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黃亨瑞 于 2015-1-24 16:27 編輯
$ i- l! [- q0 p% r% h/ t o& W2 E; w5 J: r! h) B9 g. k
從家常小烹——淺談管理
- U9 {! Y. u! G" k: H [& I0 m0 r7 h 周六中午,一家人要張羅著吃飯問題。問了下領導,“飯否?”答曰“沒菜!”自己翻翻冰箱和菜籃,看看食材,于是乎就有了下面的菜品。
) K' W. d4 |8 G: m! E) r# A' B產品名稱:西紅柿炒蛋、開洋四季豆、青椒五香干和醋熘魚塊 工藝路線:淘米蒸飯——食材清洗——切配拼盤——煎蛋——炒西紅柿——裝盤——清洗——炒四季豆——裝盤——清理——炒五香干——裝盤——清洗——熘魚塊——裝盤——上桌 做菜吃飯是每個人都免不了的“俗事”。但是,簡單的事中都蘊藏著管理和技術的道理。我就常說“燒飯做菜”就是一個熱處理過程。當然,食材的選擇和切配也包含了材料學和切削工藝的道理。 眾所周知,不同食材的組合是——菜品的基礎。生活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食材組合,西紅柿雞蛋、土豆青椒、雪菜肉絲……等等,于是促成了數不勝數的家常菜。好的組合是“賞心悅目”的基礎,不當的組合是“難以下咽”的前因,甚至導致胃腸不適。工作中,組織結構、崗位設定和職責劃分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為居家過日子的人,往往不如酒店飯堂的“專業人士”那么注重食材的切配。食材有切片、切絲、切塊……等各種刀法,每種方法的選擇都影響著熱處理的效果以及烹飪的火候、時長等等。就拿“切片”來說,不同厚薄的食材,要搭配好其他食材,用不同的火候以及翻炒的頻率,形成脆、軟和糯等不同的口感。工作中,各類業務相互關聯,形成系統,合適的調配是“順暢連貫”的基礎,規范的流程和標準是“品質恒永久、一顆永留存”的關鍵。就拿一個工件的加工來說,不同工藝、順序、余量、參數、工裝和量具,就會有不同的質量、效率和成本。 若論燒菜做飯的手藝,俺就是個“業余選手”??偠灾?,我有四點長處。一是“品味知道”。簡單說,就是知道一道菜的好壞,并進一步大概了解加工過程。二是“應材施道”。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滿漢大賽”中如何選好食材,而是就著手邊的蘿卜、青菜、雞蛋、肉絲燒好一桌家常菜。三是“過程控制”,也是“時間管理”。我燒飯的過程往往是切配與燒煮、炒菜和燒水穿插進行,同時還能泡上兩道茶。四是“善后”。一般,我做完飯菜后,鍋盆刀板都已清理干凈、就位。有次,我的一位同學來我這做菜,只見“顛鍋翻勺”煞是“專業”,但看到灶臺地面一片狼藉,我無語了,這不是我的風格,呵呵!工作中,在交接時我常常是“苦口婆心”的細細道來,一心希望精心營造的格局繼續走好,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希望更好…… 生活、工作,大道亦同!這種“苦”,那般“難”,還是要做好自己先!
) `$ Z% C1 E) Z 滿滿的正能量啊,呵呵! 上圖片,祝大家胃口好! & E6 v! p- d m: ~9 u
2015年1月24日星期六 S$ i2 Y+ d.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