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peace80

機械設計中的兩個非技術性問題

[復制鏈接]
11#
發表于 2011-1-14 17:03:29 | 只看該作者
害怕伏櫪 發表于 2011-1-14 16:38
抱歉,近來太忙,在網上時間不多,沒有注意到你的問題。
這些年做非標,沒有測繪過別人的設備。即使如銅包 ...

給你潑個涼水,你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點評

可能他說的是真的,不過有好方法也應該像害怕老師那樣拿出來分享才是啊!  發表于 2011-1-15 12:11
順嘴溜誰都會,想否定別人就得拿出東西來,否則就是TMD扯淡。  發表于 2011-1-15 08:24
12#
發表于 2011-1-14 17:24:22 | 只看該作者
樓上,大家的水平都有待提高的。彭老師又沒說他自己很高。
13#
發表于 2011-1-14 17:31:31 | 只看該作者
這二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因人而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當然,前提是:頭勢要清爽。
14#
發表于 2011-1-14 18:0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peace80 的帖子

   不知道你搞的是什么機械,對于我自己而言,我們一般先有方案,然后設計計算,最后再畫圖。在畫圖之前軸的基本尺寸已根據強度要求完全確定。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peace80 + 1

查看全部評分

15#
發表于 2011-1-14 18:40:55 | 只看該作者
樓主你好,這么多的大俠發言,我這個菜鳥也來表達下自己的觀點
設計時分為兩種:
一、從上而下,顧名思義,就是先畫出設備的外型寸法,然后在細化設計各個部分,再出圖,常規的方法都是這樣搞的
二、從下而上,先設計出各個詳細的寸法,然后再組裝出總裝圖,除非是有非常足夠的把握,或者COPY人家的機器,否則,一般都不采用這樣的方法
你滴明白

點評

寸法啥的的確是日本的叫法,習慣了也沒啥。  發表于 2011-1-20 15:47
不要滴滴的,象日本人,我討厭日本人。  發表于 2011-1-20 15:03
圖面檢查你是怎么做的呢  發表于 2011-1-14 19:54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peace80 + 1

查看全部評分

16#
 樓主| 發表于 2011-1-14 19:5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湘里狼 的帖子

哇卡里馬洗蹋
狼俠的意思就是如果是仿制,那么就根據測繪的零件圖然后出一個總裝圖(這個貌似總裝圖都不用了)。
而如果是新品設計,那么還是要先根據設計方案確定設備總體外形,然后詳細設計各個部分,最后畫零件圖,那么這樣總裝圖就基本上是隨著各部分的設計而更新的,要是手工畫圖,那得多少張圖紙啊。這樣一來,貌似其實畫圖是設計的書面錄入。我的,理解正確?

點評

呵呵,只能評1分不給力啊。  發表于 2011-1-14 21:13
給回帖有價值的人要加分!:-)  發表于 2011-1-14 20:38
喲西喲西,你滴噠噠滴聰明  發表于 2011-1-14 20:18
17#
 樓主| 發表于 2011-1-14 20:0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ukeye 的帖子

彭老是我所欽佩的人之一,就憑誨人不倦和實干這一點,我想就很多人比不上,你這么說讓我們情何以堪啊。
18#
發表于 2011-1-14 20:18:36 | 只看該作者
個人陋見:我檢圖時先價差裝配圖的外形結構是否合理,尺寸有無明顯錯誤;然后再逐個檢查零件圖,如有錯誤即修正連帶裝配圖一起修正;各零件圖檢查時按照各個加工位置檢查尺寸是否正確,然后查看公差與配合關系是否正確,圖面調整勻稱,美觀。即檢圖完畢。
其實最多的就是檢查是否正確,是否漏標。
19#
發表于 2011-1-14 21:09:59 | 只看該作者
機械結構設計的工作步驟 : 
   不同類型的機械結構設計中各種具體情況的差別很大,沒有必要以某種步驟按部就班的進行。通常是確定完成既定功能零部件的形狀、尺寸和布局。
   結構設計過程是綜合分析、繪圖、計算三者相結合的過程,其過程大致如下:
    1. 理清主次、統籌兼顧:明確待設計結構件的主要任務和限制,將實現其目的的功能分解成幾個功能。然后從實現機器主要功能(指機器中對實現能量或物料轉換起關鍵作用的基本功能)的零部件入手,通常先從實現功能的結構表面開始,考慮與其他相關零件的相互位置、聯結關系,逐漸同其它表面一起連接成一個零件,再將這個零件與其它零件聯結成部件,最終組合成實現主要功能的機器。而后,再確定次要的、補充或支持主要部件的部件,如:密封、潤滑及維護保養等。
    2. 繪制草圖:在分析確定結構的同時,粗略估算結構件的主要尺寸并按一定的比例,通過繪制草圖,初定零部件的結構。圖中應表示出零部件的基本形狀,主要尺寸,運動構件的極限位置,空間限制,安裝尺寸等。同時結構設計中要充分注意標準件、常用件和通用件的應用,以減少設計與制造的工作量。
    3. 對初定的結構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最后的結構方案:綜合過程是指找出實現功能目的各種可供選擇的結構的所有工作。分析過程則是評價、比較并最終確定結構的工作。可通過改變工作面的大小、方位、數量及構件材料、表面特性、連接方式,系統地產生新方案。另外,綜合分析的思維特點更多的是以直覺方式進行的,即不是以系統的方式進行的。人的感覺和直覺不是無道理的,多年在生活、生產中積累的經驗不自覺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判斷能力,這種感覺和直覺在設計中起著較大的作用。
     4. 結構設計的計算與改進:對承載零部件的結構進行載荷分析,必要時計算其承載強度、剛度、耐磨性等內容。并通過完善結構使結構更加合理地承受載荷、提高承載能力及工作精度。同時考慮零部件裝拆、材料、加工工藝的要求,對結構進行改進。在實際的結構設計中,設計者應對設計內容進行想象和模擬,頭腦中要從各種角度考慮問題,想象可能發生的問題,這種假象的深度和廣度對結構設計的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結構設計的完善:按技術、經濟和社會指標不斷完善,尋找所選方案中的缺陷和薄弱環節,對照各種要求和限制,反復改進。考慮零部件的通用化、標準化,減少零部件的品種,降低生產成本。在結構草圖中注出標準件和外購件。重視安全與勞保(即勞動條件:操作、觀察、調整是否方便省力、發生故障時是否易于排查、噪音等),對結構進行完善。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11 收起 理由
peace80 + 1
老鷹 + 10

查看全部評分

20#
發表于 2011-1-14 21:25: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無能 于 2011-1-14 21:26 編輯

        看來各位都訓練有素啊,我沒有這么好的習慣,都是部件和零件翻過來倒過去的畫,一會兒畫零件,畫著畫著突然畫到部件上了,或者中途又改畫零件了。另外敝人畫圖快,一般人在旁邊看的眼花繚亂。開會的時候,我現場畫草案,老板說,某某,像你這樣畫,一天得畫多少圖???快別畫了!哈哈。
        整個空間結構都得在腦中,如果想象力不行,即使畫出圖紙來幫助也不大,所以畫三維對增強想象力沒好處,費時費力。
三維模型一定要逼真才好看,所以要詳細細節及材質光澤,這就要把很多無用的東西畫上去,比如電機的翅片。最要命的是,像SW、Inventor等是按“父子樹”組織數據的,導致模型越到后來就越難改動,牽一發而動全身,警告一大堆!有什么惡果呢?就是有時候明明能把結構做個小改動且能取得大效果的,也往往因為害怕結構變混亂而放棄了,更別提有大的修改了,那簡直是玩死自己。三維軟件做裝配時的邏輯,跟現實簡直是兩碼事,導致一個零件要匪夷所思的穿透幾個層次。既然穿了三維的鞋,就只能削足適履,導致要時刻去適應它的規則,它的規則反而成了比設計更主要的東西了!
        我相信經常畫三維圖的朋友,看了我的話會說,于我心有戚戚焉!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就我的情況是基本不用三維,不過我曾經深入到要了解三維軟件的“對象模型”的程度。
我認為,二維圖,及簡化畫法,才是讓設計師解放的方法。
        最好的圖紙,不過一條中心線!

點評

我也會在整機布局和部件及核心零件這幾個上往復細化修改,我認為這個在設計過程中是正常的大家都會這么做的;3d我們都是能簡化就簡化;復雜的裝配,邏輯關系的確影響很大,我一般選擇重裝,重裝比修改快,呵呵。  發表于 2011-1-15 10:10
扯淡,我的感覺恰恰跟你相反,三維模型做的逼真,根本不妨礙我什么,相反更讓我提前知道細節,世界本來就是三維的,以前人們缺乏手段,不得不用投影視圖。照你這么說還用電腦干嗎,你還在社區扯淡干嗎  發表于 2011-1-15 10:05
最好的圖紙,是經過詳細演算得出的原理布局圖,區區幾根中心線,決定了整機的架構,這樣理解對嗎?  發表于 2011-1-15 10:03
確實是心有戚戚焉  發表于 2011-1-14 21:43

評分

參與人數 4威望 +2 收起 理由
掃街 -1
tigerguo1975 + 1
生而為贏 + 1
peace80 + 1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0 18:28 , Processed in 0.09163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