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itch 于 2009-6-23 11:56 編輯
, s' D$ y/ \ s: k2 k. X; v
2 Z) ]- ]! }) Y1 w5 O! c: r3 o" [ K8 p6 l我在機械社區個人空間的一篇博文,轉發過來,歡迎大家指導。
1 \. H* v: O9 L8 O9 ^) q3 ]' v, I* _
從小學四年級在朔州太堡露天煤礦看到比二層樓還高的卡特彼勒礦用自卸車開始,我就對工程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時兄長進入工程機械行業工作,更是讓我與工程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進入大學后,一直關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變化與發展,大一時第一次在教學樓工地上見到三一的混凝土泵車,第一次在鳳凰衛視看到三一“品質改變世界”的廣告,當時心里由衷的為中國民族工業能有這樣的新秀而感到高興。畢業后,進入一家美國工程機械公司工作,算是開始真正踏入了這個行業。到現在已接近三年的時間,跟著經理拜訪客戶,在國外接受培訓,在工地上與操作手聊天,跟隨服務工程師到山里給客戶解決問題,在怪手工程機械論壇上與同行們的熱烈討論,這些一點一滴的積累讓我的視野逐步開闊,對工程機械也算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國內工程機械生產商的表現卻讓我對以三一為代表的中國自主品牌產生了深深的擔心與憂慮。
" X6 K0 u' B8 |% k% O
7 v; C; u+ Z' H如今,整個中國的自主工程機械生產商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乍看很是鼓舞人心,但是結合國外同行的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如果這些國內的廠家繼續按照現在的路走下去,中國品牌的工程機械生產商很有可能跟前幾年國內自主品牌的手機生產商一樣,只是曇花一現,然后就永遠消失在了人們視野中。下面我從幾個角度來闡述我的擔心。
G2 p* S( g, ~* V: i" ?" p# w- R3 a* r% a. K2 n5 r$ u! {& W
一,企業的遠期戰略規劃
! Y0 d& T$ J0 B6 U. C
: e, M' Q0 o, J' S7 x我們拿三一跟卡特彼勒做一個比較,三一的執行總裁向文波給三一集團制定了“2012年實現總收入1000億,進入世界500強“的戰略目標,而2007年三一的總收入為約135億元,從135到1000,這就意味著三一每年的增長率必須達到50%,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對于一個制造型企業來說,是相當有難度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三一集團2007年利潤總額超過40億元,但是其中20億來自于股票投資收益,而不是來自于產品銷售,作為一家制造型公司,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所以三一能不能完成自己的戰略規劃,能不能進入世界500強,我個人心里是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再來看看卡特彼勒,卡特彼勒的戰略是“到2010年,總收入達到500億美元,2020年,總收入達到1000億美元”,而2007年卡特彼勒總收入已經是450億美元,2010年500億美元的目標肯定會提前完成,2020年1000億美元的總收入,意味著卡特彼勒需保持每年不到7%的增長率,這對于穩扎穩打的卡特彼勒來說,是一個非常務實的目標。9 G8 c. } o" V3 h
! G! b; F) L8 E+ \6 _% X: l二,對待人才的態度
; ]! I( J Q2 A; c4 Z' {) r0 M& k8 X# [
三一把“創一流人才”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目標來對待,然而從三一的一線員工對公司的評價來看,員工對三一的認同感跟歸屬感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大家在百度三一吧里可以看到很多員工的對自己公司的評價;一個三一的員工聊天時對我說,他們的出差住宿及餐飲標準加起來不到百元,所以輕易是不敢出差的,因為每次出差自己都要賠錢,試想一下,現在幾十元能解決一天住宿跟吃飯問題的,也只有部分不發達地區的縣城里,在一般的城市里恐怕很難做到。在這樣標準下出差,員工心里能有安全感,能把十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嗎!而再看看卡特彼勒、沃爾沃、康明斯等等這些國際對手,有的是五星級酒店標準,有的是四星級酒店標準,最差的也是三星級,對員工來說,首先保證自己的安全,舒適,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二者的工作效率比較自然可見一斑。誠然,國內企業發展剛剛起步,在開支節約控制上做的嚴格一點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再看看三一老板們的生活,住的是別墅,一口氣“批發”九輛邁巴赫,那就是將近6千萬,我不知道三一的員工在出差時迫不得已住著幾十元的小旅館或招待所,吃著幾塊錢一碗的大碗面,而想起老板開著七百萬一輛的邁巴赫是什么感受。產品是人設計、人生產出來的,服務是人來做的,市場是人來推廣的,人才在一個企業的發展中起的作用,無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國內的工程機械生產商的領導者用“對自己大方,對員工摳門”的用人理念來對待員工的話,我敢說,這樣的企業是留不住人的!留不住人的企業,是談不上長遠發展的,建議這些老板們集體看一遍《大染坊》,看看里面的陳壽亭掌柜是怎么樣對待員工,讓員工對自己的染廠感恩圖報、拼命工作的。
- o. c6 j' l. Z# U3 D
3 q9 I9 E4 _" l- W; B: `三,產品線. Y0 a" t" [* z6 v( s
& p% N; ^% n+ H G" X' B三一最開始是做混凝土機械的,做到一定規模以后開始急劇擴張,而且擴張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壓路機、攤鋪機、平地機、路面起重機、履帶吊這些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是工程機械的主流產品,港口機械、煤炭機械的上馬讓我比較意外,而在我上大三的時候三一居然開始生產客車,讓我感到非常的費解,當時我跟我的兄長預測,三一的客車用不了幾年肯定黃,不幸的是,這個結果被我言中了,三一的客車已經成為了歷史。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裝備制造業,最需要的是專注,需要的是踏實,而三一的擴張的步伐邁得太遠了,明顯已經超出了自己能夠掌控的范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聯重科也生產過客車,而山河智能居然計劃生產輕型飛機跟豪華游艇,生產飛機及游艇所需要的研發水平,技術能力,生產工藝等等絕對不跟小型挖掘機那么簡單,客戶群體更是更施工類單位差別甚遠,山河智能董事長何清華的勇氣可嘉,但是這個決定在我看來絕對是胡鬧絕對是一個敗筆,今天我來做一個預測,山河智能的小型飛機項目不出5年一定會中止,等大家到2013年的時候再看看山河智能的小飛機有沒有在藍天上翱翔,說不定到時這個品牌已經不復存在了。讓我們再來看看國際化的同行,卡特彼勒,牢牢的以礦山、工程機械產品及發動機為核心,逐步的通過并購來逐步擴展自己的產品線及產業鏈,1981年收購Solar Turbine透平機制造商,1997年收購Perkins發動機制造商, 2007年收購Progress鐵路行業維護和修理外包服務供應商,2008年收購Lovat Inc.盾構機制造商,這些產品線都是在卡特彼勒類似或比較熟悉的領域,而且有雄厚的財務實力、充分的技術吸收能力以及豐富的行業經驗作為保障。卡特彼勒在出手涉足其他領域之前,一定是經過縝密的調查論證的,卡特彼勒有沒有制造起重機跟混凝土機械的實力跟能力?絕對有,只不過卡特彼勒不會輕易的涉足一個自己不擅長或者不看好的領域,不像國內的部分廠家,幾個老板一起開個會,一拍桌子就定下來一個戰略。拉來國外品牌的產品拆卸幾遍,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做出來一臺類似的機器。這樣做是非常短視的行為,就跟國內山寨手機一樣,只能紅火一陣子。工程機械跟家電產品不一樣,屬于人才、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客戶吃飯賺錢的工具,要經得住長時間考驗,而且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售后服務網絡。我們國內這些廠家目前還不具備足夠實力來進入陌生的領域。三一的世界最高臂架泵車、最大噸位的履帶吊剛下線時是何其的熱鬧,然而還沒有交付客戶使用,就出現事故或故障,這樣的產品,客戶敢放心使用嗎?所以先把自己的核心業務做好做強,再涉足其他領域,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0 t1 Y. b: ^" D4 D5 |/ W2 m
- W# M5 z; ?6 O6 u/ @: g
四,國際化步伐
; {$ I9 C- ?9 V' W
% _" J7 u1 c+ r- y% z* M2000年以來,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開始逐步的向非洲、東南亞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出口裝載機等產品,算是逐步拉開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的序幕。三一集團也開始在印度、美國、德國等國部署生產基地,跟當年海爾在美國建廠一樣,這絕對是好事情!為將來國際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聯重科更是在今年9月收購了意大利的混凝土設備制造商CIFA,頗有點讓國人揚眉吐氣的感覺,然而,中聯重科掌門人詹純新一定要保持冷靜理性的心態,不要被暫時的鮮花掌聲沖昏了頭腦。遙想當年TCL收購法國湯姆遜的時候,李東生是何其的意氣風發,國人也跟著振奮了好一陣子,結果現在呢?TCL非但沒有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反而從此從元氣大傷,至今不能翻身,李東生被福布斯評為“全球十大最差老板”不說,該公司更是在家電領域落下了“太差了”之名,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精,可謂“雞飛蛋打”“賠了夫人又折兵”。國內的工程機械企業,在資金實力、人才儲備、研發水平、市場渠道等各個方面都不具備國際化并購或大舉向國際化大步邁進的經驗或實力,所以一定要謹慎對待“國際化”這個問題。那些在國外建廠的廠商,也一定要扎扎實實的在產品質量、代理商發展、售后服務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一步一步的打開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 ^9 s7 A3 K1 S
$ K/ H. K6 H; h
五,做事風格3 W: q1 D5 u; O: ^4 x9 k
. v, H5 h7 k% V. A& R" L三一的公司首頁赫然寫著“先做人,后做事”的企業理念,可是今天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口號,而談不上是理念。今年某網站打出“三一挖掘機已經全面超越韓系品牌”的新聞,讓我很是吃驚,因為無論是從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率、售后服務能力,還是從代理商實力、客戶忠誠度、市場美譽度方面評價,三一的挖掘機充其量算是一個嶄露頭角的“新人,從何而來的“超越”?何況有沒有超越韓系品牌,三一自己說了不算,韓系品牌說了也不算,只有客戶跟市場說了才算數!至于這樣的新聞是怎么產生的,業內的同仁們都很清楚。在我看來,這種明顯有炒作性質的“廣告”新聞,非但對三一挖掘機的市場推廣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至于行業內知名的某公司獲“***全球創新大獎”、某公司獲“售后服務**獎”這些獎項是怎么來的、有沒有含金量,恐怕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在這一點上,國內工程機械廠家都應該向中國杰出的民營企業華為學習,華為及其掌門人任正非向來行事低調,從來不會到處“放炮”,因為華為知道,自己的產品跟服務能不能得到認可,只有客戶說了算,只有踏踏實實的做好應該做的工作,才是最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 }. r3 c, I1 E/ a( m. x2 o$ `0 b2 ^
' Y. n' i1 v2 i& M% x/ p) |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各方面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我們跟國際化的“百年老店”們還差的很遠很遠,人家生產出第一代產品的時候,咱們剛剛結束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家開拓國際化市場的時候,咱們還在抗日戰爭;人家逐步成為世界性的品牌的時候,咱們還在大躍進“三年超英,五年趕美”;人家已經到了中國的地盤上推廣產品的時候,咱們才剛剛打開國門,看到我們喊了半天要解放的“全世界勞苦大眾”,過得都比我們好;人家開始盯上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開始大力投資的時候,咱們國內其中幾個自主工程機械品牌才剛剛誕生;人家要大舉收購國內的工程機械生產商的時候,咱們國內的品牌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今人家是規模幾百億美元的國際化大公司,咱們才向著幾百億人民幣銷售額的目標邁進。這樣的差距不是一年兩年行成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夠趕上的,所以我們國內工程機械生產商現在應該做的,就是目標明確的、踏踏實實的、不動聲色的苦練內功,這樣才能有朝一日在全球的舞臺上為中國揚眉吐氣,掙足面子,我們的國家也才能因此成為一個真正的工業化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