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鷹毛 于 2013-1-15 15:19 編輯
2 y A6 A4 E, R+ c/ `+ p6 M% Y" \
/ }; \: z% x7 @" a3 W2 k他,一個無職稱、無正式項目研究經歷的中專生,憑什么承擔國家“863”項目,率先闖出了世界先進機床的創新之路?這個疑問,正是國人的普遍問題。/ Y1 w4 k3 _1 C6 `% S5 v
或許,當一個個創新人才從偶然事件成為必然事件之時,就是“錢學森之問”破題之時,就是無數中國夢成就之時。
1 E( H% g! @! I8 K# A! C6 C& x& S 現在想想,去年12月的那場鑒定會只是再一次對潘旭華的肯定。, h) J( f# C8 r$ X: k5 ]- h) [" P6 d
在浙江上虞浙江太陽股份有限公司和春暉集團的工廠里,國內最頂尖的機床專家會聚這里,對潘旭華研制的機床進行鑒定。/ n7 e$ P$ ~' J: \9 @, F
似乎是實力懸殊的開場——
8 j3 [0 b+ L% }4 Z: Q 英、日的機床外觀精致、豪華,潘旭華的設備更像“丑小鴨”;進口設備主要的易消耗品砂輪、磨輪、冷卻液都是價格昂貴的國際頂尖產品,而潘旭華的設備易消耗品都是價格相對便宜的國內產品……
$ U7 g8 ^( ^5 `8 ~$ }5 | R2 b& P$ a 但,結果令人稱奇——
/ [) h) t8 _7 W1 h; K2 u 在同樣嚴苛的檢測標準和測試條件下,相同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潘旭華機床加工的產品均優于國外最先進同類機床的加工產品。更為關鍵的是,潘旭華研發的機床,因成本低廉,可同時滿足高端產品和低端產品的加工需要。# z# t5 b7 D- u- n1 B
/ k" F$ f7 p6 p3 o4 u6 u8 f 那一天,新華社發布了這樣的消息:可以掌控萬分之一毫米細微移動的超精密加工裝備核心技術在中國取得突破。
' Z$ \6 K! [$ _1 e# n8 u$ r! Z9 y) L5 g* ^- \
此時,“機床奇人”潘旭華已是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這項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863”重點項目科技成果,意味著汽車等各類機械設備的發動機有望延長壽命、降低油耗,中國制造的發動機有望第一次“驅動”到國際先進水平。7 ]3 F; |6 v g1 r7 J
1 j( [8 w7 p# C4 ]- q x h" { 小老板誤打誤撞鉆研數控機床
0 l9 X7 ?& u( E! z( H; `2 ?$ x 一個沒有專業知識訓練的人怎么就誤打誤撞走進數控機床,還走到前沿?
' \. E4 ?0 p! u* V( `: x- E B# V6 k 其實,在沒成為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之前,潘旭華就是一個如魔術般地重疊一體的名字——他是梨耙廠最年輕的技術骨干;他是小鎮柳城坐擁千萬資產的民企老板;甚至還以“三無人員(無大專以上學歷、無職稱、無前期立項項目研究經歷)”的身份,獲得了“863計劃”特批“通行證”。+ v w- }1 l3 W, [2 J8 w
一路從質疑聲中走來。
5 k% z$ ^4 a; z6 ] 人們根本不信,他怎么就能拿到審批條件和程序極為嚴格的國家“863計劃”項目?他怎么會擁有近40項機床研究的國家發明專利?
: a% c4 d- _0 C- E; I- a! w 是奇才?
6 U, r9 a% S- r 有那么一點兒。1981年,潘旭華中專畢業到梨耙廠,就被同事譽為“能解決任何技術難題的怪才”;1991年,潘旭華發明了特別適合南方水田耕作又省時省力的耕耙犁;1993年,他離職創業。10年后,他創辦的南方齒輪廠成為柳城最知名的企業;2004年到2006年,他制造出了高精度的靜壓導軌,并且居然只花3年時間,把它發展成數控外圓磨床……
1 Z, c# H: b1 T 卻也不是。
1 D3 [$ s4 B9 L1 t 潘旭華對機械創新的癡迷程度和專注精神是朋友們皆知的。在無數次失敗中,人們看到了他的另一種天賦:從不灰心,立即轉換思路,繼續執著地往前走。: ^* B% ?3 Y/ F
他喜歡讓機器不斷“生長”。在他看來:任何東西都可以無限進化,包括機械設備,因此要始終保持高度的“理性自信”。
9 F3 o' w/ E' S7 X s 正是這種“機械進化論”,讓潘旭華在研究過程中,能夠不斷“偏面掘進”,在搞定靜壓導軌這個機床的基礎后,居然研制出了連他自己原先都想象不出來的各類復雜機床。這與現在許多科研工作者往往先注重設計整體、再關注局部不同。也許這是讓潘旭華大獲成功的訣竅之一。
+ Q3 S5 ^* H" ^4 h 越來越接近夢想。從柳城到金華到上海到北京;從技術員骨干到專利擁有者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擁有者;從開始研究靜壓導軌技術,涉足高精度數控機床領域,到研發出世界先進的數控外圓磨床,到研制出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的曲軸、凸輪軸隨動磨削機床,使我國高端數控機床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 ]+ t4 O8 g/ Q4 J' F* K) L# C
過去,國家“863”計劃都是從教授、博士中挑選人才、授予項目。潘旭華有幸成為國家“863”計劃打破常規、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的特例。# q6 j2 V. y2 h7 U) }. m
比如,分量頗重的“定點指南”,以往只下給一個單位,而那次,破天荒地下給了一個普通人!特批文件下達的過程,前后不到半年時間;而別的“863”項目,從問題提出、論證、答辯,到審批立項,最起碼要兩年時間。
6 J+ [" t# k# Z2 M) K 這源于他的實力。$ C) R) i& E/ o* w
上海機床檢測中心和國家機床檢測中心的兩份檢測報告,記錄了潘旭華發明的液體靜壓導軌無法讓人平靜的測試結果。! z( }% j8 K9 A6 ~6 j
看到那一組國際領先的關鍵測試數據,時任高新技術產業化司司長馮記春、副司長戴國強當即決定,會一會這位“奇才”。因為數據表明,當時的潘旭華已經解決了磨床加工精度的基礎問題,而這是國內尚未被攻破的難關。
% Z+ O' g* N" `" }4 C' c; W 在馮記春的辦公室,馮記春、戴國強第一次與潘旭華閉門會談了45分鐘。
% ?/ B6 b# }; Z! e# M ~/ f “為什么是在你們‘楊柳鎮’做出了世界領先的技術設備?”戴國強脫口而出。由于對這個在機床行業從未聽說過的地名很陌生,他把“柳城鎮”說成了“楊柳鎮”。 x- R; E5 U) o2 E( X6 {
潘旭華沒有直接回答,他掏出了自認為能夠研制成功的一系列的設備技術清單:葉片磨床、齒輪磨床、隨動磨床……; i. W" K/ w. l" M. o5 T7 y5 u2 x
戴國強說:“高精度隨動磨床是機床領域最難的技術工藝之一。”
3 M: H- c/ K! V* ~( S" N. Q6 K8 E 潘旭華馬上說:“如果國家有需要,我就先研制隨動磨削機床!”
/ j4 p% D6 Q2 E7 ]" ~ V 一直在一旁認真聽著的馮記春當即表態:“10天以內,我們派專家來實地了解!”
( |$ h( S/ O( J' g 一個中專生只用3年時間就搞定了高校和國企科研人員在大型實驗室幾十年都沒研發出來的機床工藝?有的專家根本不信,他們的表示是拒絕。
2 F5 h" h1 Q9 `9 D& W 第三批專家來了。“思路開闊、方法獨到,他能做出世界領先水平的機床!”看完潘旭華研發的東西,專家組組長、北京第二機床廠總工程師陳耀昌這樣向科技部匯報此行結果。
* L8 D( f w" |. J: W 誰的成果好,就相信誰。在和國內多家單位的比拼中,從“相馬”到“賽馬”的轉換中,從特批到授權的過程中,潘旭華得到了一條從未想過的“專用跑道”。" x. R/ U( o2 f2 N; Z
“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即使‘傾家蕩產’,碰得‘頭破血流’也值。”潘旭華要把“犁耙耕上天”。6 `5 A4 L* C' f. |' O/ h& B1 C0 a
傾盡家當,“小作坊”叫板“大系統”
3 V# z/ C9 o- X* q$ G+ y/ g8 c 無疑,這就是“門外漢”沖擊世界先進、10年比拼100年、“小作坊”叫板“大系統”的艱難逾越。
+ X" S3 ?- \2 J& b# l8 d0 ~" R; P “經常在凌晨兩三點接到他的電話,給我講解正在攻克的技術難題和機床設計的下一步思路。”員工詹為群說,他知道老板的這些靈感并不是上天恩賜,而是來源于日思夜想。
|+ A0 P" J7 S% D7 p “為什么你做得出來,別人做不出來?”這是每一個見到潘旭華的人,都要忍不住反復問的問題。 F) |. [+ w- v3 y5 ]' ]- w# e
潘旭華清醒地說:“我唯一的優勢只是比別人多想一百種方法。有些想法是很荒謬的,但絕不是胡思亂想。而且,想的方法要比試驗的方法多10倍以上!”0 V+ _: l5 i! Y5 T8 f7 V& F
他越來越有舍我其誰的氣概!3 |- ~; O: K/ l l4 `- a
自己的兩個工廠先后賣掉了,籌到近5000多萬元投入到研發。他失去了每年數百萬元的收入,把自己推上了傾其所有搞研發的“華山一條道”。9 i5 W" @. v4 l1 f
身邊的人不解:“科研型的老板就已少見,為科研敢于傾盡家當的老板壓根兒就沒見過。”: f/ r7 R8 B' ^) T: B1 }
“第一代液體靜壓導軌是老板按書上的原理摸索造出的,第二代幾乎改變了書上的模式,第三代則完全顛覆了書本內容。”工廠員工謝陳寶說,他的腦子里就像有個巨大實驗室,里面裝著無盡的想象力和創新力。潘旭華說:“所有的圖紙都保留在我的腦子里。要使每個零部件組裝成一臺完整的機床,一是要對機床的所有結構、數據都須爛熟于胸,取用就像計算機一樣方便;二是要求設計思路簡便優化、邏輯關系十分清晰。”1 d) T% |5 W, B2 V
即便拿到國家“863”項目,即便專家一次次地肯定,他依然換不來周圍人百分之百的信任。此時,浙江師范大學卻對他投來了關注的目光,盡管“待遇任由本人提出、不限具體目標任務、來去自由”等承諾對他毫無吸引力,但時任校人事處處長的周瑞法連續數月的“軟磨硬泡”讓他大為感動。: V6 Q' I9 @; \/ f: N, B' y2 V6 k
潘旭華最終被聘為浙師大特聘教授,學校為他攻克“863”計劃項目提供了各種支持,組建科研團隊、成立了精密機床研發中心等。) V' F* K; b) i, ~8 n
思考,就是他與眾不同的標志,他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那份欣喜。走上講壇,他把“不斷試錯”的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大膽去想、大膽去做、大膽出錯”。8 m2 B5 J) P$ s
他的學生、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093班周澤斌這樣告訴記者:“我還記得那段時間,睡覺前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潘老師布置的作業題,原來創新這種東西真的是越想越多的,推翻了一個就會有另一個更成熟的想法冒出來,那種感覺很好。”
. N5 y1 c1 Y) y8 d5 c: B* C1 G 潘旭華坦言,即使微小的創造發明,其過程都是艱苦卓絕的。
8 X' m* O, g# K; p 正是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累積成了無窮的勇氣和動力,讓潘旭華的創造從邊緣站到前沿。
) g0 _' H3 T' ?1 Y! H5 O( J$ T7 k
3 K9 Q! V; c% Y( g# N0 ~(本報記者 靳曉燕 本報通訊員 王小民 陳仁偉)
6 ?3 `3 M9 t, k5 z3 z% R. A' u5 H- I, k" H
一根頭發絲的直徑大約是8微米左右,潘旭華的機床重復定位精度達到了0.6微米,相當于每次用一臺起重機操作穿針眼,居然百發百中。
, T0 `% n0 l% Y9 v+ S
9 M1 n" o& h- B2 \) u, ehttp://www.zjol.com.cn/05zjol/system/2013/01/08/019072923.shtml. ], F0 n2 C7 P* i
$ x; S, O3 @: i2 R$ J
新聞是這么寫的 ,我不知道誰的頭發有這么細6 ~) c* r0 x: q( r u% B% `
7 {) `* N; y0 D+ @9 X& N2 v2 c- s( ^5 m. ^. _
; J. h. P/ z" W,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