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642093071 于 2012-4-28 14:31 編輯 % p- O0 x, Z) g, h( W5 t% f
4 {1 W3 m, w$ U( x N, J
各位大俠,給講一下這個近似公式是如何得來的。知道如何得來的,才好知道具體場合是否適應。
, }' [5 g5 f) T- I; g' c( L當內圈承受旋轉負荷時,軸頸的最小過盈量Ymin,可近似按下式計算
g% Y5 z' X: a0 {( f$ ] Ymin=13PrK/10^6b
K$ p" P! | v 式中Pr——軸承承受的最大徑向負荷KN;
8 u0 k `- o* R4 n! A) \ K——與軸承系列有關的系數,輕2.8中2.3重2
2 J7 B: O, q' b. U5 h. {; d b=B-2r
4 c8 Z8 z" L J$ E) \
+ y/ u: H; z3 e" s$ {+ k初接觸軸承,沒有概念。大俠給個方向,好能慢慢建立起概念來。
# C R5 H) c; f+ S, t3 Y能否從這方面估算,軸承傳遞效率0.98-0.99,也就是說有0.01-0.02倍的傳遞功率消耗在軸承上了。能否把這個功率看做內圈要傳遞的功率。再根據過盈配合小軟件,求出需要的過盈量。(這里過盈配合沒有軸承鋼,哪位大俠有專門針對軸承的,請補充下,先謝謝了)。0 b! p" y. \/ }* ~$ [4 V8 g; d
- |% }# P5 }8 R,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