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跑題。 從你的回復看,你也是管生產的?不過我們的行當有些許不同。我是在機械行業 工藝,的確是靈活,但是工藝流程的長短,是不是會造成“整個系統失效風險會成幾何倍數放大”,應該沒有必然的關系。這里我們不去討論技術問題,還是著眼生產管理。對于機械行業,車間生產是交叉混流,在制品(零件)屬于訂單中產品且是一道投放的。這樣就會出現一個環節卡住,整個計劃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垮了。我想對于管生產的對這種現象應該不陌生吧。所謂一個環節卡住,就是沒有按照計劃時間走下去。對于典型的MRP邏輯,它有一個假設,執行沒有問題。再進一步,計算機排生產計劃時,遵循的是“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規定的任務”。這時,我們不難發現時間邏輯很不完美。 人的因素,同意你看法。現在工人的一些手藝不如當年的我,甚至連基本原則都不知道。還是回到我們討論的生產計劃跑不起來的問題。工人手藝差還是影響時間進度。其實,數控機床、FMS、CIMS除了提高效率外,解決人的不可靠是投資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成本利潤,應該怎么考慮呢?德國機械工業曾經組織過總生產周期與總工時占比的調查,結果很讓人吃驚。它們調查結果是,總生產周期中平均有40%是浪費掉了。國內就更加邪門了,我曾經在我管理的企業做了不很準確的統計,最嚴重的是20:1。不準確的原因是ERP不能閉環運行,數據很難弄準。這么大的生產周期的波動是怎么吸收的呢?庫存,在制品庫存和倉庫庫存。那么會怎么影響成本利潤呢?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比例變化是一塊;庫存成本是一塊;廢品率、加投、客戶信譽等是一塊。對一般的機械制造企業大概估計約15%至20%。這和ERP等生產管理又是什么關系呢?后面再講 我們歸納一下,生產中時間影響因素,上面大概涉及了一半。生產系統和生產管理運作系統也都提到了。生產系統,如果規范的去做,需要設計院來完成。比如汽車企業,比如鋼鐵企業。可惜國內企業多數承受不了。但那也只是生產系統。生產管理運作系統,有點像工藝。如果你能設計工藝就了解了。我們討論的問題就是生產運作管理系統。目前不管是豐田方式還是MRP方式,總計劃都是用MRP。有些中小企業沒有用,關鍵在資料無法提供,而不是不想用。大計劃的MRP計算軟件從網上很容易下載。 現在,問題就是這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工具。恰恰是工具沒有,等會再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