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重在參與的主人翁精神,咱也來嘮兩句: 社區現在有著一百多萬的用戶,里面有很多技術管理方面的人才,再看看我們制造業面的混亂,社區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交流平臺”上,不得不說是一種浪費。 看完樓主的貼子,我首先想到的是米思米,但是社區可以做的,絕不限于下一個米思米。 記得“孤酒”大俠在一篇貼子中也提出過類似的思路,只是樓主所提出的面更廣更大。 這種模式,按我的理解就是在面對客戶時,充當廠商的擔保人角色,在面對廠商時,充當客戶的監督者角色,更重要的是在客戶和企業之間建立起快速高效的聯系,再利用這種聯系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而這種整合,是目前制造業所急需的,政府無法完成這樣的工作,單純靠市場調節又費時費力。 就像樓主前面所說,單純依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獲取市場信任,需要付出的努力,其難度是可以想像的,成功率也不高,有很多企業就是死在這條沖鋒之路上。就我所接觸到的一些企業來說,大多存在兩極分化:技術出身的老板,企業又常在銷售上存在致命缺陷;業務出身的老板,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大多存在明顯不足;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要培養技術人才,周期太長,成本也高,要想外招,不但要甄別各種水貨,其工資也常常讓小企業不堪重負。這里我聯想到一個例子:某家國內企業(好像是自行車方面的)立志技術創新,但卻未組建自己的研發中心,而就技術上遇到的單個問題面向社會招標,誰能搞定我付誰錢。以社區的人力資源優勢,這種模式應該可以借鑒。 另一方面,社會普通對國產沒有信心,客戶往往也沒有條件對產品或是對面的企業進行深入的考評,所以通常會轉向高價的進口產品。社區有一定的公信力,也有豐富的資源,正是用武之地。 說到面對的困難,這種模式,再結合國情,應該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以復制(不少東西可以借鑒米思米),整個機制、架構都要從零開始,難度極大(社區不缺技術人才,但是要說經營模式,估計得找一兩個外援,)。“聯盟”與廠商、客戶之間的關系如何定位?采取怎樣的盈利模式?怎樣甄別合作企業?怎樣對廠商進行有效而不過分的監督?這種模式的前期,肯定是入不敷出的,怎么解決? 而且就像前面有大俠所說:這種模式是一損俱損,容不得半點閃失。 最后再吐槽一下,今天有大俠還在群里說:語文沒學好,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此刻我想說的是:十分想念我的語文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