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比較美、中之間的農業生產方式
3 W* c6 O+ u/ t: a1 c$ i& l ]( z; l, d1 R: `; h$ R x( f
農業是每個經濟大國的立國基礎,它依賴于國家的政策生存,而不是依賴市場生存。現代西方社會的農民注重集約化模式生產、注重農業產業的分工布局、注重市場農業品牌的商業增值,注重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更注重議會的選舉保障自己的權益
8 D8 t+ v9 Y0 O4 D, U6 u y+ c; z2 g3 E9 G4 |0 q" J) `
在美國,盡管從事農業的人的數量不多,但農業產量巨大,巨大的產量為農場主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滿足了美國本土的消費需求后,美國的農產品大量出口。為了美國農民的利益,美國總統向韓國總統推銷美國牛肉
8 o. }5 x8 i, {6 x+ x- t
' g8 \ F) a& Z$ ^, J8 e8 V 對比富裕的美國農場主,中國的農民的處境艱難。中國農民是最不懂行賄,最不懂得商業游戲規則的階層,他們從小就只學會了忍受和埋頭干活 4 T' z* F; o/ R5 t7 g* B; F$ d6 C
; p7 i( f7 P4 H' J. f4 T2 X
農業有4種生產方式;大而單一 、大而全、小而全、小而單一。美國是大而單一、日本是小而單一、中國是小而全9 s, Y! D/ @0 _$ A% v
: P2 `7 T. U( O' f% y5 z 中國農業的生產方式一直是小而全,它缺少競爭力(除了戍邊的農產品流通,由于戍邊的軍隊無法做到小而全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們必須通過貿易的流通解決農產品的供給),小就是自我供給,而自我的需求使得品種多、數量少成為生產的選擇方式
) n* D' w: p9 G8 i* T- E5 n* p) U$ `. J0 J" m" V! e. N
自鴉片戰爭后,中國農業曾經在絲綢、茶葉貿易的帶動下,形成局部大而單一的生產方式。這種大而單一的品牌聚集效應,曾經讓中國農產品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只可惜,該生產方式短暫的生命被大清閉關鎖國的政策所扼殺,同時也被大清腐敗的官僚所掠奪。曾經曇花一現的大流通模式、大而單一的生產模式徹底消失
( _% O$ m M, S& a' b! ~$ `! d, W5 c7 v% y9 J2 R7 d
非流通的生產方式,是以自我消費為目標的生產方式,它追求溫飽的最大化;大流通的生產方式,是以他人消費為目標的生產方式,它追求價值的最大化。現代農業的特點是以市場為中心,農民種植前首先是考慮市場中他人的需要、購買能力、品質選擇。農民必須懂得如何種植出優質的農產品,如何調節市場的需求,如何讓農產品的價值最大化
" [1 k7 H3 V. |' N" r+ N+ P: x4 p. N, N
所以,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普遍有下列特點:用原種培育的方式保持品種的純正;用規模種植的方式降低生產的成本;用農會、協會的方式有序市場的競爭;用期貨定耕的方式解決豐收的虧本
# t& t* Q) P" e6 b+ [- d/ z+ s* e9 I; Z! m8 {0 \, _
在現代全球經濟的環境下,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均為全球化大流通的生產模式,傳統中國農民小而全的生產模式,由于單一的品種不具有規模效應,在價格上不具有優勢。西方發達的農業企業則是以銷定產,消除了積壓脹庫爛貨的擔憂。而中國的農民缺失市場終端的信息。當農產品價格暴漲時,他們沒有生產;等農產品豐收時,價格的暴跌令他們的命運更加悲慘0 B, J; L+ x1 Q# j1 x. n: R/ ^
/ k# C5 h' L' ~# o! J 日本的農業雖不是《大而單一》的生產模式,但是他們《小而單一》的生產方式也具有商業的競爭優勢。小而單一的益處就是少而精,可以提升品質或者保持原始的優秀品質,達到農產品的商業價值化(如著名的“神戶牛肉”)
& ~/ _- S( [8 a0 U1 [
D3 [2 R9 O) K' h" \ 事實證明:小農的生產模式是中國農民貧窮的一個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