵件的目的是,
# h. O6 D- @+ h/ A- p3 z. F' H3 t下次你給人家寫郵件時別弄錯就好,- L  e- @( A% i- }1 X
同時提供一種,在對方性別不明時候的,對應方式。5 L, \) ^1 K# x8 G( ]
8 i2 N* Q" [( l5 u7 h7 G9 }
結果馬上R君的郵件回過來了,內容是
7 o  l8 i" c1 Z/ D3 `" c3 F) q: w“單看名字弄錯了性別,這種事情在中國常有,你至于發個郵件么。”7 h& k, w3 \' \9 {7 ^- W( |; y
我又是一個culture shock。
4 Y1 G" n) p& Q8 o% N# q. Y+ C* V我習慣于日本職場的平和的互相檢查提醒的氛圍,所以給他發的郵件,
8 \1 q$ I8 M( s. c! F7 c: [/ ]我預想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但沒有想到是這樣。
! `2 M2 Y& c: A: C2 [之后我把這個事情也講給日本人同事講了,
6 \0 |9 |0 j0 \8 }同事說,子子桑的雅沙細的心情都被浪費了。6 s, E, ?! i  T) {) f& {
我問,日本人的反應一般不會這樣吧,
  C. f+ j. o8 E( f同事說,是的,一般會表示感謝。
1 l+ M  b! t1 ^
  A- i4 B5 B/ C9 G我的感覺是,* V( d# Z/ \; x0 U! H: u3 |3 |+ W
即使感覺這個指摘無關緊要,或者是哪怕心里不爽,9 C, a9 U' i( N
也應該在表面上表示感謝的,
+ O; ]" m( r! p, Y( k7 L; L0 M因為這樣可以在以后繼續收到類似的提醒,
4 p1 h: B, L0 W* v9 M$ \. p3 _! Q不至于導致“將來別人不提醒自己而使自己錯過忠告”的樣子。
2 o) `& f: D* M' O
  S' {7 d; G3 T' B$ D2 v9 ]這也是在收到指摘之后,一種“前向”的思維方式,9 B, a0 n/ [! F/ t9 h
對于收到的指摘,也要考慮到“下一次”,
9 n* P: V/ C5 r/ V: V1 U如果進行不合適的對待,那么“下一次”就會收不到類似的提醒,
/ f2 Y* \% i( F工作中很少有別人愿意花時間提醒的,花時間同時有弄錯的風險。0 t- w# x' K0 v" O, R7 D
因為難得收到提醒,所以應該妥善地對待,
+ m$ `+ b1 y% r; r# B4 a這樣“下一次”才會有其他的提醒與關照,
; n( `  O5 i9 R& \誰也不會是,一下子就給你幫忙,的樣子) q3 ~7 B: I. s# v4 n
都是在一些小事之后,循序漸進之后才會給你講一些重要東西的。5 S5 c  B0 M* F& I& L& v; W5 q0 X
所以在這個時候,向“下一次”考慮一下,也是有必要的,5 J6 B% q$ z# i% @" `6 X9 L. `
哪怕只是在面子上過得去,也是好的。
! p1 o! _% T; J! a% }/ x9 I. [! P
回頭來試著分析R君為什么會有那樣的反應,
0 X8 q+ O) z$ l4 @% g% Z我估計,也許是R君接受過的教育過程里,; U& B" p9 R# }
以往“被指摘錯誤”的過程,都是“讓人感覺難為情”的事情,2 n" h8 B  N' \6 \0 w
所以即使對他進行柔軟的指摘,% V8 E& E( y/ V6 D+ k4 F# Z' [
他也會慣性地,有“丟面子”的感覺,從而進行反擊。
9 D$ B; R3 n8 s% h* k這樣一來,下次我再遇到值得提醒的事情,我都會遠慮一下,/ L9 p0 F9 b+ `- F" z
大事情我還會對他說,如果是小事情,有可能就不去提醒了。
+ N( o0 S0 F# G$ s& j
! G% S: Z; {8 N+ }! l; vSection 4.5 ]& K1 B$ {3 m! I9 r
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能夠預想到可能會有的提問,
( {* \; |, x# ^+ [3 P' s2 [4 F& }有必要提前進行一些補充。+ B/ ?5 E6 J' M" J, n  o1 a* G
. z, d- t$ \  ~8 l' e
一個事情是,+ V6 m- m9 K% K& b( s
或許會有人舉例,說日本人不都是那么委婉寬容的,8 q: J7 J' L  y
日本人里面也會有說話沒有禮貌的難纏的家伙的。
) ]& M8 D; _% E: B, x+ g0 b9 C那是必然的。
" u1 ?! M7 A& i4 L在日本人里面,像我日語老師那樣說話委婉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 h$ Y# N. ~1 k  V7 `+ ^9 ]能夠遇到她是我的幸運,會去吸收,讓她的教導變成我的提高。6 N9 t+ S- v- }
我會去感謝,即使畢業十年,我會每年元旦都給她寫新年賀卡。9 B3 m0 o$ b6 P8 F# \. @5 R
我在日本生活十年,那樣的人也是不多見的,偶有遇見,便會感嘆。
$ Z; L) f! ^! ~5 z3 [! g生活中,也會遇到無謂挑刺的家伙,讓人困擾。
  I8 D5 A/ s2 p) a4 s  v2 Y但是對待一件事物,我們還是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其中好的一面,
9 y0 p* m& V3 Q5 a, T& N努力從中提取吸收一些好的東西,那樣才會好一些。
( v& \4 ^" _" @1 l* K- P
0 Y5 h6 h7 a% `9 z, ^: F一個事情是,或許有的人會說,8 ]$ N. C. r! M0 ?" t
對于什么樣的錯誤都對過去不追究,只希望他下次做好,這樣真的好么。
& y0 B" a8 A7 {# r7 k當然不好。! }8 b' [) z1 e: D, C4 o9 j* ^% _
生活中的事情,如果都簡單地一概而論,& }0 Y: N# U# p5 @
一概柔軟或者一概生硬,都是不好的。! a7 Y3 c% y: m
我們需要做的,是去分辨一些事物,) c- D) p/ p0 r% Y, v3 O
哪些事物,我們可以用柔軟的方式去對待,$ [; t0 C$ D5 ~" o6 K; x* W
哪些事物,我們必須回頭去弄清楚當時發生問題的原因,
9 G6 B* B. `8 W4 s1 c5 S哪些事物,必須讓他認清楚問題所在,) |6 z2 |- V" H% e# y1 e* m+ P
哪些事物,是不能原諒需要負責的。
* b& _; j/ j$ m! {* E* [- \2 s. `對于這些事情具體分析,區別對待,這才是好的。! b1 m+ l- z7 f: ]. K  [

& e; G0 H% t* z$ L/ \, O4 u6 P一個事情是,或許會有人說,1 x5 Q0 }9 n7 T3 X9 J/ `
被指摘者在口頭上答應下次好好做,但是下次依然故意犯錯。
# T; J  X+ a: a& }, w3 ~4 N所以推斷“信任他下一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N' D! ]- A9 A2 \0 X這種情況下,
8 X& @4 s6 P# e; {# q6 m作為指摘者,要去看人,看一次看兩次,
( k4 M8 P) J1 N+ y所謂管理,不是說完就完事了," U/ I; y$ l, N/ A! [
而是要去看,然后去修正。
5 e7 |* v! V. N9 u2 h* k去看,去看他下次是否做到,然后決定下次怎么做。- y. Y6 p  @1 x. r2 Q7 H7 h* A
作為被指摘者,如果想以這種不負責的方式來做事,
  _8 L- C+ u' k8 C# |( g% b那么將來或許應該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吧。
( X! d2 n7 t$ i6 N
( C! x# D- N! W& c- [# {另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家人朋友相處的過程中,
, l7 p7 j+ }# e* n6 b6 V  X) J有時也會有指摘和被指摘的過程,
) W+ x# o4 C; m& r; y3 W8 j其實雙方都是希望下一次會好一些,! u1 H3 l5 J9 N8 G( t& c
但是由于表達方式不夠合適,
% R; @& C" `1 Q& t8 l8 B; `7 Z導致了為了爭面子而耽誤時間的情況,
7 G4 M# x' ^4 H1 @1 I這些時候,是我們需要斟酌改善的地方。
; G0 {$ y! L4 V. G3 F, V
% r' `/ }4 D1 B& x- ?9 |比如說孩子感冒了,丈夫問妻子,問什么會感冒,
9 R* V+ j$ T1 A2 s& r( Q) Y目的是下次預防著,別再感冒了。6 e: e5 {1 S! H
比如說做菜咸了,提問方說出這一點,8 P0 W6 X  n* j/ h6 O$ W2 D8 N( _* }
只是希望炒菜一方在下次少放點兒鹽。' \6 s) L* P* w& }! l7 D9 G
比如說孩子不小心把雞蛋打破了,
# y# I/ l+ s; U) y需要的是采取變化,下次別讓他拿了。
5 ^9 i& `0 z" U; ^: n) D0 n0 E比如說朋友約會遲到了,
! t8 X4 J. [6 l2 F! D1 R& B6 c告訴他下次遲到打個電話,是希望下次能好一些。
2 ]# W+ r) @/ I# R* |' Y9 z1 I6 S/ @, M8 h) m  j, G. M) S2 n
這些事情,如果提問方表達簡單的話,
1 l- G  g! ^! S- `那么就有被理解為“責備”的感覺,
% n' a2 @6 E4 ^% J1 p6 U; i然后就是互相的爭執,
; h3 p/ g) a( ]! C9 t如果雙方都能退一步,
/ _* P9 k0 D" i  d6 e一方表達方式婉轉一些,表明自己的方向,' E2 F# q6 L8 \5 g) ?: G4 l
一方有臺階趕緊下,然后能當個事兒來做。8 m- t; h+ R, B# H
這樣其實是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爭論的。! V/ `# Z  g4 l' _  T
1 K' r6 |; S- ]; `2 T
Summary* d  P3 `5 G+ S, r7 @
錯誤和過失,無論是在我們的工作之中,還是日常生活之中,
* R" Z. C  t9 g: _6 r% i0 D3 K, \% m. G都會有遇見的可能性,* n# e1 N) n  `' z" q2 t7 }
我們可能是去指摘的一方,也有可能是被指摘的一方,1 c/ g9 _. u9 R  x" H  a& P
我們也可以參考“前向”的思維方式,$ ^8 U# \% a) R# c) I
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好的氛圍,
0 v8 G4 j' n) ~% o- D8 m或許會使我的工作狀態及生活狀態,得到一定的提升。
2 b4 X! U6 I! ?& k
  i5 z2 s8 ?% n$ _1 B1 [8 k; G以上,感謝閱讀。
+ I$ s2 l7 f( W* W; u/ v, r( B; A( s, i% I
歡迎回帖。+ V# P# O6 ~2 B0 _5 J: Z1 u
3 z. ~5 y4 q* s% N7 b
By 子子
6 S8 C/ Q; u, r6 s* @( _; o5 v% r6 ~; {5 P. a  o8 A2 D
2017.5.20" s2 p$ i; D( U8 }  c

) }/ K- \# d# X& Y/ [1 e* K----------------------------------------------7 r  V0 W! N* `- R* C# @
一周之后,子子登錄論壇將滿五周年,3 B% M4 V) L9 a* `, f8 G. o" @0 G
感謝在這段日子里,老鷹版主的關照,+ u; P/ j  g5 O
以及各位論壇朋友的支持。謝謝大家。
$ r8 j( d5 F# f7 {* o# H9 l希望朋友們在這論壇里能夠多多交流,
8 I( \: q( c& n1 ^# d( i有所收獲,來豐富我們的工作與人生。: U- I) x4 I; N+ \
----------------------------------------------, v* z0 u* Z: l2 \

$ l$ ~) _) X: q$ P/ \8 S* c5 }$ w1 H6 D

評分

參與人數 4威望 +503 收起 理由
精靈將軍 + 1 像前輩學習!
海闊天空逍遙游 + 1
ywjianghu + 1
老鷹 + 500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jishu|主題: 58, 訂閱: 10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17-5-21 08:45:50 | 只看該作者
和日本人共事過,他們的思維傾向于HOW(即使這個工作我之前不知道,但現在需要我怎么做?),而中國員工普遍傾向于WHY(我為什么不做這個工作!)

點評

HOW/WHY兩者的區別是相當的大呀!  發表于 2017-5-21 11:31
3#
發表于 2017-5-21 10:18:26 | 只看該作者
員工的行為取決于公司的制度,領導層;   因為員工是沒有能力左右其它的, 有的只是埋頭工作;
) A1 P& B) l& D& I7 v2 l2 {& G9 _4 N2 D; _( d# Y& s' D: `
4#
發表于 2017-5-21 11:26:43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提出的前向思維方式很好,受教!+ t( f! }8 `- E% u" `* h

9 Q! C" Y# \: c) n8 Gthanks!
5#
發表于 2017-5-21 12:14:55 | 只看該作者
子子啊,你回國到大企業擔任hr或培訓部經理吧,國內沒有你這樣高級和精細的人才。

點評

謝謝老鷹版主的賞識。等我在日本混不下去了,就回國做培訓去。  發表于 2017-5-21 14:05
6#
發表于 2017-5-21 12:18:05 | 只看該作者
挨批評時找借口,幾乎是中國職場里所有人的問題,我還沒有見到例外。中國的人際關系實際上比日本要嚴峻得多,即使日本職場的關系也不輕松,但那種溫文爾雅的禮貌多少也會對人有安撫作用。
7#
發表于 2017-5-21 12:55:07 | 只看該作者
子子寫的入木三分,佩服!
8#
發表于 2017-5-21 13:28:26 | 只看該作者
想要自尊之前先想保住自己先放棄的面子的民族,想普遍做到這些,還真的很難。
# x1 U! y# }( R" o! r( L: g
4 n% [' N7 ]$ s2 w" E一切從“他不給我面子”開始思考,這事兒能好嗎?
+ u7 @* _' i/ {0 z" e; |% U0 a
不怕丟面子,就怕人家不給面子,自己放棄面子之后,還逼人家給面子。不給?是不是兄弟啊的就來了。
; @' M$ I! z( @/ D! R
8 H2 D3 c$ L2 e; e: f單從外發機加工驗貨來說,你給人家指點哪里錯了,很多人認為別人不給自己面子了,很生氣。
1 g# b# t: s; L2 ?: |4 ?, u2 q
" P) `- s( K. J  U) b一句話,心態問題。我能長期合作的外發廠,幾乎都有很好的心態。5 X, J% B  ], k/ E" G' j
, L. f4 ^* Q9 @
那就是:我的面子在我的產品上。

點評

前輩一針見血!當手里的東西做夠自信,其實面子不過附屬品。  詳情 回復 發表于 2017-5-22 08:28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2 收起 理由
andyany + 1
子子61961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查看全部評分

9#
發表于 2017-5-21 18:41:43 | 只看該作者
這種找原因推責任似乎都深入人心了。公職人員工作中出錯了,立馬找臨時工,下次依舊如此。職場中人更是如此,有些推脫是怕擔責任,有些理由是蒼白無力的,只為證明自己多無辜,有些借口只是尋求一點心理安慰。朋友之間的合伙生意,夫妻之間的家庭爭吵。
10#
發表于 2017-5-21 21:04:55 | 只看該作者
這是目前典型的中國員工的思考方式,一下子很難改變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4 08:32 , Processed in 0.07753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