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20-1-28 07:03 編輯
% ^' b' H/ q" j- L+ i$ x2 i" v Y* C
在日本做機械設計的感受47:騎箱子的小孩子
8 k; c( l) z# D
; a( Q0 d. G! P: d: s; ], P9 |& n/ q9 u, m0 y9 U3 h+ B7 D
1-19
7 S0 _$ c, t+ C* L- w& u1 H$ I- f今天去了大阪的關西機場,從那里坐飛機來上海出差。; G6 R. ^/ h2 H5 c: t
在機場里,通過海關審查窗口之后,向右拐會路過一個免稅店,我進去看了看。
2 u! Z* M/ J) K因為臨近中國春節,所以店里中國客人很多。: ~, Y0 y0 R' T
店里也有一些中國人的店員,可以用中文為顧客介紹商品。
& z# e9 D$ P1 h/ A6 y0 d店里面燈光明亮,柜臺里的商品琳瑯滿目。
5 t; h) d$ P1 @) i柜臺之間的通路不算寬闊,也就是兩個人并排通過的寬度。
% S& [. I/ y0 a: O7 k我在柜臺之間慢慢地走走看看,有些地方需要側身才能過去。: t4 v- h0 }/ |. @. O' u" X
wst1602110007-p3.jpg (43.55 KB, 下載次數: 2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6 23:17 上傳
1 M; e% c. F: A& ~& C2 F% x8 o
$ y/ l2 g2 N1 q$ U9 T, F
在通道上,我看到前面有一對母子,聽到她們的對話,應該是從中國來的游客。- ?. Q; P$ ~$ K" b4 R
3 @" b$ z0 x1 Y5 ^; a6 b
那位媽媽在前面走著,小孩子跟在后面,4 I/ ?7 u% ~* n- }8 o# P- l7 p
小孩子十歲左右,叉開雙腿,騎坐在一個小旅行箱上,. Z" R" f& ^) S- i
旅行箱是那種登機用的小行李箱,豎放著,半米高,1 I+ a% \9 o, `+ i r
小孩子騎在上面,他的雙腳剛好能夠到地面,他就那么騎著箱子,慢慢地往前挪。6 T/ r6 {1 [$ T- z: `0 R
看到那個小孩子騎著箱子走,感覺有一點違和感,當時想到了幾個事情:9 C: {- `& o" a0 l) ?
一個是,他叉開腿騎箱子比較占地方,他那樣會影響別人走路,但他不會去在意。& @" e$ p# j, y
一個是,他叉開腿騎坐在箱子上,覺得即使不好好走路也沒關系,媽媽也不會說他。) V/ i% D% v6 A4 E, K( v8 d
一個是,他騎坐在箱子上,可以省力偷懶,是一種“獲得”的感覺,他習慣于這種感覺。
# T# l+ S: P* q: B' o0 F# ^這幾個點,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想在這里說一下。4 [3 U& F6 S) ^# V: i& }& g, x
9 t/ E7 F S4 ?! o U7 \- ]& f/ \
suit case.jpg (10.89 KB, 下載次數: 20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6 17:10 上傳
2 U r3 S- [1 k ^/ v' \3 O+ U- {4 T
7 s* H- h/ j5 y( f* p$ m/ Z9 hChapter 1.
& {# d7 h8 O! P8 ^( r第一個,做事即使給別人添困擾也不在意,這其實是不夠好的。
/ H- w& k, u$ D4 p& @; H `8 ^7 B/ K
日本文化里有一點是,做事時盡量注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5 R5 T% M# Z! _& G大多數情況,他們都能盡量考慮到這一點,當然反例肯定是多少有一些的。3 [9 i- D l' ^. D
1 d; a4 w& J& J+ I
從中國來的游客,在這一點上有時還不夠注意,也有被受到報導的事情。0 |8 A) f; {( ]3 C; `& E) t9 v
在人多的街道上走路的時候,有時會突然停下來,查手機什么的,后面的人都要繞著走,
- j6 S/ I+ q' m. A+ }6 [+ X如果停下來的時候能夠往旁邊挪挪,就好一些了。
6 V! N' T" t2 p! i9 `) _在旅游區,在景點前照相時,照完就在原地看照片,這樣別人就沒法過去照相,
T2 z5 L5 }4 h& [1 \8 u如果照相之后,離開那個位置,再看照片,那就好一些了。( I% Y* |' h6 h, W8 m/ z
當然人在生活里,完全不麻煩別人,是不可能的,這個事情也是有個度的,( a `: S7 G, z- V/ k% j! m
給別人添困擾,和給自己添麻煩,在這兩者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2 ~) @. u T3 X, }兩個方面都差不多過得去,這樣才能與人方便,與己便利。
/ b) [ x. j* |
! X& x4 R* W4 j2 ?* m/ g如果說上面的事例是對于陌生人,8 q! ?0 J) x2 x6 o+ V& N; t
那么在面對朋友,面對同事的時候,也是會有同樣的事情。
) L7 }8 O& H9 X涉及到別人的事情,自己如果不注意,給別人帶來困擾,就不夠好。
+ H/ k! _. e) w8 I' u在這里,所謂“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不只是為了別人而考慮的事情,
2 O& b( A7 n' w( o# A, T. j* v比如說,如果你給別人添麻煩了,自己還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意,1 o$ b8 ]4 v/ n9 Q u* Z) A
那么在別人知道一些信息,對你可幫可不幫的時候,他就會遠慮一下了。
0 O' j+ R6 c- \4 S然后從你自己的角度來看,下次本來可以受到恩惠的地方,因為自己的不注意而被取消了,這其實是挺不合算的。& Y+ y# }9 d" A$ K& `; c
所以還是對于周圍分配一些注意力,多少有一些考慮,會好一些。
& r# v" K7 Y2 k& i4 P; K' e
. t5 x6 ~3 K! m% R- g5 TChapter 2.
& D2 C3 P4 ~8 N) b/ g1 s+ K& O第二個,即使不好好做事也覺得沒關系,這也是不夠好的。9 I/ ]9 S6 v! q; G/ D& `" D. x
/ L/ V2 ]# J4 Z以前在文章里也寫過,有時有人做事的時候,會有不去認真對待的傾向,' z% E8 E4 E8 s' ^' I; t
在日語里有一個副詞是“ちゃんと(tyanto)”,表示把事情按照應有的樣子細致地做到位,
( I8 M" k. Y- k3 a在中文里,暫時沒找到更常用的表達方式,可以說成是“好好地”做事。$ M2 ~/ e4 I. Y( D. G" X0 v# W- y
現在的問題是,“不去好好地做事,而去改變或簡略一些步驟,而且覺得無所謂。”
9 S$ ^& h9 e( ~2 `3 N3 r! O" \這種想法是不夠好的。
+ N% l. D- t& A6 o
8 ?. _; U4 e/ H4 f6 x& I比如說,對于約定的時間,出發得稍晚一些,到的晚一些也覺得無所謂,1 J0 S- z1 _* d' R7 g
這就是“覺得不好好做也沒事”的一個方面。0 o8 ~$ Y! z3 y% ^, B% S
比如做表格資料,有些字體別扭,單元格內的數據位置,居中和靠右都有,也不去在意。
* {' y$ w5 Q" [% R1 R* h比如說發送郵件的時候,標題應該簡單概括郵件內容,但是有人就會寫得簡單。5 i/ k3 Z9 n: u/ P
比如說匯報事情的時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象型號部位,有的就是簡單說一下,就不夠好。" H$ B' V& ^$ c9 k
比如說上司交代一個事情,覺得沒必要就不拿本子記,有時就容易遺漏事項。; _6 b [" F' G) N
比如同事發消息進行確認,自己收到了,卻不回復一下,就會使對方不安。* l" g$ S/ h8 U5 R- R* h* C( R+ G
比如去參加一個展會,去是去了,但是什么也沒仔細看,就有點不合適。2 j# H7 C% F* f; ?4 @! E
' V. s ~2 a; |2 r5 p
對于上司安排的事情,有些環節自己覺得沒有必要,就把一些程序略過去了,是不好的。* n" {2 h3 s! \( ] L" D V
例如發快遞之后,底單沒有掃描發送,認為沒有必要。
7 R9 f( F6 ^$ ]2 L& m! D8 G! O, Y例如通知客戶重要的事情,只發出郵件,而不打電話聯絡確認。$ C/ v2 @! B* W8 ~: B$ F" _
說三個字的人名或地名的時候,即使說錯某個字或改變字的順序,也不在意。3 _: W. E8 N6 M ~
例如手頭被安排了三個任務,大任務,中任務,小任務,
0 l2 d K2 M& m. P: u* l有人就會處理不好優先順序,明明知道大任務需要先做,但是因為中任務好做,所以先做中任務,8 W# Z ~7 Q* O3 E
之后大任務的時間就不夠了。
1 l7 \) `* z* t/ D3 L/ {. R3 @7 |7 }8 s+ g1 P( O0 a
比如說騎自行車到拐角的時候,有墻壁擋著看不到對面是否有人,但是不減速騎過去,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 t, Z9 A( s8 B/ }' J比如開車的時候需要向左變換車道,先打轉向燈然后再回頭看,結果發現有車過來,就不太合適。
0 ~! W$ E) s- c! K) I/ O6 t$ c
t7 M8 ^. ? Q, _" h! s' W在團隊合作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問題。* A0 Z Y" |( ^! u5 N9 u2 J. S
比如確認核實以及交代溝通等方面,對于這些需要花心思想到位做到位的事情,9 A$ D1 N! \" E+ Y# E
有時就會有人覺得,不做到位也沒事,結果就容易出現問題。
: p- n7 Q. F" d# {3 z9 Y5 J+ O5 J9 [* Q, ^" z9 U; P5 B
這些事情,都屬于“即使不好好做事也覺得沒關系”的樣子。: A) x$ J0 |, j* C X3 F6 `8 [
而且,如果帶著這樣的思維傾向,那么即使出了問題,也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妥,( O r% C- W( `6 @& H+ X
因此也不會去考慮,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 t! @) p9 c# r) X從而失去了改進的契機,這是不夠理想的。
% M: ?7 ~; W4 c% h/ _) u; i# _( _$ {" J. U, }9 T, k/ M0 N6 U9 r! [
Chapter 3.1 N8 c! b: J& ~( o. w1 n
關于“不好好做事也覺得無所謂”這個方面,順便說一些機械方面遇到過的事例。
& A4 B& H0 Y, {5 S
1 L! B ^& n2 {7 ]6 W1 _/ w' X比如說以前曾有人提到過,國內的機械制造,與國外相比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 j. ]3 ?, i0 @. |0 m: S. H& U. s可以被考慮到的,一個是材料,一個是加工,一個是設計,一個是裝配,一個是使用。
4 w, j; J7 f i" v* y8 ]2 S) v有些東西,是你不容易想到或者不容易積累的技術方法數據,
3 _, D2 C, j P1 w9 B- T這些東西,是國外企業的技術秘密,一時間不容易追趕上。
0 E( i }5 T4 W. @ u9 L但是有些東西,是容易被看到,容易被知道的事情和流程,% k+ r" u# e- i& `7 {9 D$ U; X) l. x
那么這些事情能否認真做到位,就會決定機械制造的質量。" {: a& a! u6 {( ^$ u! |8 p
7 P+ i0 j" J! _
比如說材料的熱處理,需要擺放到合適的位置,在規定時間內降低規定溫度,才能達到規定硬度。但是有時會發生,簡單擺放,減少冷卻時間的事情,就會影響材料的尺寸及性能。; a# g5 n* v& K& J" e
5 i1 s: c9 T7 A. j- p& A比如加工一個軸套,需要保證加工后的尺寸在十幾絲的公差范圍內,那樣的話,需要加工測量多次,先加工兩次,然后測量之后再加工,再測量再加工,再測量,才能確保達到公差范圍之內。但是有的加工者,就會在加工的時候嫌麻煩,直接加工兩次,然后看是否到達公差范圍,如果有偏差,想辦法看商量商量能否放行。這樣加工,達不到公差要求對于精密要求的零件,就會有精度影響。$ z5 @; \" O- u
0 W5 K2 [' B V. g( n
比如安裝直線導軌和滾珠絲杠,嚴格來說,需要先安裝一根直線導軌作為基準,然后安裝另一根,并打百分比調至平行度在幾絲之內,然后安裝滾珠絲杠,也要打表調整平行度。這樣出來的設備,精度會好,使用壽命會長。但是有的安裝者,對這些不在意,安上之后大致平行就好,這樣一來,一開始設備使用的時候也是可以運動的,但是時間長了,會有磨損,從而影響使用壽命,進而影響動作的精度。' l# ^0 f5 u/ }" @( K
LM-guide.jpg (30.37 KB, 下載次數: 19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6 23:17 上傳
1 L( s0 _: l; v8 }+ c# G
( I6 I& p) Z4 N9 ~. V. g
! |; ~1 `2 J& Y2 [
- V" \) J; G5 H5 h% B& Z; i) S在裝配零件的時候,有時會發生,對于接觸面不去認真清掃擦洗的事情,他覺得也無所謂。
6 S9 ~6 y3 c- v) n比如說擰螺絲的時候,需要先擰對角的,然后按照一定順序擰,有時就會隨便擰,就不夠好。
% Z7 g1 |5 j0 w% w: t$ g4 Z3 a& v+ [' d2 C: x; Y. h' W9 W" d
裝配一個工裝的時候,最后立柱的頂端和基準尺寸差了幾絲,應該找找哪里的定位有問題然后進行調整,但是有人就會圖省事,從立柱側面咣當一錘子,再測量一下,幾絲的偏差沒有了,但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做出來的設備,總會讓人不放心。
* C5 K l1 C+ y4 m$ c2 g2 u: z4 n) p& s
比如說配管連接的時候,擰直角彎頭的時候,擰超了三四十度,應該拆掉之后重新擰,但是有人為了圖省事,往回擰一些,這樣的話,往回擰的地方就會有密封不嚴的可能性,一開始通油的時候也許看不出來泄漏,但是加壓力之后就會發現漏油,還要把油排掉,拆開接頭重新返工。! y. `) u0 H L& k. l
對零件進行加工修改的時候,焊接的時候不去確認尺寸對不對,結果拿到機器那里才發現對不上;; ?! k/ E6 B( U" V6 y* _
讓他去找扳手來擰螺絲,他嫌麻煩不去取,圖省事用鉗子來擰。% Z# j9 I2 _( i
讓他去找鐵絲來綁扎固定,他嫌麻煩,直接用扎帶捆扎,結果時間長了扎帶老化會導致松動。 ]5 l8 [9 t) b9 ]4 p. I- I! y4 d
# y9 e/ p# ?# j( e在設計上,對于高負載高精度高速度的地方,如果有尺寸變動,需要去計算校核,但是有時就會有人覺得麻煩,把計算的部分省略掉,憑感覺去進行修改,就有出問題的可能性。
! U7 m; w- M4 R8 |修改圖紙的時候,只把主視圖的線修改了,側視圖的線不去改,看圖的人就會感到迷惑。
1 J9 X* j6 i' |% [0 L- i+ Q還有只把中間部分畫的差不多就行了,零件欄標題欄的材質數量就不去注意。6 P0 r7 D! B) ]' ?
% w# }7 L9 ~! a# X1 u7 y
在設備使用上,規定是每天加一次油,每周排一次氣缸積水,但是有時就會嫌麻煩,把保養的事情往后拖,造成設備軸套的磨損,氣缸動作變慢,導致設備性能的下降。/ M6 J! z* M/ O2 _2 q
比如說設備春節長期停用,需要排水防凍,但是有人覺得沒事,就沒有采取對策,結果就把水泵和閥門凍裂了。0 @& `" F6 B9 ^+ l; B( Q
. M- f- `0 c' N" k0 z/ s1 g7 W' AChapter 4.
- }; v# @# [+ w7 s
4 A2 }7 q( H4 `9 [* W$ X+ K5 `第三個,把“獲得”的感覺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那將不會是一件好事情。
; {5 t8 q* b) T4 S" U" C8 `
) ]2 ^: J/ m+ R* W7 c在日語里有一個語法是,別人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說的時候加一個助詞“もらう(morau)”。0 m* k( @) W% w% n1 _* | \
翻譯成中文,類似于這“獲得”的意思,指的是“別人為了自己而做一些事情”。6 E; o9 @; D3 D( W& y+ t2 {
然后是說,有時候,有些人做事是,“把別人為自己而做的事情當作理所當然的”,
% q) t- L; \/ r3 W" Z5 p' l在日語里面的說法是,“もらう(morau)のが當たり前と思う”。7 x2 C6 I% u6 A, ]8 A
這個思維傾向是不夠好的。
" E* t! w" ?6 c! E ?
6 W1 [, ?7 H; G比如說,前面看到的這個小孩子,他坐在箱子上,隨意地甩著腿,7 ?! N( y9 u O" B+ R* j6 w% J* h) ]/ N
別人站著,只有他可以任性地坐在箱子上,
$ H8 J' S( }& `( |9 P+ A8 U受到媽媽為他提供的方便,他表現出來的是,覺得理所當然,無所謂的樣子。
9 o7 H" N; L3 I$ H" ^也許有點奇怪,但在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子的。
, p, ?. `5 W3 |* e, ~1 e/ K( H類似的比較容易理解的事情是,小孩子坐在飯桌前玩手機,等著媽媽為他把飯菜端上來,; a# M+ p' A3 K; }5 O4 \# W6 U% l
小孩子吃完的橘子皮和酸奶盒,放在桌子上等著媽媽來為他扔掉。
2 }7 R4 T; }8 G' k9 D" F這種感覺,就是“別人為自己做事是理所當然的”這種感覺。6 x; S5 I: C- X7 g. _, l8 v
/ q; C$ T" y0 l1 b4 K! A* |0 | Q. K
在生活中,在團隊中,在日常交往中,一個人與朋友之間,以至于與陌生人之間,
; q- Y. S+ U: ]1 W. |, W或大或小,都會有“別人為了自己做事情”的情況發生。) T+ B( x( c- B5 Y
一個個體,從外界那里獲得了恩惠,然后會怎樣想。
2 r* a' P: ]. l- l; w一種想法是“表示感謝”;) L' r! J2 K! w, R1 q: B0 d: N
一種想法是“這是理所當然的”。
0 k# A$ G- C* J1 Y' a如果后者成為一種思維習慣,那么在個體與別人的交往中將會有一些問題發生。
2 p7 c d. H* b) x! P* X) B# i可以被想到的問題有:
! Z: I# j; u6 z! A U一種是,把“獲得”當作理所當然,所以不容易做到感恩和表達歉意。
1 @8 s* u# W) f3 M+ M一種是,把“獲得”當作一種理所應當的事情,所以沒有從自己“付出”的意識。
8 i7 H( n0 j5 R一種是,把“獲得”當成一種習慣,一旦周圍不對其進行“給予”,他就會不滿意。* H5 c7 D7 ]5 U6 j; B) R: V
一種時,把“獲得”和“安逸”當成一種習慣,對于需要苦勞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
( w) M- E4 k4 @9 S8 o4 f這樣的情況下,個體與其他個體的交往,就不能良好地持續下去。+ h! x: m. `, [( M! e. ?0 ]! h, X
5 k3 m4 g: H% n1 f, C0 q8 h* p
關于這一點,除了與小孩子有關的例子,還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件事情。
U# e; s" l3 K1 C8 c- d0 D那時我在日本福岡市讀碩士,有一次有人邀請我去他家吃飯,是學校里的一位中國人前輩。
}+ y4 h! Q/ @' Z5 Q我隨隨便便就騎自行車去了,那是一個冬季里的星期天,一個天氣清冷的上午,, {+ S: [* Y1 E2 n+ p
走到那位前輩家樓下時,我忽然想到了當時讀到的書, u6 e/ l( x! j1 @( p8 a5 P, r, P
忽然意識到:自己是空手來的,沒拿東西。4 p9 Z& \5 X% |3 C+ M# I' f
但是到人家樓下了,也到了約定的時間,再出去找超市也不太好, m: h1 Q' [1 {8 u) z R+ W& o
我傻乎乎地給前輩打電話,6 U6 H6 b- r9 D+ l J" s5 J: q7 P
說我到樓下了但是忘買東西了,我去買點東西再過來,要晚到一些。- j6 t9 c6 r4 ~1 E$ S( C
那位前輩也是東北人,直接就告訴我:你別拿東西,你要是帶東西就別來了。/ H& |! C" `, z( L- g' J4 p# V
我當時只能那么上樓了。
# |1 P7 b/ C) U8 B: u/ P& E但是從那以后,再去別人家吃飯,就會多少帶一些東西了。- ~: S: w/ m0 x1 w0 |( L' S$ m
以及,到別人家吃飯,吃完之后要積極干活幫忙收拾一下。* A( x& K: h6 Q, \, e
就是說,一開始的時候,會有別人對我好,
! r$ H+ D3 _& T1 F! X8 G3 i- K* w ]但其實自己只是一般人,一味地“從別人那里獲得”是不現實的,* n2 p# x$ b7 Q. u
自己必須適時意識到這一點,需要去做一些“自己為別人付出”的事情。8 F- ~6 Y" A: t8 k) \
( _" g0 ~0 E; v" q. {! g ^7 A/ _" {在日本的文化環境里,對于“別人為了自己做事情”,一般是會表達謝意或者歉意。
$ h" H) a0 n% |" {: v2 J: o' l別人為自己做事情后,一般都會說“謝謝”或者說“抱歉”。
( M0 M. K. \& { Y這種教育也是從小孩子開始的。
6 p! Q1 }3 _. E; Q比如,小學生的書包,即使會有點重,也都是要自己背的,不會有大人幫著拿。
* v% D3 A; R: }0 Z9 b小學校里,中午吃“給食”,份飯的餐具和食材,都是要自己去取,不會有人給你送過來。
, l3 Z5 V. _/ g- @5 D即使是小孩子,如果別人幫他開了門,過馬路的時候汽車為他而停下讓路,
$ R- ]$ H* x5 g2 |- J- N" i; Z他不會覺得“那是自己應得的”,而是一定要說一句“謝謝”。8 i" s8 T2 Y: l( E( x1 V. Y
別人拿著小食品送給小孩子,小孩子第一句是說“可以么”(いいですか)。
9 o) z4 F% p7 g- a意思是說,我接受你的東西,這樣可以么。5 m4 M; y3 q4 | N
其中包含的感覺就是:從別人那里獲得東西,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5 a6 { O" P- c4 M這樣一來,使得“給予”一方,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不是白費的,是得到理解的。) C, C) k& G9 X* c' E
這樣說話,或許有點做作,或者說產生一種距離感。6 a O. p$ K/ Z, T( ]3 F+ T9 ]2 K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比“接受東西理所當然”,會稍微好一些。
8 ~% Q$ w/ S& i+ F" s, r+ A. F
oudang.jpg (55.32 KB, 下載次數: 18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6 23:17 上傳
3 p( l8 p5 S6 C7 K' r8 V' s3 h" X! i o, b% L& @2 w+ q' R ?+ W5 Z& ^
* T) G/ d! z7 T' J
' \' K+ J" ~8 N$ q" g# |Summary.
. _& b7 N" w" [5 M' |$ w4 {7 K
5 C. M% ~- B8 p1 y( M" } S當然,對于小孩子,要求他一下子什么事都做好,不是必要的。8 C2 X+ w% y. B
小孩子愿意享受寵愛,不好好說話愿意開玩笑,總需要別人幫忙,也是可以理解的,
% B8 ~* [8 g' T問題是,這些東西,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可能會持續下去,
3 L! Z c" g: ?4 T, n" [; J0 c如果自己不去注意,也不受到別人的說明,
2 z% i/ e1 P! ?8 M; g4 ~( B那么他長大之后,就有很大可能性,仍然會有這樣的習慣,' Z6 R& I$ L5 j/ i
那樣的話,如果他在社會中做事時,也帶著這種習慣,那么就會有不順利的可能性。
8 f+ Y4 s- R& A9 S* _ w" R
/ n/ d$ A7 H$ |9 _/ A因此,寫出上面這些內容,不是為了去批評小孩子,' w' E3 Y! {3 I: k/ @
而是說,在生活在工作中,有時會遇到一些二十多歲的人,他們做事時有著上面這些傾向,
1 `$ V$ ^" [/ `5 @4 W+ g如果能夠有一個契機,讓其意識到這些事情并且能夠改進的話,那么對于其個體是有好處的,) w4 X0 W. w: P+ @
同時,對于團隊來說,如果每個個體有一個良好的思維方式,那么團隊的效率會更好一些。
' I; S u# t8 t) p& d' n! M9 L9 Z$ n$ O+ v
# c8 g# i2 o0 k( r6 g6 M; ~. }( n上面這三點,其背后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方式,就是“思考范圍是否會涉及到自己以外的人”。
; }* b: H3 ?" I. g, l' k小孩子頭腦里思考所及的范圍,在他的年齡段,還只限于,“自己”的范圍,
* y( {: k0 r& |! J% z逐漸成長之后,頭腦里思考所及的范圍,需要逐漸延伸到“他人”的范圍,0 A& ~9 s! \+ `9 k: H
這樣才能去權衡自己與他人的損益,得到一個折中的位置,- {% b) a9 M! ~2 g0 e
然后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把握好一個“自身與他人”的平衡。$ x. c7 e0 _! r& k
) N4 i5 c% A# T* Z. D以上。
' g6 G' a4 U! S% f: i1 Z' tBy 子子. O, v. G& W8 N/ z/ d4 i* y1 Y
4 A5 g. H; `2 c9 G* Z/ f
值此新春佳節,謹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3 c% `* a4 I; _6 \7 h4 d
B0 U, S# {( |3 b1 ^" N' d9 }- |
1 X. g9 F9 u# h$ T; r% t二零二零年元月二十六日,農歷正月初二。1 ]7 J# d* Z$ u0 y8 p0 M
3 E4 y" T8 x7 k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