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1606|回復: 27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我的深度思考(6)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5-11-3 10:18:41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6)中西文化的知識含量   

   下面幾篇要講人和知識的關系。前面講了人和人的關系,寫得比較快。回頭來發現,不講清楚人和知識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也講不透。當然,最后要講企業和產品。

       我國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列強敲開國門到現在有175年。若以1861,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為洋務運動實際操作的起點,引進西方生產技術也有154年歷史。目前是個什么狀況,我看到官方媒體曾經報道說,走了一條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路子。我們不說制度,思想,單說這個工程技術的學習,為什么就這么的難?

    佛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那也是一種異質文化。當初佛教進入中國,被中國接收吸納,都沒有如今引進西方技術這般艱難。 80年代梁漱溟曾在光明日報重彈其東西方文化觀(文化三路向說)。西方文化面對的是物質之類的“低問題”。印度文化面對的是人自身精神需求的“高問題”。中國文化面對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意欲持中、調和”。人類的文化路向是西方文化到中國文化,最后到印度文化。他說:“我總覺中國古時天才比西方古時的天才要高些,即此便是中國文化產生的緣故?!?br /> 我是從知識含量這個角度來看中西印文化的。

          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現代西方文明是建立在知與識的基礎上。特點是知識量大面廣,分門別類,層次繁多。要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要下笨功夫。其追根溯源,要到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那里。

       我是把知與識分開來理解的。知是我們常說的知識,識是指識別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比如鑒定古玩,拿出一個瓷瓶來,某人告訴你,唐代的是什么樣,元、兩宋,明清的如何,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要他鑒別瓷瓶的年代,他鑒別不了。或者把河南的仿古瓷,鑒定為北宋官窯。產地可能蒙對了,年代不對。這種人叫知道分子,或者稱為有知無識。這也是陳寅恪和錢鐘書的區別。

印度文化,是排斥知識的,沒有知識含量。中國文化,討論其主流的儒家文化,有一定知識含量,但含金量不高??鬃咏痰茏樱?/i>禮、樂、射、御、書、術六藝??鬃油砟陝h《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將它們作為教材教授弟子??鬃又?,六藝教育與六經教育成為儒家教育兩大傳統。

      對于具體的知識,孔子的態度是輕視的。從樊遲請學稼就可以看出來??鬃訉ΨN地的是根本不感冒。樊遲離開后,他說,樊遲是小人。《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過: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鬃訉Ξ敼俚膶W問感興趣。農工商等具體事務的知識他看不起。這和亞里斯多德興趣廣泛,被稱為“最后一個精通所以知識的人”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西方也有聰明人。中國也有笨蛋。中國的墨子對待知識的態度就和西方類似。西方的聰明人如黑格爾,用辯證法,正反合,能找到真理。閉門造車就夠了,用不著那么費事。

        說文化,太大,太虛。我們說說思考方式和生活態度,更具體一些。比如說有案子要你斷,你會用什么方式思考判斷?我相信老吏斷獄,要依靠豐富的經驗知識和長期磨練出來的鑒別力。美國培養法律人才,其實也是這一套。有部電影《力爭上游》The Paper Chase, 講的是哈佛法律系的真實故事。據說這也是我國法律系的學生的必看電影。美國法學院的學生學得很辛苦,要學習大量的案例,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邏輯。判案時還反復爭來辯去的。可是用辯證法找到真理指導下的前蘇聯,就不用這么羅嗦。一肅反,批量的案件很快高效率的就判了,多痛快。

      我們當初為什么吸納印度佛教很順利,因為那是沒有知識含量的文化。六祖惠能只是一個文盲樵夫(也有人說他是裝作文盲),聽法即悟,繼承衣缽。這種便宜的好事,誰不喜歡。現在學習西方的那一套很難,有人說是我們的開放性不夠。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們現在的東東,不就是從西方學來的。我們為什么偏偏學利用辯證法發現的真理,說穿了,沒有什么知識含量,學起來不費事。

知識含量高的文明包容知識含量低很容易,倒過來就難了。

        我們才不喜歡那種分門別類,層次繁多的知識體系。一個人下了笨功夫,還只能學到一門專門的知識。西方有很多笨蛋公司,發展了百把年,還只是守在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里,就是中了“術業有專攻的毒”。我們精于悟道,相信一通百通。所以有人說,你能行,那你把所有的都玩了。這種250,西方肯定沒有。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既然印度文化的知識含量連儒家文化都不如,那為什么印度人在美國的表現比中國人強?
印度人比中國人強的是人際關系,對知識和技術的掌握還比不上中國人。你看各種科技大獎的獲得者,美國華人無論是按人口比例還是絕對人數,都比印度人多。

接觸過印度人就知道,印度人的心態比較平和,所以他們容易抱團。印度人管理層人多,技術大拿人少。

            再說說日本,為什么比中國工業化快速。從企業層面來看,日本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和諧。利益分配比較合理均衡。我們羨慕國外工匠的工作待遇和穩定性。工匠是要有企業來養的。日本企業可以養士,這是它比咱們強的地方。對待學習西方知識,日本是笨笨地學。咱們是投機取巧的學,學到的也是西方式的投機取巧。需要下苦功學的真知識,沒有學到手。學來的東西,忽悠人的以外知識為零。這些新的忽悠方法,關起門來哄老百姓可以,想用它去對付鬼子,就不靈了。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我的深度思考(1)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2)(3)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4)(5)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我的深度思考(6)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7)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8)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9)



評分

參與人數 6威望 +524 收起 理由
ywjianghu + 1 支持原創!
逛逛論壇 + 1 這篇比第一篇更精彩!
子云繩業 + 1
xlf63 + 1
憨老馬 + 20
老鷹 + 500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采用|主題: 929, 訂閱: 40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15-11-3 10:33:10 | 只看該作者
印度的上層,或者說其知識精英層,是過去印度原始種性文化與后來的英倫文化的一個混合體,而英倫文化的比重又很大,有重視基礎知識等英國文化的影子,

印度文化是很古老,但受英倫印象很大,

而中國文化,是一種‘封閉式退縮文化’,就是打不過了,就退縮,再不行,還退縮,邊退縮,邊找理由,許多理由是虛幻的,比如說‘人家多少年,我們才多少年’,用這些虛假東西安慰自己,

印度人,比華人善于學習,華人高學歷了,許多在米國開個小餐館,而印度人是進入世界頂尖的公司,一直往下做,

倫技術的深度,華人也不是印度人對手,但我們不承認這些,希望用‘視而不見’來回避,

這些都是我們的問題,并且無法改變,因為不能改變,所以成了難以逾越的高山,

點評

多元化思考,我贊同您的觀點,切不可固步自封,受您點撥,現在大家是看書,但是需要尋找好書,好書要讀爛了,就像吃甘蔗一樣,把水分全部榨干,一點也不能剩下。  發表于 2015-11-3 16:31
讀書,要慢慢讀,還要‘橫向比較’,就像俺談‘甲午海戰’,要看各方面怎么說,包括小鼻子怎么說,看國人怎么說,最終那船到哪里去了,看德國人怎么吹噓他們的船,都看了,對世界自然有認識,人家再說就可以判斷了  發表于 2015-11-3 12:45
靜下心看書,沒那么費勁吧,閑碎的時間,一兩個月,看一本書還是看得完的。要是沒有這耐心,讀專業技術書,也大多是隨手翻翻淺嘗輒止??匆恍v史和哲學經濟,挺好的,可能和個人興趣有關吧  發表于 2015-11-3 12:42
讀偏了,西方哲學東西不好讀,經濟學讀太多也迷糊,還是看西方的科學啟蒙吧 給自己啟蒙一下,哈  發表于 2015-11-3 12:37
中西對比。我覺得,還是要讀點書的??档隆⒏ヂ逡恋?、哈耶克; 馮友蘭、魯迅、胡適。讀的多了,就覺得沒什么可比性了,呵呵。  發表于 2015-11-3 12:31
原始印度人是雅立安后裔,雖然也有爭論,但基本是如此,他們農耕時間短,害怕變革的意愿比華人小,  發表于 2015-11-3 11:06
是否與印度人是從伊朗高原遷過來的有關?  發表于 2015-11-3 11:01
3#
發表于 2015-11-3 10:33:40 | 只看該作者
大俠見多識廣,功力非凡,這樣大的題目邏輯性超強。繼續寫啊,值得大家反復讀。談文化這樣談才令人信服。
4#
發表于 2015-11-3 11:23:27 | 只看該作者
厲害
5#
發表于 2015-11-3 11:56:37 | 只看該作者
此乃我等國人,所不及也。改變吧,國人!

點評

從你開始,有什么具體想法么  發表于 2015-11-7 13:03
6#
發表于 2015-11-3 12:53:26 | 只看該作者
大俠應該回國,為黨國所用。

點評

你怎么知道人家不在國內?  發表于 2015-11-3 15:31
7#
發表于 2015-11-3 13:13:12 | 只看該作者
問題還是出在沒有思考人何以為人上.
8#
發表于 2015-11-3 13:23:16 | 只看該作者
深思熟慮
9#
發表于 2015-11-3 13:50:48 | 只看該作者
多讀多思,增知廣思!繼續期待!
10#
發表于 2015-11-3 14:31:03 | 只看該作者
大俠,祖國需要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9 03:37 , Processed in 0.07218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