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同時維修過兩套氣力輸送線,分別是日本進口和國產某軍工企業仿制德國的,該設備為流水線成套設備。東西原理都差不多,年代也比較接近,東西很有可比性,下面來看一下我對兩組東西的對比與看法:
1.日本的東西,基礎部件和電子元器件真耐用,真沒說的,同樣工況的電機,三菱的電機十年沒有燒過,而國產那一組,二十臺電機幾乎已經換了一遍了。亞克力防護罩從來沒有壞過,國產的整天不是碎了就是開裂了...(還軍工企業,也不過如此)。
2.日本的設備,整體運行起來可靠性比較低。不知道這是不是日系機械產品的通病,基礎零部件是好東西,東西做的也比較精細。可是一旦組成一套產品,一條生產線的時候,就有點顧此失彼的感覺,整體運行起來并不穩定。好多部分協調不是很好。據說,在這個東西剛買來的時候,幾個日本人工程師調試了整整半年也沒有調試好,公司驗收了三次都沒有通過最后他們沒有辦法,只好運用“公關”的手段才使驗收過關。
對天朝的國有企業領導進行“公關”我想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聽老師傅們描述,公關成功后小日本的技術人員都不把我們的技術人員放眼里了,居然得意洋洋地地對我們的人說:都搞定了,你們就是說不行明天也能通過!據說,老師傅們差點把那幾個日本人打一頓......驗收不合格的原因就是這套設備有效作業率太低,根本原因是設備的物料接收部設計有問題,運行起來非常不穩定。這幫孫子們走了之后,因為設備幾乎就沒法運行,我們的技術人員只好自己動手,摸索試驗著試著進行改造,后來居然搞成了!自己改的東西穩定性提高了很多,好歹能用了,沒法子,國有企業就這樣,湊合著用吧!
3.日本人的東西其實很像這個民族的性格:嚴謹但是缺乏變通,認真但是頑固。舉個例子,僅僅是一個防止物料堵塞,本來是很簡單的設計,日本人居然設計出了一套愚昧到近乎可笑的機構去防止堵塞,相當復雜,我覺得就是一個不懂機械的人去設計也不會想出來這么愚蠢的方法!我說得一點也不夸張,因為國產那套就用很簡單的方法解決的問題,盡管那是仿造德國的。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