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說俺見到的國內企業可笑可恨的情況
拿來一套完整的國外圖紙,首先設計人員把很多圖面的東西弄明白后,標準也弄清后,適當處理就轉給工藝了,
第一步基本保證了圖紙的原始屬性。
然后轉給工藝,工藝就根據企業的現狀給設計“支招”了,并且后續經常是運營總監、生產副總裁、采購總監來親自要求
“所謂的國產化”,如下:
1)這個折彎壓型不好控制,壓型一次合格率低,能不能斷開焊接(減少了折彎,增加了焊縫,增多了薄弱環節)
2)這個鍛件不好鍛,需要重新開鍛模,能不能改成鑄件,降低成本(以鑄代鍛的餿主意)
3)這個鑄件能不能把調質改成正火(降成本呀,降完性能能保證嗎?)
4)這個棒材能不能用國產的鋼材代替,這種材料太貴了,你們技術的算算安全系數(實際還是降低材料性能等級)
5)這個結構不行,咱們床子保證不了,保證不了精度,技術上改結構吧
6)這種油漆太貴了,能不能用國產的代替
7)進口的膠管太貴了,能不能用國產的代替
8)這種淬火工藝有污染,咱們單位只能用水淬,能不能把雙液淬火改為直接水淬火
、、、、、、
我暈,等等各種的國產化措施,成本肯定降低了,性能看著沒降多少,實際可靠性差的找不到北
結果進口的產品價格就是我們的4倍以上,這就是咱的國產化,這就是咱念過大學、學過專業、抓過生產的各類企業老板的杰作。
我想我說的絕不是個案,我猜國內可能90%的機械制造業都是這么玩的
后果是什么,就是竟底,打價格戰,大家都玩死。
今天一早俺就出差了,高產了一點啊。
歡迎大家評說。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