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田田田田 于 2016-1-6 12:56 編輯 7 x7 s" x0 _( A6 }7 |- Q3 m
( E; [) ^% [( d4 b" I' R8 l+ B由于滾動軸承為標準部件,因此軸承內徑與軸頸的配合應為基孔制,軸承外徑與外殼孔的配合應為基軸制。但這種基孔制和基軸制與普通光滑圓柱結合又有所不同,這是由滾動軸承配合的特殊需要所決定的。
2 K6 K1 k( B; _. A2 M0 c國標對軸承內徑(d)與外徑(D)規定了兩種公差: 一是d(或D)的最大值與最小值所允許的極限偏差(即單一內、外徑偏差),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限制變形量。 二是軸承套圈任一橫截面內量得的最大直徑d實max或(D實min)與最小直徑d實min(或D實min)的平均值極限偏差(即單一平面平均內、外徑偏差△dmp和△Dmp),目的是用于軸承的配合。 軸承內,外徑尺寸公差的特點是采用單向制,所有公差等級的公差都單向配置在零線下側,即上偏差為零,下偏差為負值,如圖7-2-2所示。 ![]()
圖7-2-2 不同公差等級軸承內、外徑公差帶的分布圖 軸承內圈通常與軸一起旋轉,為防止內圈和軸頸的配合產生相對滑動而磨損,影響軸承的工作性能,因此要求配合面間具有一定的過盈,但過盈量不能太大。如果作為基準孔的軸承內圈仍采用基本偏差為H的公差帶,軸頸也選用光滑圓柱結合國家標準中的公差帶,則這樣在配合時,無論選過渡配合(過盈量偏?。┗蜻^盈配合(過盈量偏大)都不能滿足軸承工作的需要。若軸頸采用非標準的公差帶,則又違反了標準化與互換性的原則。為此,國家標準GB/T307.1-94規定:內圈基準孔公差帶位于以公稱內徑d為零線的下方。因而這種特殊的基準孔公差帶與GB/T1801-1999中基孔制的各種軸公差帶構成的配合的性質,相應地比國家標準《極限與配合》中基孔制同名配合要緊得多。配合性質向過盈增加的方向轉化。 軸承外圈因安裝在外殼中,通常不旋轉,考慮到工作時溫度升高會使軸熱脹,而產生軸向移動,因此兩端軸承中有一端應是游動支承,可使外圈與外殼孔的配合稍松一點,使之能補償軸的熱脹伸長量,不然軸產生彎曲會被卡住,就會影響正常運轉。為此規定軸承外圈公差帶位于公稱外徑D為零線的下方,與基本偏差為h的公差帶相類似,但公差值不同。軸承外圈采取這樣的基準軸公差帶與GB/T1801-1999中基軸制配合的孔公差帶所組成的配合,基本上保持了GB/T1801-1999的配合性質。 因滾動軸承的內圈與外圈皆為薄壁零件,在制造與保管過程中極易變形(如變成橢圓形),但當軸承內圈與軸或外圈與外殼孔裝配后,如果這種變形不大,極易得到糾正。因此對滾動軸承套圈任一橫截面內測得的最大與最小直徑平均值對公稱直徑的偏差,只要在內、外徑公差帶內,就認為合格。為了控制軸承的形狀誤差,滾動軸承還規定了其它的技術要求。 3、軸頸和外殼孔公差帶的種類 由于軸承內徑和外徑公差帶在制造時已確定,因此,它們分別與外殼孔、軸頸的配合,要由外殼孔和軸頸的公差帶決定。故選擇軸承的配合也就是確定軸頸和外殼孔的公差帶。國家標準所規定的軸頸和外殼孔的公差帶。如圖7-2-3所示。由圖可見,軸承內圈與軸頸的配合比GB/T1801-1999中基孔制同名配合緊一些,g5、g6、h5、h6軸頸與軸承內圈的配合已變成過渡配合,k5、k6、m5、m6已變成過盈配合,其余也都有所變緊。 軸承外圈與外殼孔的配合與GB/T1801-1999中基軸制的同名配合相比較,雖然尺寸公差的代號相同,但配合性質有所不同。 ![]()
圖7-2-3 軸頸和外殼公差帶 三、滾動軸承配合的選擇 正確地選擇配合,對保證軸承的正常運轉,延長其使用壽命關系極大。為了使軸承具有較高的定心精度,一般在選擇軸承兩個套圈的配合時,都偏向緊密。但要防止太緊,因內圈的彈性脹大和外圈的收縮會使軸承內部間隙減小甚至完全消除并產生過盈,不僅影響正常運轉,還會使套圈材料產生較大的應力,以至降低軸承的使用壽命。 選擇軸承配合時,要全面地考慮到各個主要因素,應以軸承的工作條件、結構類形和尺寸、精度等級為依據,查表確定軸頸和外殼孔的尺寸公差帶、形位公差和表面粗造度。本書表7-2-3~表7-2-4適用于: 1)對主機的旋轉精度、運轉平衡性、工作溫度無特殊要求的安裝情況; 2)對軸承的外形尺寸、種類等符合有關規定,且公稱內徑d≤500mm,公稱外徑D≤500mm; 3) 軸承公差符合GB307.1《滾動軸承公差》中的/P0、/P6(/P6x); 4)軸為實心或厚壁鋼制軸; 5)外殼為鑄鋼和鑄鐵制件; 6)軸承應是具有基本組的徑向游隙,另有注解的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