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swf1945qd

高手們評一評這個海水波能發電的專利有用嗎?

[復制鏈接]
61#
 樓主| 發表于 2010-6-29 09:16:24 | 只看該作者

3.3
) `! \) }: F4 |  J" k8 @  n) I  ^5 b. P; t% \
選擇海床安裝的位置還應符合如下的條件:

3.3.14 D8 u) I; R3 u) z2 H- ]
應在最低潮位以下6深處為界限,等高線以外的海床均可選址,如果深度不夠,在低潮位時,上層水流低于葉輪機導葉,那么就會少發電或不發電。

3.3.2
1 O$ _/ ?" k- f+ m
每個發電單元之間橫向距離應大于5,沿6等高線形成一長排;如果在其后建第二排、第三排……排數不限,但每排之間的距離應大于6;每排的發電單元和前、后排交錯排列。

3.3.3/ Y) q! R: D. Y
選址的海底地勢和坡度應較平坦,周圍10范圍內應沒有較大的突出礁石,以免形成海水流動方向的“紊亂”。

3.3.4
! B, B) y+ `/ n% d5 u
選址還應注意在100范圍內回避傳統的航線經過和傳統的漁場。

3.3.53 C! u4 {& K, l$ @7 _
在江河的入海口設置還應注意“防汛”的需要,不能過密,以免“阻塞”泄洪。

二、  本技術發電的可行性研究:

1   波能發電的原理:深海發電技術前面已經介紹很多了,在此不詳述。但是本技術應用在“工況”復雜的近海“潮間帶”,利用海浪發電,可行嗎?答案是完全可行。現解釋如下:

1.1
" I' X0 i7 }. S. @! L1 K: }
近海海浪的特性:前面已經詳述了近海“潮間帶”海浪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但可喜的是海浪流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1.2
4 K. K2 J; o( K, a9 S0 T, A
近海海浪發電原理:

1.2.1+ _+ a1 ?3 t; Q, p' Y
發電的主要條件:由于不管風向、氣候或海底地質不同,海浪的方向是不變的,幾乎永遠是垂直于海岸線的方向。在此種“工況下”本技術完全可以利用海浪的水平動能和上下的波能互相轉變的紊亂的能量來發電。這是能夠發電的主要條件之一。

1.2.2
2 Q. ^4 l3 [, H7 ^8 T
本技術近海的發電的關鍵技術:就是利用葉輪機在“交變”的海流環境下導葉可以【自調】的原理,通過導葉的【自調】就可以吸收上下、往返、甚至是紊亂、但方向不變的海浪水流能量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旋轉做功發電。

1.2.34 `: w( e" r: }$ W
本技術發電的技術細節:大家一定注意一個細節——就是葉輪機的“主軸”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近似,這樣才可以較全面的高效吸收海浪的能量。

2 ; m% q6 N5 k0 r7 ~9 c( b, P+ x4 `3 o. V
技術的可行性:

2.1
) C# L1 Y' {  M* ~" V/ p% H! }
安裝固定技術:本技術用立柱使“發電單元”固定在很淺的海底海床上,立柱高度應使“發電單元”在最低“潮位線以下1”處。并使“發電單元”處在海面的最低潮位以下位置,這樣不管“潮汐的漲落”和變化,一直能夠“持續和平穩”的發電。

2.2
& R* T' {3 C" c! J( V& M
葉輪機的“仰角”:由于導葉旋轉平面與底質近似垂直,葉輪機主軸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平行,這樣就可以較全面的高效吸收復雜的海浪能量。

2.3  P0 H+ Q: N/ j, W2 b: e% k% h$ r# W2 R
安全性:由于發電單元“潛式”安裝,在海面上完全看不到,那么安全性就很重要。解決方法是:每個發電單元立柱頂部必須設置露出最高潮位線以上的“霧燈”,用以防止船只的誤撞事故發生。

62#
 樓主| 發表于 2010-6-29 09:26:44 | 只看該作者

3.3 . F0 m. X' }6 o# G/ h, \: Z" r

& X2 q+ a! i, ]5 ]- y+ z- Q- o: x! a
選擇海床安裝的位置還應符合如下的條件:

3.3.1
& K3 {; P8 X, E/ `1 F. D5 r$ r
應在最低潮位以下6深處為界限,等高線以外的海床均可選址,如果深度不夠,在低潮位時,上層水流低于葉輪機導葉,那么就會少發電或不發電。

3.3.2
' e$ Z6 R, b; J0 ]' x) v
每個發電單元之間橫向距離應大于5,沿6等高線形成一長排;如果在其后建第二排、第三排……排數不限,但每排之間的距離應大于6;每排的發電單元和前、后排交錯排列。

3.3.3
4 X4 E# H4 a; C8 _1 c- n7 y% J
選址的海底地勢和坡度應較平坦,周圍10范圍內應沒有較大的突出礁石,以免形成海水流動方向的“紊亂”。

3.3.4% u6 L& o% z$ `2 g8 e
選址還應注意在100范圍內回避傳統的航線經過和傳統的漁場。

3.3.51 ?8 [7 s) [8 y( c5 C
在江河的入海口設置還應注意“防汛”的需要,不能過密,以免“阻塞”泄洪。

二、  本技術發電的可行性研究:

1   波能發電的原理:深海發電技術前面已經介紹很多了,在此不詳述。但是本技術應用在“工況”復雜的近海“潮間帶”,利用海浪發電,可行嗎?答案是完全可行。現解釋如下:

1.1) I  A. k* B  ~' i  c; S! B
近海海浪的特性:前面已經詳述了近海“潮間帶”海浪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但可喜的是海浪流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1.2. x4 Y3 ~6 |* `  a3 y6 u- Y$ b3 n
近海海浪發電原理:

1.2.1. N- T+ L3 M4 f: e
發電的主要條件:由于不管風向、氣候或海底地質不同,海浪的方向是不變的,幾乎永遠是垂直于海岸線的方向。在此種“工況下”本技術完全可以利用海浪的水平動能和上下的波能互相轉變的紊亂的能量來發電。這是能夠發電的主要條件之一。

1.2.2
  u$ y2 o2 R5 Z; i# ?1 ?1 a( k) D
本技術近海的發電的關鍵技術:就是利用葉輪機在“交變”的海流環境下導葉可以【自調】的原理,通過導葉的【自調】就可以吸收上下、往返、甚至是紊亂、但方向不變的海浪水流能量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旋轉做功發電。

1.2.3
: ^( C0 u0 W! h; K3 b( X& {6 `0 e
本技術發電的技術細節:大家一定注意一個細節——就是葉輪機的“主軸”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近似,這樣才可以較全面的高效吸收海浪的能量。

2 " {! g' A. k+ _8 F7 h" ?
技術的可行性:

2.1' ^5 I& Y: o+ s0 k% d. x2 p6 h7 D
安裝固定技術:本技術用立柱使“發電單元”固定在很淺的海底海床上,立柱高度應使“發電單元”在最低“潮位線以下1”處。并使“發電單元”處在海面的最低潮位以下位置,這樣不管“潮汐的漲落”和變化,一直能夠“持續和平穩”的發電。

2.22 `" ^, h  `0 }: c; [' U) T
葉輪機的“仰角”:由于導葉旋轉平面與底質近似垂直,葉輪機主軸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平行,這樣就可以較全面的高效吸收復雜的海浪能量。

2.3
8 o, X2 R6 I! n3 e% |
安全性:由于發電單元“潛式”安裝,在海面上完全看不到,那么安全性就很重要。解決方法是:每個發電單元立柱頂部必須設置露出最高潮位線以上的“霧燈”,用以防止船只的誤撞事故發生。

63#
 樓主| 發表于 2010-6-29 09:28:58 | 只看該作者

三、  近海海浪發電技術的優勢:

鑒于海岸線蘊藏的巨大的能量的現狀,可行的發電技術很多,但是理想“低成本”技術應用的不多。不占用海岸土地、不破壞海岸風光的技術、可以和“火電”競爭的海浪發電技術就更少。所以本技術的設計理念就是希望實現解決上述的技術難點,且同比優勢較大。

詳述如下:

1  本海浪發電技術優勢:【自調導葉葉輪式波能發電單元】——海浪發電技術已經有大量的篇幅詳細的介紹了海浪波能發電的原理和結構的緊湊性;介紹了獨立發電單元運行的安全可靠和耐腐蝕性;還論述了可以實現全自動化的管理模式,在此不重復了。

2  不占用海岸線土地:由于每個發電單元都是獨立的,又是直接“潛式”安裝在海底。實現了海浪驅動葉輪機旋轉,直連式帶動發電機發電這樣一個非常“緊湊”和“高效”的發電系統。

所以就不需要搞龐大的建筑工程,這樣既可以發電又無基建,還不占用海岸土地。不搞建筑工程了就不會破壞海岸線環境的和諧,更不會影響沿海居民的生產、生活和旅游的發展,實現了不影響環境的生產“純綠色”可再生和清潔能源的發電技術。

3  施工優勢:由于是海底立柱式安裝的獨立發電單元,不需要很大的“上下浮體”承重,所以體積大大縮小。直徑由3縮小到1左右,高度由6-7減到3左右。這樣體積和重量輕了,施工又在淺海、近海故施工簡單。

4  選址的優勢:理論上所有海島和大陸海岸附近6深等高線以外的海區,只要海底質地貌情況良好,都可以在海面下設置“發電場”,利用海浪進行發電,可以想一想具有這種條件的海區太多了啊!如果除去有暗礁、坡度過緩、或海浪小于2的海區;除去傳統“航道”和“漁場”,都設置本發電單元。那么海岸線海面下將會有多少“萬萬千”的水下電站?

5  建站規模機動靈活的優勢:如果技術和經濟性可行的話,那么無論個人、集體或大小企業都可以投資建站。小到建立只有一個的獨立發電單元。大到連綿幾公里到幾百公里的水面下、建立一排以致幾排、十幾排的海浪發電場。

6  投資建站資金運轉的優勢:由于每個發電單元都可以獨立運轉發電,又可以采用“集約式”、“接插式”集成組建發電場。那么無論什么樣的投資者都可以根據自有資金的多少實現靈活建站,可以邊建設、邊發電、邊施工。

7  低成本競爭的優勢:本技術方案的運營管理可實現“全自動化”的管理模式,運營成本極低。發出多余的電,可以并入“國家電網”或生產淡水、制冰和電解水制氫。

8  并入國家電網的優勢:由于技術簡單,可以迅速建站,雖然每個獨立發電單元發出的電不穩定,某一時刻、某一個海區、每個發電站發出的電可能都不穩定,但是當數量上形成規模,那么匯集起來的電流可以相互補充,實現自身電網的穩定。

如果用電的確有余,再并入國家電網。這樣兩個供電體系之間就可以相互“調節”了。

9  低碳環保的優勢:設想,如果大陸和海島海岸線的海面下哪怕只有1/10建起海浪發電場,那將會生產多少多少“電”?那會節省多少多少“化石”能源?那會減排多少萬萬噸的“碳排量”?……

不言而喻!

10 社會效益優勢巨大:如果可行,目前能源日益短缺的狀況就會緩解,化石燃料的消耗就會減慢,碳排量的增加就會得到抑制,何樂而不為呢?

64#
 樓主| 發表于 2010-6-29 09:31:14 | 只看該作者

四、  和“火電”競爭的優勢:本技術是否有競爭力和生命力歸根結底就是和“火電”的競爭,就是兩者之間經濟性的競爭,就是可持續性的競爭,下面進行分析:

1
8 e3 \8 @7 c7 U# N2 u: u$ e" c
本技術投資建站成本估算:
下面對 “批量”生產發電單元的單價進行估算,估計約每臺7.2萬元。

1.1
( i4 k( C# ^4 P& @8 O
此設計由于是固定海底的安裝模式,所以不用考慮自身產生“浮力”,那中心的葉輪機機體就不要求密封性和強度,所以就只做一個外形呈流線型的“導流罩”即可,那么就可以選用玻璃鋼的材質,即經濟又美觀。

中間導流罩的外形是直徑約0.8、上下合計高約2.5的“卵形體”,內設置發電機。材料費估價約0.3萬。

1.2& I& g- i, C9 ^$ O
立柱長約7米,直徑平均300MM,下大上小,上半部為鋼制防腐立柱,下一段為水泥基礎立柱,頂部設有指示燈和支撐估算:合計材料費0.6萬元。

1.3
: O# V; }: N7 k" x1 G$ Q2 R
外徑4米,導葉長1.5米的葉輪機總成材料費:碳鋼構件合計約0.4萬元, 玻璃鋼導葉6-12片約0.5萬元,合計材料費約0.9萬元。

1.4" K# Z' z* r$ j, O
通往岸上中央控制室的6KW容量直流線和信號線復合海纜60M,暫定:0.6萬元。

1.5
7 Y4 c: j$ g; R
單臺發電單元的加工制作、組裝、消耗品、水電等費用和管理費、稅費、合理利潤等綜合費用按材料費1:1的比例計算合計:

(0.3+0.6+0.9+0.6)*2=4.8萬元。

1.6 & T+ s3 d; ~: t6 b' J
外購發電機總成:約2.0萬元。

1.7/ D2 p- `, f; ], c
陸上輸變電線路和附屬設備等均攤每臺1萬元

1.8
. Q6 c/ L$ Z) ?3 E8 N
總計:4.8+2.0+1.0=7.8萬元。

2  100臺計算投資:維修、管理等運轉費用加20%,需投資合計:

7.8*100*1+0.2=950萬元。

3  產出估算:

3.1
( j$ e% I1 K3 X# A$ K& J, J
100臺,額定平均發電功率3KW10年報廢不計殘值。300KW發電規模計算10年發電量:

300KW*24小時/ *350/*10=2500萬度

3.2& p9 P" K1 A. G/ k/ u
每度電成本約為:860萬元/2500萬度=0.38/

提請注意:這里的成本價到用戶消費電價加價不高,因為大部分是原地消費,如生活用電、漁業、制冷和海水淡化等為主。

4  結論:我認為綜合經濟和社會效益高于“火電”。理由如下:

因為海浪發電沒有長距離輸電的線損和昂貴的各級管理費用,所以兩者“售給用戶的價格”計算是絕對不同的,海浪發電的要低得多。雖然每度海浪發電成本高于“火電”。但是,如果加上煤炭的價格日益提高費用;購買“碳排量”的費用;環保的間接成本費用;以及附加管理費綜合計算結果應遠低于“火電”。

所以我認為本發電技術用戶的購買電價是低于火電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大家各自計算一下結果如何?

(完)

在此特提出向國內外的海浪發電技術項目進行“PK”,設此擂臺進行海浪發電技術的“比武”,本人在線答辯“拭目以待”。

宋文復

2010-6-27

65#
 樓主| 發表于 2010-6-30 05:55:30 | 只看該作者

  h. U9 V5 y4 L! o向國內外的海浪發電技術項目進行“PK”!
8 X# t, j# P9 X9 C* h0 Q: g $ h- P3 `5 j9 W$ l$ l" Z* {
   向國內外的海浪發電技術項目進行“PK”!; j0 ~! D) l: Y
7 m6 a( }5 H& U% F7 N: y: u
      向國內外的海浪發電技術項目進行“PK”!
, k7 j. t9 L! |8 ~8 q( ] + F7 n- d* Z; O+ |( ]
         向國內外的海浪發電技術項目進行“PK”!
66#
 樓主| 發表于 2010-6-30 20:47:52 | 只看該作者
我把技術公開了,就不怕被“比下”,被比下也是好事,但如果是都“捂著、蓋著”,時間可是不等人啊!
, d( }' H- x+ Y# y5 U我提出“pk”的目的是,大家共同找出一個好的方案,早點把大海里的能源拿出來,多好!希望大家努力!
67#
 樓主| 發表于 2010-7-1 13:31:24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 下面是對一個“網友”的回復,這也是我的“PK”的目的。想把零打碎敲的,各自“關門”搞技術的局面集中起來,“PK”和“互相啟發”。尤其是目前“民間”的發明家的力量集中起來,互通有無,共同提高,即使一些人不發言,也是很好的學習的場所和資料。
% V  X, n9 S7 a! C譬如我,如果的確通過“PK”,確認此方案行不通,對我也不是壞事啊!也卸下了一個包袱。
/ x0 Q- b2 u8 f2 I*****************************************
! d3 f, t" q3 a8 s(正文)下面是對網友的回復:# u* f8 O. M& M3 T' n5 ^3 f
一、 關于【看過了,你的技術絕對可以發電,但付出與收獲差距過大】——回復如下:
0 O# s/ G9 U& w  V1、  首先道歉:我的成本分析,不是“嚴謹的”,因為還沒有精力在“實施”,也沒有試驗數據,故,不準確。但人人心里都有一本帳在估算,我取的數據盡量的加大,你應該看出來。2 {% N/ T6 Q# t9 `1 {) x5 C
2、  收益也是毛算,最大的未知是——平均3KW的容量,有一些“方案”,我不希望估的過大。但是我想這個3KW的數值還是保守的,有余量的,具體是:( M# ^% E* S! A; i
2.1  海水比氣體的密度大幾百倍,蘊藏能量巨大,完全可以一個單元發更多的電,方法如下:
$ c' ]: A" |  g8 K2 ^2.1.1  增加【自調】葉片的個數和面積——就加大了功率。
9 L$ H0 _# `. S. [2.1.2  增加【自調】葉片的排數,如雙聯結構——加大了功率。
6 g* D3 E: u" [) Z2.1.3  發電功率的額定值要根據海況來確定。
$ v8 K: ], M' E2.2  但是我認為本技術的應用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易過大的提高“發電效率”——因為,在“沒有海流,上空沒有大風海浪”的典型的深海海浪發電后會失去一些勢能,這樣海浪的能量補充只能由鄰近海浪勢能來補充,那么勢必在其周圍形成一個“相對”的“勢能盆地”,就是相對浪小。這個勢能差就是你提取的“能量”之和。所以,我選擇3KW為例進行計算的根據,也是我要求每個之間要有間距的原因了。
( Y: X1 v3 Z$ I9 b1 G% E大家想想一個例子:當輪船駛過,船尾為什么久久會有一道平靜的軌跡至很遠,盡管周圍海浪滔滔。那就是因為螺旋槳已經破壞了海浪“波”的特性,變為“紊流”,要等一段時間“周圍勢能”慢慢的補充和分子之間摩擦力帶動后方能恢復如初。* o; D# j  i1 z% `* |0 A
二、 關于【成本開發與利用遠比不上風力發電】——回復:" X5 m1 m, u6 H( V, O% c2 {' k
1、  發電原理和整機結構其實兩者非常近似:都是直連式的流體葉輪機式的技術。葉片窄而長,發電機很小,只不過動力一個是氣流,一個是水流。
+ M  d. g* @& a% }, D2、  但是可以“PK”一下具體發電的成本因素:
* S3 {; z4 t+ |/ g; `2 M  F2.1   大型風電:直徑巨大,運輸、安裝、維修的成本巨大,風電翼尖還有一個“超速”的動力問題。而且,由于維修的拆裝費巨大,故買進口的設備更合算,這是風電的劣勢。' J1 n( C0 X8 ~! L- N5 D* R) x
本技術“發電單元”體積小,組成規模可以任意,且制造精度要求較低,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技術,鄉鎮企業都可以造,只要10年的折舊即可,故成本低廉。主要成本是發電機的價格,我估算2萬多,其實是不要的。+ \( C4 M) [1 w0 T9 |. Y2 X
2.2   中小型的風電設備就簡單了,沒有上述問題。但是中小型的風電設備缺點是風源和風量不穩定,發電有效時間少,總發電量相對較少。( L: {7 b9 c+ s4 Z! C
本技術“發電單元”和小型的風電設備相似。但是海浪能源穩定,雖有大小變化但是周期要幾天、幾個月,發電有效時間350天,其中15天是預計的檢修時間,其實用“更換”的方法綽綽有余,所以總發電量和效率就高多了。
$ v5 g" a  i# `! J# w5 C% [三、  對于【而海上風力也是很可觀的。想法改進吧,不說付出比收獲大,最少不能做虧本生意啊!】——回復如下:1 m/ V( q: s7 ^% T) T$ R: I6 l7 q# P
1、  “而海上風力也是很可觀的”的說法,您說的很對,我國在長江口東海已經開始試驗運行了。但缺點是,受“緯度”、航運、漁場、洋流和海況限制可以設置的地方有限,關鍵是水太深了基礎費用太高了,不經濟。' P4 W; I# T9 W; @4 o
而本技術,可選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是吧!
. D2 N7 a$ T6 d, w  U5 s+ r5 G2、  在此還強調一點,就是本技術的“聯產發電”的立體發電技術方案,就可以解決了此難題——就是在不經濟,但風能較大的較深的海區建風能電站,在其立柱周圍建立“依附性”的本技術,如兩圈18個,就有50KW的發電量,三圈就更多。這樣,不但增加了發電量,而且還分攤了因水深而加大的基礎建設投資。
  v+ P6 y/ Q. X" m- y8 h6 H( `3、  另外聯產發電由于是“依附技術”,就不需要“錨定”、“浮體”、“雙聯結構”等投入,單機的成本起碼下降1/2-1/3,何樂而不為?
3 I5 j6 K9 D, z7 X. I9 S( d最后,感謝此貼的作者,使我得到了深思,望共同進步!4 e8 H# q% V7 e( Y! O* t* ?
在此,道一聲謝謝了!8 v$ p1 B) ]: n- {6 z
四、  對于【不說別的,你想過在海底怎么防盜嗎?】【你計算過保養需要多少工人嗎?需要什么設備嗎?你想過在海底該怎么維修嗎?還有電力運輸的費用?所有這些一起,才是真正的成本價,并不是安裝下去就可以等著收錢的】——這一些問題問得好,贊一個,回復如下:
/ d$ y- Z  C; J. o1、  【不說別的,你想過在海底怎么防盜嗎?】——回復:
8 O+ f; M. {) Z" {防盜問題:此技術是全自動運行的技術,每個單元N個傳感器,防水、防盜、防阻塞失速、防漂流位移、防錨鏈斷裂的報警裝置(傳感器很便宜啊!)——這一些在控制室內已經計算了成本,包括附屬的“蓄電池”、“海水淡化”等設備。平攤了不少錢啊!$ w" f1 H5 A5 L
2、  【你計算過保養需要多少工人嗎?需要什么設備嗎?】——回復:你提的問題對比風電具有優勢,因為這一些是風電最頭疼的問題,光100米的高空安裝檢修的專用大型運輸和起重設備就“麻大煩”了,在此不多述了。而本技術這就又是優勢了:* o; k& P2 a9 p# b, @2 {
單元化運行;接插式的安裝;集約式的集成化建站;全自動化管理和報警技術;定期用完好的新設備“接插式”的更換下運轉或受損設備,在岸上維修間保養或維修。
( u6 n' J% l" Y5 `, w0 ~, _3、  【你想過在海底該怎么維修嗎?】——回復:* e8 I6 H: S' n; n. S+ t
風電的運輸依靠公路,超大型設備運輸要夜間,要有各種申報和保護措施,搞風電的人頭痛啊!
, f' ]* f  m3 m- g& J( Q而本技術就簡單了,因為每個中空的“發電單元”的重量輕,在海上用小船“拖著”就行了,所以保養和檢修就用“更換法”用好的換下來拖回陸地即可,簡單啊!$ }) r5 K4 m( K' r3 |
再此說明:就是“檢修小船”和“備用設備”的成本也計算進去了。  y: V9 z8 X7 e& m$ Z. |& T
4、   【還有電力運輸的費用?所有這些一起,才是真正的成本價,并不是安裝下去就可以等著收錢的】——回復:- m: [& A; \  D+ @" t
4.1   電力運輸的費用:由于不是并網消費,所以不用長距離的運輸和管理費用,就在海島等專用用戶處建站,這可省了好大的一筆費用了。這點就是最大的優勢——發出電的成本我已計算進去對其加20%的管理費用了。" @4 C8 D) [/ N! {+ J! f  x
但是大家想一想,火電發電每度多少?賣出的價錢是多少?柴油發電又是多少?8 p+ ?) r( A# e9 @1 I
4.2   在此強調的是:風電的發電和用戶很遠,入網和運輸線損等等費用可觀,即使中小型的發電也是有如此的問題,只不過“輕點”。
+ ]1 L, S( B- M! z4.4   尤于本技術是局部的專用的獨立發電的設計,并不并網。特點是:一次投資大,還可以邊投資、邊發電、不斷接插新單元,滾動式的建站模式。由于運轉費用低,還真是“安裝下去就可以等著收錢的”。
/ P  w& [8 E; s" G' N0 g' }2 N% g
68#
 樓主| 發表于 2010-7-2 14:18:33 | 只看該作者
對一個網友的回復:8 X" M" P# W' q! n3 {. o4 M! m
您說:【你這種方式發電(變角度葉輪)我早就考慮過了,感覺問題太多不實用最終放棄了。】——回復如下:
" h+ r7 F( Z& F3 X' S3 _" \一、 首先,謝謝您的無私幫助!您是“前輩”啊!可我還是看好此技術,下面回復作為“切磋”,9 t. S6 W. G2 y4 p8 e+ _
1.   【變角度(就是你的角度可調)在葉片變角度時要損失能量高度,比如由上升變倒下降葉輪變相不會馬上做功,要損失10-20厘米的浪高空間,變角度葉輪還不如魚型葉片葉輪變相瞬間完成,無高度能量損失】——回復如下:
: e) {0 _" @: `' S9 o1.1   您說得對,一定要損失。但是,損失的這“浪高空間”問題不大。因為,動能和勢能轉變的過程兩個“頂點”恰恰是能量的最小值,而且本技術在這兩個階段都有一個“慣性”運轉過程,平穩的實現了“自調”。
* a9 u7 I/ O# b9 D! d1.2   您所述【魚型葉片葉輪變相瞬間完成】的魚型葉片葉輪變相技術本人尚不知。2 Y1 R5 X1 Q# b' ~. r8 n( w! K) k
謝謝您的提示,如果把這個“魚型葉片葉輪變相”技術(鏈接)告知本人,則不勝感激!再一次謝謝了!
* F# Q0 C, k7 d' P2 r1 m2.   【變角度葉輪每個葉片要有轉軸,軸承,卡鎖,滑槽,定位銷等結構,零部件多,可靠性,壽命,成本與固定葉輪沒法比】——回復如下:* @9 q. _. h% i$ P% n
2.1   所述“軸承,卡鎖,滑槽,定位銷等結構”均無,葉輪軸也是固定的,因為其只偏轉約90度,配合選最低級,用導葉兩邊的“掛耳”在槽里限位90°即可。整機只有一個接觸海水的“軸承”還被“保護”了。9 m/ a7 i9 I) m7 c- w6 c6 o! M
2.2   所以壽命應沒問題,甘碳鋼件只要防生物的防腐涂料壽命高即可,本機大部分是“玻璃鋼”材質。
; }$ G+ c4 P2 B$ V3.    【1米的浪是沒法驅動5米直徑的葉輪,海浪可以近似看作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部是不能做工的,1米的浪對于直徑1米的葉輪做工高度不超過0.5米,對于直徑5米的葉輪,只怕驅動不起來】——回復如下:6 o7 B8 q. n6 K
3.1   對不起“一米的浪”是本人的估算,不科學。但是我沒把它看成問題。因為,在選海區的自由度太大了,在海島、鉆井平臺、深海養殖平臺(在大力推廣)、航標燈等附近一米以上浪高的海區是絕大部分的,即使海岸線海區常年大浪的地方也很多。8 {; a1 s2 R1 O/ ?# [! {
3.2   另外,目前的推廣階段,主要是為了替代“柴油”發電,解決沒電或缺電的問題。退一步講即使有部分時間浪高太低,當選用直流發電時“蓄電池”是必備的——蓄能。淡化海水等設備也是必備的——解決過量發電的問題,因為在高浪時間或負荷小的時候,本技術可不能“剎車”啊!副產品——淡水在大海中比油還寶貴啊!
5 d4 B, }& y# ^# r, F' w# d第二步才準備在潮間帶海岸線附近推廣。
* y- J+ [2 E3 K% Y4.   【大小浪都要利用問題,固定直徑葉輪沒法隨海浪高度變化直徑,海浪高時寬度也大能量也大,固定葉輪沒法最大化獲取能量】——回復如下:
8 t. A9 Y8 _7 M4.1   本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小浪都可以利用。簡單地講,就是在同一片導葉上也可能會同時存在向上或向下的水流,整機就更會如此,只要把導葉葉片分成N分,即可。(又泄密了)
, O- U! ~# ]+ i# L+ ?8 m4.2   固定直徑葉輪沒法隨海浪高度變化直徑的設想——沒必要,我又不怕發電多,但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導葉最大浪高的載荷。
) E" y: Y! I( W2 e3 E4.3   對于固定葉輪沒法最大化獲取能量的提示,我覺得暫不考慮,待以后解決。目前我認為還不宜“效率高”,原因已經論述過了。
) ^6 \9 S: p, [, q- ]因為能量是免費的,目前主要矛盾是最大化簡化結構,最大化降低“造價”,這方面我考慮的多——就像一個巨大的“吊扇”外形一樣簡單,只不過風扇頁可“自調”而以。9 F8 t& y1 n$ l2 C. M
目前在潮間帶和附著形的設計已經減少了1/2-1/3了。
+ t( v8 M( x+ `6 p5.   【動能問題,海浪除了勢能還有動能葉輪式裝置沒法利用動能,損失很大能量】——回復如下:
) f( Z; B7 [1 Z& N( d- G2 ?8 f5.1   我認為大海中(非海岸邊)暫時可以看作海底是近似平面,那么海浪(涌浪)實質是【水分子的震動過程,是動能和勢能反復無休止的轉變過程】。嚴格的講深海的海浪(浪花)翻滾是風刮的,絕大部分海水還是沒有水平的流動,只有相互“補充體積變化”的位移。
! s, j- C! ]+ i那么,上升是動能的減少勢能的增多,下降是勢能的減少,動能的增多——這就是海浪的運動的過程。本技術正是利用了這個上下的能量來推動葉輪機的定向旋轉而發電的。6 ^; D% l; M% }/ |% k, y
所以您所說的【葉輪式裝置沒法利用動能,損失很大能量】的論點是不成立的,對吧!8 S5 h5 N+ Q) g) y5 V
5.2   無風海區的海浪(涌浪)是由風區大浪靠水分子間的摩擦力傳遞過來的——是靠水分子上下運動摩擦力傳動的——只有位移而基本無水平的海水流動。——這是思考本技術的根本——也是不容易理解的原因。
- g0 f! J) O3 G# W0 s3 W7 l* h6.   【穩定供電問題,要做到有浪沒浪,浪大浪小都能穩定供電,你的裝置肯定不行】——回復如下:0 Y' `6 D' w3 z- T) g
蓄電池和海水淡化設備等就是為了此目的而設(前已述),當然用“穩壓”電路也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一些技術是已知技術,所以【你的裝置肯定不行】的論述還沒有充足的理由。
0 u  a. J0 g  V7.   【造價和運營成本,一臺1萬千瓦的電機,和1萬臺1千瓦的電機,造價和維修成本差很多,】——回復如下:8 d8 B; j* j- b
這個結論正確,支持,贊一個。
( t$ q- a# w" v/ n  ~但是,本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單元”化獨立生產和使用,集群布陣。% ?& [2 T- R6 x8 e% Q! W
就是若干“單元”在海面“星羅棋布”,有點像“風電場”一樣。而且每個單元大小最好在一個“波長以內”,目前估計在6-8米以內。
( `' {0 ^3 K: a( v: m- B& H那么就如您所述,出現了一個【造價和維修成本】問題,目前我國淘汰“百萬級”以下的火電廠的目的就是如此。對此論述如下:5 |3 v6 t. L7 g+ H
7.1   首先,用一臺大型的本技術的發電設備,目前是不考慮的,因為,直徑大于“波長”的本技術一定會出現一個“勢能和動能”——也就是“上和下的水流“同時存在的問題,絕不可取(其他影響從略)。所以小型化目前是本技術是一個中心。利用導葉分段化理論上可以造的無限大,暫不考慮。9 ]! S- g3 Y. {, n3 ?: N
7.2   現在轉回“造價和維修成本”的關鍵問題:- q( E: D# W/ j' K/ d; f8 B
7.2.1  單元化生產使用的優勢:1 ^$ l& r' N; o+ m& t0 f# ^
※    最大的優勢就是建站靈活,一臺、幾臺、N臺都可以建站,且“低碳”、“可再生”、“環保”,市場極大。
* |! m& W2 G2 g! U) G0 F  U6 x, A※    在岸上工廠里生產調試,合格后出廠運至指定海區,可以保證質量,用插接法現場接線“集成”進入,集中輸出。
5 [) [; J4 ?" [+ r$ g- N7 f※    可以獨立發電、集群大規模建站,也可以與海洋風能聯產發電,還可以綜合立體發電。
9 Y( F  a  D. E8 z- ?8 B※    接到故障自動報警后,即可用備用的合格產品快速替換故障“發電單元”,拖回工廠檢修,這成本是很低的,更換備品配件的比例也很低。# F0 v. E9 q" ~6 Y
※   本技術的單位成本估計是“發電機”、 “葉輪機及浮體“和“安裝等綜合成本”各占30%左右。7 t! F: [! N0 o3 I
7.2.2  此技術的生命線——關鍵是大批量生產的“超低速發電機”的成本,我認為大批量生產在1萬元以內。其他都是中小企業可以生產的技術,無高技術含量。
  h  D8 j! m% i那么,通過市場了解,大家就可以知道了成本了。# x0 r9 l8 Z/ B5 M% n0 \
7.2.3  前景:
# r1 q1 b. [+ n& ~. o  k※    由于應用對象是“特定的用戶”故不存在遠距離大功率輸電問題,上述海區是火電供電的盲點,故即使成本略高,去除淡化水的副產品的“紅利”,也應該前景是非常誘人的。
2 N2 A& R' b8 `; D預計的第二步:利用海岸邊的海浪技術,竟然可以和“火電”媲美,如果建立沿海岸線的【直流供電系統】,解決交流“并網”的難題,那前景更是美好!
- L1 U) L6 ^  B& l! L8 f※    沒有火電等征地、環保、巨額的基建和昂貴的輸變電設備費用,以及巨額的燃料費等等一系列費用,再加上排碳等成本是巨大的。
: x6 I$ |1 H- _- ?: i/ L而本技術只有N個 “獨立單元”費用;電瓶組、淡化海水設備費用;“海纜”敷設、自動化配電中心的費用。
1 \1 r# h0 K0 r: P# J6 m那么一加一減的結果大家評判吧!/ H$ ]2 T1 x: A* O8 W' A
其實,我也不知道結果——那是下建造試驗電站后的工作。
0 b% E# L1 j* C0 g. ]& J8 ], d7.2.2  單元化生產應用的缺點:7 V# ]+ X0 `) I4 J3 Z
※    雖沒必要和火電相比較,但是一定要比較的話,也只能和被淘汰的幾千千瓦小火電的成本相比,考慮綜合成本我想未必會占下風,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賬。(此工作正在進行). {% o) H1 b3 R  L
※    一個最大的缺電是大量應用會對“環球氣候”的影響,但是和海岸線的“海浪發電技術”相比會小的很多。( y( ^3 B9 e2 i2 U: b: J6 v
※    我想本技術的發展將是個未知數——也是最大的缺點。
& k6 U3 T; k' C/ ?% \6 {2 Z8.    【輸電問題,三峽水庫造價950億,其中150億是見變電站拉高壓線,占了投資的15%,如果在深海建電站輸電問題就極為重要了投資巨大】——回復如下:& U1 c5 s( P! ]
非也,前面已述,不重復了。本技術距離“特定用戶”的距離只有幾十米至幾千米遠,也不存在與“火電并網”的問題。
" ?" p; h4 Z/ z/ P" i7 q' A9.           【我認為這樣的發電裝置技術尚不成熟】——回復如下:
5 C# y! \1 e8 P/ h; V非常正確,嚴重支持——這也是“PK”的目的,本貼目的所在。
, n+ G2 ^7 I# O. t2 h; _二、  網友提出【我認為海浪發電要實用化要解決幾個問題】——回復如下:$ ]7 V# G1 _: ~0 _4 k
1.   【穩定供電,浪大浪小,有浪無浪,輸出功率不變】——回復如下:4 z; d. \& i1 N  u5 ^
答曰:不能,也沒有必要,但設計時要選用發電機的容量要小于“最大發電量”。
# l! Y& n. i3 @: A! b' E2.    【最大化利用海能,動能和勢能一起利用,浪大浪小都能利用】——回復如下:
3 p* c9 e$ k: ~% B; a, v5 Y2 ]答曰:通過選浪大的海區,問題就解決了。4 O0 }; A  X* Q  I9 Y$ T
3.    【單機功率盡可能大,最好在1萬千瓦以上,為什么?上邊解釋了】——回復如下:
1 s: ~, W$ \. I3 }3 _% f答曰:這在第二步的論證和試驗時才討論。
. l" y% T: ~- W/ L$ J4.    【地點靠近海岸】——回復如下:
( W1 ^- o& m" c答曰:那是第二步潮間帶的海浪發電技術,目前剛剛開始。
. A) X8 g  s8 F. I- ]1 q5.    【技術要簡單,關鍵部件盡量少】——回復如下:& |- w0 D) o+ K& i+ X. o& y. I
答曰:這正是本技術的強項,附著式和近岸潛水區的結構和安裝極其簡單,當然成本也減少到原來的1/2-1/3了。& D6 t% d8 a4 R) x9 [
6.    【抗臺風】——回復如下:
- c" F3 \; W( G; Z* A( ^答曰:潛式或半潛式安裝,這正是本技術的強項——風浪越大發電越多。* j; j2 S+ K# }1 S
最后感謝發帖!在此先謝謝了!致禮!
69#
 樓主| 發表于 2010-7-2 21:23:30 | 只看該作者
對一個網友的回復:
  D3 q  r0 h& w' Z/ ~1 S先謝謝【coleseed123 】的頂貼,回復樓上,逐句回復如下:4 M0 d7 m# ]6 C+ k: x
1、  【第一,沒看懂原理,不知道可不可以歸結為,"由一個風車想到的千億財富】: u, k# B+ ]/ h
答曰:對,但只說明了一半。
5 B, {: t# k6 M  K. ]這就是風車的原理,但是是自調導葉(葉片)的風車,再明白地講:就是前面和后面來的風都可以使其按一個方向轉的風車——沒見過吧!2 H, r& {* k! n
我做了一個模型,雖然6片中的2片葉片【自調】不靈活,不好用。但是,在空氣中來回水平晃動——就連續轉起來了。如果6片都靈活,本技術又真正的是在海浪的上下反復的“震蕩”中,肯定能轉起來,那就能發電了,因為海水密度是空氣的200多倍啊!; [3 b1 S; p0 x4 P/ n3 o7 e' r/ F
那么,浩瀚的海洋,永不休止的海浪,設置本技術產品,其實不止幾千億呢!——就看他好不好用,能否發出3KW/臺的電來。
! ~/ v, H* j2 J請看本人“國科網”的博客http://blog.tech110.net/?uid-14490,里面有成本分析。
; I& R$ u9 y" |( N+ T" Y2、  【第二,可能我說的話不中聽,古人云: 師出必有名,樓主讓人感覺有點急功近利了】——
4 }; z# ^$ R! M& Q/ _/ U' |6 S良言逆耳利于行,非常謝謝您的感語,再謝謝了。
5 }) l0 l! ?+ \5 a/ ]! C  ~/ E其實發本貼的目的就是要拍磚,希望多一些向您說的一樣“逆耳”的話,這才是從不同的角度衡量此技術,發自內心的感謝!; [. H  l2 Y% Q9 H1 v& u
其實一個個人發明真難啊!,怎么辦呢?
9 [% h+ Y* v+ c3、  【出個風車就想著: 專利,錢,政府支持,幾千億的市場】——
2 ]' ]( j: s6 p7 N- n2 u( V6 b6 }! o: v這點您錯了:我糾正——這個發明是一個海浪中的“風車”。
3 w$ u! Y9 a7 P0 _2 V6 P. U5 m如果就像我所希望的結果,那就是“ 專利”和錢 ,還造福人類呢!如果政府支持,何止幾千億的市場,可是難啊!如似西天取經一樣的磨難啊!有生之年,不知看得到嗎?呵呵!
# e7 c$ {8 }8 B4、  【而不是把創造價值,造福人類,放在前面,難得人心。就算都依樓主,怎知不是一個接一個勞民傷財的實驗而】——6 I) [1 A1 p% q; i4 S
所以我是不會希望上述的局面出現,講到此處只能無語,雖然您講的可能是社會現狀,但是我們搞技術的人是無能為力,自勉吧!. S* m4 I' a" _, I6 D5 h$ ~/ M
再道一聲謝謝!
) ^2 z/ z% Y& g1 k7 n5、  【理論與實踐往往相距甚遠,不知樓主還有多少力】——
1 p/ g* `8 \2 j1 Z您這一句說到了“點”上,就像我對關心我的人說的一樣,以平常心——退休下棋玩的心情對待,最壞的結果就是“推動了一個技術的發展——盡管此路不通”。
; a3 Q# z: N( F5 J但是,借此講一下我的體會:潮間帶(海邊)的海浪和深水中的海浪有“本質”的不同,但是90%以上的人都沒有分清,關鍵是真正的深水中的海浪理論上是——海水分子沒有水平運動,只有位移,只有垂直的“震動”。
* k. N6 O4 p: c2 T( b只要有一些人糾正了以前的模糊看法,這難道不是“創造價值,造福人類”了嗎?死而后矣!
70#
 樓主| 發表于 2010-7-5 19:50:33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
# s# U+ A1 T+ Q( ]) P2 _0 ]專利技術【自調導葉葉輪式波能發電單元】——海浪波能發電項目已經提出多時,現在我覺得設“擂臺”的時機已經成熟。
" a- t1 B  z% F) E2 E/ a所以,在此特設“海水發電”技術的比武“擂臺”:向國內外所有海浪發電技術進行挑戰,目的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想考驗的時機成熟了,歡迎挑戰!歡迎批評!
: b' u. k9 S9 O( p# z一個全海域海浪發電技術模式——水下發電場水下發電長城!3 r& c" W0 U3 \7 `2 c
請看本人的博客:http://blog.tech110.net/?1449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8 12:00 , Processed in 0.08805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