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論壇流行北美或者加拿大的帖子,轉個帖子博大家一笑' {' e1 c# _& o ?
; C! z7 |, A0 i z8 I' ^
5 Q% @; p3 D9 F ? m' z. [* d3 C5 v
-------------------------; H9 |% w) f$ X9 ?" ?$ w
作者:腦袋 日期:2013-02-02 15:31:55
9 Y* w9 W& X5 ~2 r3 J' l2 W) m, w
昨天聽到一個壞消息,一個兄弟失業了。我們來加拿大的時間差不多,曾一起經歷過許多新移民的快樂和憂傷。不過我不太為他擔心,經過這么多年的磨煉,他早就金剛不壞,這次失業對他而言只是被迫再換一家公司工作而已。
. ] ^( _5 g% h6 ], a7 C" O6 l, ^1 C2 L9 D5 f7 j4 u7 U# ~. Y
他給我講起他們公司的情況,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典型的北美制造業的縮影,所以轉述給大家。
6 w" B" g0 ^# A" |7 \3 _% o# o& [" w2 u" L& \2 \1 A
這家公司曾經非常輝煌,是美國的機械制造和軍工領域很有名氣,現在手上握得專利仍然是北美幾百年來,制造領域積累的精華。據我朋友說,曾經北美的90%的子彈生產線都用的是他們公司的設備,其高速沖床是這個領域類的number 1. 子彈生產設備只是這個公司業務領域的一個小塊,它在其它更多更大的地方,到現在都還是執行業牛耳。
. a" _1 u% Z& O& I' P* D: Y0 ^8 N* S2 v6 D+ I5 M
但從90年代開始,美國的產業空心化開始甚至波及到軍工領域。機械制造算不上其核心高科技,于是也漸漸開始外包。這個企業業務開始出現困難,到90年代末就維持不下去,在2000年初賣給了一個加拿大私人公司。這個私人公司也很龐大,owner是伊朗的前皇族。他們在大多的Brampton(一個印度移民集中的城市)建立一個巨大的工廠,把美國的生產設施都搬了過來。不幸的是,這個公司在這個時候做了一個巨大錯誤的決定:老板聘用了一個印度裔的MBA作總經理。
" D8 q3 ?, a7 _6 R' F" y1 y4 u2 {# a* e3 U% y0 C
這個印度人的許多決定讓人匪夷所思,但MBA的訓練,讓他熟練的使用excel做出了很多有說服力的報表,老板都采納并堅定地執行。這個公司從雖然奄奄一息,但還手握那么多重量級的專利的情況下,迅速走到了萬劫不復。# i) B3 Q3 t# y m( q6 l% C l n
9 M# C: N* l0 f5 {8 R0 W2 Y+ I( |剛搬到加拿大時,這個經理不愿意花高價繼續挽留美國的核心技術人才,許多技術專家在公司搬遷時跳槽走了。少數當時留下的人,也在待遇下降的情況下,很快都離開了公司。這個經理不太在乎,因為他認為專利 和技術資料都在手上,技術就在,只是在加拿大再找一幫人來干就行了。所以在技術上的銜接沒做好,許多工作出現了技術斷層,許多業務接不下來。這對公司的頭幾年的業務的影響很大,老客戶會因為這幾年的不穩定,開始尋找其它渠道。
6 A- I! q Z' H/ k5 S0 Y1 y9 K9 @2 G# K2 [5 R
但幸運的是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這個國家可能缺民工,但技術經驗豐富的各行業工程師卻是極大豐富。經過幾里掙扎,新雇的工程師慢慢開始熟悉業務,雖然還不能完全恢復到公司最初的程度,但有的項目已經可以開始做了。這時又發生一件事,工廠的工人罷工,要求提高待遇。這個經理的應對是,干脆乘機關了工廠,只保留業務部門和管理部門,甚至工程師部門也以臨時雇傭居多,只保留幾個核心工程師。他的算盤是,這樣可以極大地縮減開支。只要管理和業務部門在,公司的支柱就在。找到了項目,再去現雇工程師,給他們圖紙,讓他們看懂后,再派到印度和中國找工廠,指導中國和印度工廠生產。這個打算在財務上算是完美方案,老板很堅定地支持他。 c" m! U( F' D; K* Y% y X( G2 g
) w( I) s$ M* k i! C: g0 w
我的這個朋友就是在各種情況下被雇傭的。中國的大飛機項目中有許多要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子技術項目。湖南的中南大學的國家試驗室就接到了一個這樣的項目,大飛機中有幾種高級鋁合金材料,我們還不能制造,這個實驗室承擔了其中的幾個填補空白的任務。恰恰,這個公司就握有這些材料制造設備的專利,于是他們也就接到了一個大合同。這個朋友接到工作offer后,就被要求先看圖紙和資料,然后派回湖南作設備的調試安裝任務,設備制造也由一家中國公司代工。朋友剛接到工作后,了解了一些情況后,很興奮地告訴我,這次去了一家好公司,看他們的技術和設備太棒了,不管能干多久,肯定能學到很多先進有用的技術。唯一的苦惱就是沒有老 工程師帶,根據項目,被給了一大堆技術資料,讓自己學習,然后就派到中國去作項目。東西是好,但自己新學,又沒人指導,沒有多大把握能做好。我這朋友是自動控制業內資深工程師,技術上水平很高的,在上一家公司也是出差去全世界調試設備。但由于工業領域不一樣,上一家是一般的輕工業類設備,這次是軍工,業務上差別還是很大,沒有有經驗的 人帶,純靠自己看資料來摸索,困難很大。
& [' w+ c# p& c# L* m# z1 j
! T$ a8 @ j2 Y: l. q3 t `1 g我朋友工作期間,公司還接了韓國國防部和泰國國防部的項目。雖然現在公司的能力不如以前了,但公司的老招牌還在,還能接到一些訂單,日子就這么不好不壞地混著。我這個朋友也抱著學習先進技術的心思,在這個公司能多呆一天就多呆一天,沒有說公司危險了就jump ship,所以一直沒有去跳槽。
+ s$ }$ W; d0 Q, ?' _8 B- t8 N' Q8 R3 X
讓這個公司走入最后窘境的是這個經理的業務轉型項目。估計看到搞軍工的設備制造沒前途了,他和奧巴馬選到了一個方向:太陽能。安省的省長也推出了產業幫助計劃,對搞太陽能的企業進行產業扶持。這個公司于是貸巨款從德國進口設備,準備生產太陽能的什么東東。結果從訂貨到建設生產線,到設備調試完成的 2年時間后,太陽能市場上出現驚天逆轉,市場上的中國貨的價格已經低于他們的成本價,生產沒有任何商業意義。這個公司只好和德國設備公司達成協議,德國公司把全部設備拆回德國,然后返還他們一半的錢。耗時2年,安裝了然后拆除,損失一半的投資,殺死了公司的現金流。
: v9 P0 T, C% g7 M& @0 d& w6 H# I& M0 y: z
以后的日子,這個公司靠有時接東亞的某國防部的一兩個項目,茍延殘喘。直到現在,我朋友這個部門整個砍掉。但奇跡般的,這個印度MBA還擔任著總經理,搞得我很想問問他是在哪個學校上的MBA。不管怎么說,這個學校在教學生怎么不被老板開除這點上,是極度成功的。
}8 _9 \1 O% Z0 H/ T! P9 o1 L6 [% C2 g2 b! r
朋友有時開玩笑說:“如果這個總經理是中國裔的MBA, 我會有點懷疑這家伙會不會國安派去的臥底,故意搞垮這家公司。”我想,造成這個公司的悲劇的大環境是北美的去制造業化。本地的人才都去了整大錢、整熱錢的行業,制造業這種掙辛苦小錢的行業,沒有充足的本地人才。而中國來的人才,雖然具有完整的工業經驗,但由于語言還有忠誠度的懷疑,他們很難走上這種公司的總經理職位。于是不多的選擇就給了印度的人才。印度國內不存在有效運作的大工業,印度人才具備大工業經驗的不多,但他們的教育背景和語言能力更和這邊合拍,思維模式,工作習慣也更適合去制造業后的北美氛圍。結果整出了這個極品,把制造業頂尖公司快操作成了貿易公司(不要生產和技術部門,只抓管理 和業務部)。中國公司在外部環境中逼得北美制造業生存困難,印度人從內部把北美的制造業印度化,所以我給這個故事取了個嘩眾取寵的標題。$ t% H1 I+ V" M, X9 |&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