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膜軸承潤滑油進水后乳化,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如果你們進貨渠道正規,應該講,這批油的品質是正常的。當今世界上任何一種礦物油調配的油膜軸承,都是這樣的。你不要聽石油公司的銷售忽悠,不要聽他們說他們的油怎么怎么的好。本人對油膜軸承油實際應用有比較全面的研究。我用一些技術數據來給你解釋一下,比如:首先從抗乳化性能這個指標來分析,軸承油的抗乳化性能(分水能力)的實驗室標準[1] 軸承油抗乳化性能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可參照ASTM D1401,其試驗條件為:在54℃的溫度試驗室環境下,將40ml試驗用油與40ml蒸餾水一同倒入有刻度的試管內,以1500r/min的高速攪拌5min,然后靜置觀察油水分離的時間。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沒有完全分離,應分別記錄油、水、乳化液的體積。一般情況下在54℃的溫度環境下靜置觀察時間為20min、30min、60min。 檢測結果通常按以下規則表示: A : 40-40-0 (20) 54℃ ASTM D1401 表示采用ASTM D1401試驗方法油水在20min內完全分離。 B: 40-37-3 (60) 54℃ ASTM D1401 表示采用ASTM D1401檢測方法,油水在60min測定時間內油水分離的情況,其中油40ml、水37ml、乳化液體積3ml,沒有完全分離。 判定合格的標準一般采用2種: 1.油膜軸承油檢驗合格的標準是60min乳化層小于3ml。 2.目視油膜軸承油的顏色渾濁程度,明顯含有較多的水不能沉淀下來,即認為不合格。 ASTM D1401標準的忽悠人之處有以下幾處: 1. 54℃這個檢驗溫度,溫度越高油水分離能力越強,對油品的損傷越大。非耐溫礦物油經常性工作溫度不能超過60℃,所以54℃接近上限,其它各項理化指標都是按40℃的工作環境做的,54℃不是潤滑油理想的工作溫度,這個溫度同樣容易引起礦物油烴鏈斷裂,易引起氧化。溫度太低,油水無法分離,因此:54℃是無奈自舉。 2. 為什么使用40ml試驗用油與40ml蒸餾水?而不使用10ml、100ml、或者200ml?也是從視覺上考慮的,無技術意義。 如果采用100ml、或者200ml,那么允許的乳化層就是6 ml或者12 ml,太難看了,容易讓人覺得技術能力低下。 蒸餾水使用40ml?使用5ml、10ml也有用樣結果,這就是國外壟斷制造商在制定標準時藝術化的障眼法,具有欺騙性,掩蓋其技術能力不足。 40ml內含有3ml乳化層、或者43ml內含有3ml乳化層,含水量分別是多少?多水環境下的潤滑油含水量2%的標準還有多少實際意義? 3.為什么采用靜態檢驗而不是模仿動態的使用工況?一句話,技術上根本做不到,是騙人的把戲。 4.通常采用60分鐘作為檢驗時間,潤滑系統內潤滑油的循環量能達到60分鐘嗎?現場潤滑油循環量一般只有20-30分鐘,那么60分鐘的檢驗數據有意義嗎?進水后潤滑油的乳化量豈不是要呈幾何級增加,從3ml增加到6、12、24、48?(潤滑油的品質越差,脫水能力越差,乳化同樣是污染,乳化后潤滑油的品質同樣要下降,與潤滑油表面張力有關系。) 總結以上1、2、3,4,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準 ASTM D1401欺騙性暴露無遺。 ) P. S( {1 K! A/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