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十九子

歷史和經驗對一個企業/國家,利大還是弊大?

[復制鏈接]
11#
發表于 2014-6-27 12:08: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brianshao 于 2014-6-27 12:17 編輯
' B0 [/ S5 M. @8 [, t( P( b
: i% j* w- G+ \# ~% k" c首先我所支持的創新并不反對歷史及經驗貢獻,尤其是技術的積累和傳承。人類之所以不斷發展和進步,我認為就是一群不甘守舊的人跳出原有的模式,用創新的技術或者理念,在一段時間內引領一個變化、一個進步,讓他效力的企業或者國家走出所在的那個集團,領跑其他,從而帶動示范整個領域。甚至人類本身的智力發展也是隨機突變的方式,兩個智商100的人,他們的染色體中影響智力的基因在一個偶然的排列組合中,得到了一個智商150的天才,那么他可能今后就能促進某個領域發展一點點,推動一點點的技術進步或者商業上的成功,人類每一代人會比上一代智力增加10%,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基因不愿意遵循守舊,嘗試新的排列組合,然后淘汰了舊的效能低下的組合方式。* V* ~: A6 T  S7 C5 y
舉個例子,15年以前,我們桌面上的電腦是這樣子的,
4 @% \7 \+ L8 M. }; Q( u 當時的每個人也都認為電腦就是這樣子的,電腦一定是米白色的,這沒什么不對
3 }/ S+ H3 O* F- C9 M, E有家公司推出了這樣一款產品,并定義為imac
' h1 k+ l3 _2 ]; ]- Q 8 {1 s, L+ e4 b5 D! _  r, ^
這個產品在隨后的3年里,銷售了500萬臺,利潤率是驚人的23%,而它的配置與前代產品完全一樣。
" Z1 C0 |4 R! |$ H7 [在這個之后的第二代imac的研發過程中,當喬布斯拿到第二代產品的模型時,給出的評價是,“這看起來沒什么不好,也挺好,就像是縮水后的第一代產品”,最終他們決定跳出一代的經驗和歷史,有了imac二代: S" I+ {/ G0 z4 T, m
8 V# Z$ v0 _; g9 [: Q! U. x: t
在之后到的歲月里,他們更新了材料,運用了新的工藝,在大家都接納了彩色的電子世界以后,他們邪惡的推出了無色的產品,然后他們把產品變薄,大家都要把電腦做成西瓜刀時,他們最近開始把電腦做成垃圾桶,' C( Q+ r) ]+ b) U1 L
他們沒有自己的cpu,沒有自己的顯示芯片,卻改變了世界,讓全世界為之瘋狂,他們用創新把公司變成了宗教。
; K+ m  ~+ f, t1 z- k
' R( C! c- P4 T" q/ c$ h蘋果的故事已經發生,再說一個正在發生的故事,燈泡是這個樣子的,
7 w/ s/ \  k. _  c1 x1 T7 R 沒有疑問,經驗告訴我們是這個樣子,沒錯,在鎢絲的時代,甚至節能燈的時代,這個樣子也許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然而當我們進入LED的時代,在普通的家用照明領域,這依然是最有效率和最方便、最節約的方式嗎?有些公司在做新的嘗試
$ k: e! a3 n0 G6 {; ^# V
5 n% N  m# n5 G9 T- b . p: e2 Y' A  Q4 |& l' ]
我的觀點是歷史與經驗對于一個企業或者過來說,可以讓你不捯,也許可以讓你一段時間吃飽飯,但如果一直沉浸在其中,不敢或者不愿往前踏上一步,那就不會有引領潮頭的機會。我不否定經驗的作用,所謂創新也是失敗的經驗得來,然而要發展就必須創新和更替,如同高曉松說,歷史不是鏡子,是花開花落,歷史重演也是新的模式7 O* H2 e0 U* w- j% N5 i

& _$ v! g7 E  A) Y. l2 Z! E: v% G( {8 p5 B  v! A0 Z

點評

哈哈,這是我非常同意的觀點。經驗的確重要,但對于飛速發展的世界而言,很多經驗并不一定有用。  發表于 2014-6-27 12:2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發表于 2014-6-27 13:21:24 | 只看該作者
有次去美國公司總部,看見辦公室里有幾個白胡子老爺爺在編程序,旁邊還有幾個年輕人,同事告訴我公司里的應用軟件操作軟件全靠他們頂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培養接班人。當時我真的驚呆了。1 B( O* [; r. n' z0 N) J; V/ V: Z
上海的張江高科技園集中了數不清的程序員,大部分也就20出頭的小伙子,35以上恐怕都力不從心了,但是在美國五六十歲還在編程,除了敬佩還能說啥!

點評

對,我也認識很多老人退休了還在學編程,非常值得敬佩!  發表于 2014-6-27 16:1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于 2014-6-27 13:35:21 | 只看該作者
說起歷史的包袱,還想多說幾句。2 v. s2 W# E( x0 e- u  s3 f9 v
如今細數幾個強國,大國美國是沒有歷史的,小國瑞士新加坡是沒有歷史的,德國奧地利也算不上有歷史。英法的倒退趨勢已經明顯。* e4 h. E  Y  ]
再說古國,希臘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當地人告訴我現在的薪水只有約三千人民幣,上班都吃不飽,還不如失業在家領補助。南意大利一直在給北意大利拖后腿,拿坡里的滿城垃圾流浪漢和它的飲食起源文化一樣有名。古波斯和埃及以及瑪雅地區還沒去過,看看新聞就知道,每次要去都被親友擔心地各種制止。印度還守著自己古老的等級制度和古印度教,一輩子不思進取只為守在恒河邊等死。中國在從新開始。
" P9 H/ L1 C% f7 I! P( Z! i2 M9 z, S
在古國經常會遇到很多沒落的貴族。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天半夜在印度游走尋找住處,被當地三輪車司機帶到了一個豪宅面前,那個豪宅幾乎是全市最華麗也最古老的建筑了。里面的老貴族英語很好(印度只有上層人受過教育的會英語)也很有風度。第二天早上臨走的時候,他很溫柔的說,我的仆人很可憐,給他一些小費吧。那個表情我永遠都記得。讓我不禁想起了北京二環內老宅子四合院里那些紈绔子弟的遠親的表情。。。

點評

總體說來,我覺得逃離本土開創新大陸,這本身就是一群骨子里不安于現狀的開拓者的思維慣性。有些東西是有遺傳的,很多移民也都源于早期家庭教育。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革新。  發表于 2014-6-27 16:19
臺灣沒去過,只看一些綜藝節目和新聞報道不好輕易評價。但是我去澳門和新加坡感覺和中國大陸的氛圍還是很不一樣的。美國和歐洲大陸的氛圍也差別極大。就連瑞士也是,大家都說是一群不想當德法意的人組成的。  發表于 2014-6-27 16:17
新加坡國家沒有歷史,但是華人文化傳統。美國沒歷史,也是歐洲傳統。  發表于 2014-6-27 13:41
評價一下臺灣。  發表于 2014-6-27 13:3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于 2014-6-27 13:47:15 | 只看該作者
人都是有慣性和惰性的。在歐洲很多大企業由于政治原因或企業文化原因不能解雇老員工,導致企業不堪負荷。這個世界上有經驗、生活平穩,同時又居安思危愿意革新的能有多少?5 r1 }5 c) n" ?0 j3 [& l6 J' [

( v' z- q" H- N! j$ ~- W9 C. C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的要發生巨大改變的時候,很多人就退縮了。5 {8 c# r: b* G3 N5 G4 T7 q3 p
我想現在企業改革,部門把我推上去也是出于這個原因。我看過部門老員工做的改革工作內容,基本是把以前的照搬全抄,而且很多內容他自己也不明白是為什么、要怎么做。* u8 X$ I1 W; A# H- A" q2 s. c7 z

3 M8 }, i8 ]+ i4 W跑個題,改革也是需要經驗的,改革派也是有自己的慣性和思維定勢的,習慣于打破定勢本身也是一種反叛的思維定勢。哈哈,有點悖論了。

點評

哈哈,掃街哥,你把自己角色代入了吧?我相信你這種老員工肯定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類型,不會像很多歐洲大叔一樣拿著不可解約的合同每天喝咖啡聊天還美其名曰如果餓死了是企業是國家的責任。  發表于 2014-6-27 16:14
老員工正是企業的寶,對于國內更是如此,新員工認識你老板是個啥。  發表于 2014-6-27 14:1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發表于 2014-6-27 15:15:56 | 只看該作者
個人認為歷史經驗本身是中性的東西。重點在于我們如何去面對經驗。
2 H" c0 C$ {- ^任何一個結論都有前提條件。就像我們讀任何一個理論,重要的絕不僅僅是結論,還有assumption,methodology,這些是結論成立的前提。只有當前提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假設重復試驗會得出一樣的結論。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結論如何得出的。& h7 S0 |8 {: n; ?- }3 V
對待同一個經驗,以前做過無數遍試驗都失敗了。有人只看到結論就覺得沒必要再重復。但如果去keep track on這些前提,在這些經驗中發現哪些前提發生變化了,方法論哪里可以提高,反而可以找出新的方式。) S7 V7 k! t; J1 S( u$ I5 ]
如果把經驗(的結論)當作真理,我覺得經驗弊大于利。但如果可以批判地對經驗進行思考,則可以從中產生創新。: Z6 t9 j7 I5 Z7 p& ^' p$ n
當然我也覺得人的思維大多數是有慣性的,成功的案例很容易重復,改革總是不得以而為之。這種慣性放在一個群體中則尤為明顯。
9 q" h" K0 c- x: w8 ^+ E+ z5 B- g1 v' Q8 r
但我倒覺得當談到一個國家/文化是否會因為歷史陷入沉寂……我覺得太大了難以說明。有多少是因為歷史本身,有多少是因為國民性,有多少是因為歷史的偶然,多久的歷史能支撐文化,而多久的歷史是拖累?不同國家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的速度都不盡相同。美國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二百多年是長是短?唐朝也只有三百年。而羅馬衰落了一千年。9 l% V4 Q! {3 K9 ~; s  t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里寫道,任何文化都有兩個階段,文化和文明,文化是創始階段,文明是擴張階段。文明階段是文化衰落的時期,這時人們失去了創造力,只是在消費文化階段所創造的文化果實,或者是對文化階段的模仿和修補。只在數量上和外形上進行擴張,以便證明他們的偉大和力量。' e4 ]. ?! e7 k- _0 m3 a: Q' z6 _
(對不起跑題了

點評

文明和文化,說的很好。  發表于 2014-6-30 15:52
沒有跑題,我覺得和我的想法契合的非常好!很多內容我都非常同意并有共鳴!  發表于 2014-6-27 19:02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原諒我今天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發表于 2014-6-27 15:37:38 | 只看該作者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 u1 B: V1 }& w( c# {/ V
2 e% I9 m4 y: N# @# ^2 T  P& z4 Y9 @  F9 ?" p# X0 A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發表于 2014-6-27 16:09:05 | 只看該作者
另外我認為差別在于當變革發生,一個國家是能追上還是不能追上。對于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企業有幾種可能,一種是變革發生在外部,文化/企業處于上升階段或下降但矛盾未激化階段。這時候變革很困難,越靠近政治中心越困難(?) 。于是落后于時代。比如希臘。不排除突然出現一個領導人手腕強硬把這群人帶出來了。 一種是變革發生在外部,文化/企業處于矛盾激化階段,這時候變革輕松完成,以前的基礎轉化為變革后的基礎。參考文藝復興后西羅馬帝國一系列國家。還有一種是變革發生在內部。原本的基礎就是驅動力,參考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6 q, R4 ^4 C. f
至于沒什么基礎的地方,他們可能變革的非常迅速。所謂不破不立,正因為沒有基礎,就直接省略了一個步驟。但一般這些地方一般不是變革發源地,另一方面如果經濟基礎太薄弱也沒法發展起來。但他們可能是周邊古老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并反過來影響/侵占了文化初始的地方。比如羅馬之于希臘,美國之于歐洲。也可能是經濟試點區域,比如珠三角。6 ~3 T' }4 b5 w* ]# u) ^

5 e8 w, {; }/ V$ `近現代歷史上幾次(我覺得的)主要變革,從文藝復興開始到宗教的衰落,到民主國家的產生,政治格局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衡量一個國家/企業成功與否,都是一個追上了還是沒追上的差別。至于歷史和合經驗在追上沒追上的分別中扮演什么角色,我認為是相關但未確定的。
) b. b) e  P  R* t+ B正面的例子比如德國在搞的工業4.0,很明顯就是想以自己的基礎繼續做行業領導者。(而且似乎還蠻成功……?)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有特別深厚的經驗基礎,并能特別有危機意識不斷革新的話,做領軍人還是挺有可能的。" ]* `  m! d; r; `
& M. m" |6 V2 \
另外去過的伊朗人表示另外我要為古波斯申訴一下……我覺得古波斯的問題不在于歷史負擔重,硬要說伊斯蘭教還是后來才傳入波斯的。問題也主要在伊斯蘭教原教旨運動,而這是近幾年來伊斯蘭世界的新東西(雖然也是復古運動,但復的絕對不是波斯的古……)。而且現代化失敗主要是當時美國在波斯放的傀儡政府太作死的錯。當然宗教思想太強也確實是個問題。; E8 W$ _; S' p
還有希臘……希臘的悲劇主要還是幾千年前被軍事征服了吧……9 ?$ l3 q3 r. ^) e% G. o, v

- F' x6 h+ i: y3 d% p補充內容 (2014-6-27 19:09):
5 n4 r3 \8 F! D  ?7 c& e打完字沒查就發過去了。第一段比如希臘刪掉。最后一段是去過伊朗的人……

點評

反觀現在的民族斗爭,有資源搶奪上的,也有意識形態上的,即宗教矛盾。很多宗教并沒有與時俱進,保守而強硬,不接受新的觀點和解讀,這也會限制國民的思維,導致國家發展的停滯。  發表于 2014-6-27 19:12
對變革的區分方式很有道理。對宗教我也想多說一句,很多人總抱怨中國人的問題根源是沒有信仰,接下來就有很多人入教,我認為這完全是兩回事。歐洲大多是宗教國家,但受過當代教育的人還有多少堅持去教堂?  發表于 2014-6-27 19:09
·  發表于 2014-6-27 16:1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發表于 2014-6-27 16:16:54 | 只看該作者
怎么現在這么多把事情對立的帖子。。
; v6 W( C. J* H1 A6 `/ D 就好像我問,機械重要還是電氣重要,加工重要還是熱處理重要?4 l2 f6 t& }+ y+ i/ f
  有意義嗎?: j$ U* a) r% s3 P' ^3 S' t
- J7 t- W: n% a4 }3 M( c. U  l, w
中學就講過,要用聯系的方法看問題。。

點評

我是認為 不應該把這兩個聯系的東西割裂開來分析。。  發表于 2014-6-28 11:18
正常帖子的觀點講究辨證和對立統一,我這不過是個小辯論賽的小活動,目的是各抒己見深化對各對立面的理解,又何必那么較真呢。如果你對這個辯論題有什么見解,歡迎留言^_^  發表于 2014-6-27 18:10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發表于 2014-6-27 18:13:07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歷史悠久,在技術、工藝、設計等上面還是有很多很多智慧的結晶。  H) c" A- n; V( h1 E
" ]/ V; k/ @4 _9 q  q8 \6 n
只是自古傳統,重視文學和精神建設,對自熱科學比較忽略,所以留下的有關自然科學的文獻很少。3 }( `9 c+ Y  e

) i3 L% ~2 n! K- s! i2 D4 g/ W看舌尖上的中國2,有一集講到“心傳”;自古傳統師徒制,或者家族延續制,匠人的總結和經驗等基本都是口語相傳,“相信”只有口語相傳之間才會讓后人領悟前人的智慧,做到技藝的傳承,后人又根據自己的經驗創造自己的東西,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代一代走向極致和巔峰;也因此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無數讓人驚嘆的建筑和建設工程。  P3 b1 v% h9 p& _

0 v& ~' z9 t( Z2 @/ ]朝代的更替,家族的興亡.....讓一個又一個的智慧結晶淹沒在歷史紅塵之中,寥寥有幸存于沙土之下,讓有緣后人驚嘆。

點評

技術融入個人特性和情感上升為藝術。是國人追求的。技術是冰冷的,藝術是感性的。蘋果如果只是買技術,也不會有多少市場的。我們今天丟了人情只剩技術,卻以為進步了  發表于 2014-6-27 19:48
四大發明對全世界還是很有幫助的哈哈  發表于 2014-6-27 19:1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發表于 2014-6-27 22:50: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國小熊 于 2014-6-27 23:38 編輯 ' s5 i# ^. {, c6 R7 S7 R8 Q; m0 h/ u

! `0 _6 F6 c3 ]9 z' a7 _  o  g即是財富也是枷鎖,歷史與經驗不過時也勢也," W& \% @) v" K+ V4 G
# V2 A! R1 K7 x5 A2 t7 M
時過境遷,也失去了價值。
0 n  z- r2 W# y; A4 x8 r5 x- y; n

點評

哪里,天天都看到66姐  發表于 2014-6-28 18:58
呀,好久不見。  發表于 2014-6-28 00:0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15 19:47 , Processed in 0.07155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