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韓國、日本是全球3大造船強國,3國政府正在積極采取措施提供符合名譽的政策性扶持項目。
中國為應對造船業的產能過剩,采取強之有力的結構調整措施和金融扶持。為應對巨大造船能力,選拔有競爭力的造船廠(“白名單”),還有通過造船企業之間的合并收購,有效分配資源,進行大規模整合,并提供選擇性、集中性的金融扶持項目。同時,為提高造船海洋配件的國產化等技術能力,加快政策性扶持步伐。
韓國已經成為了造船領域的領頭雁,不過在海洋裝置領域,基本設計能力等核心技術不足及人才缺乏等問題突出。為解決這些問題,目前,以政府為主,積極采取有關海洋領域技術、配件國產化、員工培訓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的政策措施,近日在釜山出臺了Marine Finance Center(韓國海洋金融綜合中心),而正式開始進行造船、海洋、航運、配件等綜合性金融扶持工作。
日本繼“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實施之后,在日元貶值政策之下,價格競爭力隨之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積極提供對國外船東的船舶金融扶持項目,而且,為應對巴西深水開發需求,日本從政府層面進行合作項目。
另外,在造船市場內需規模方面,中國及日本擁有巨大優勢,但韓國內需市場萎縮。據Clarkson報告,按各國訂造新造船的船東投資規模情況,2013年,中國船東訂造了共131億美元(314艘)船舶,而成為了僅次于希臘146億美元(327艘)的全球第二大船東國家,而且,今年截至10月,中國訂造98億美元(213艘)船舶,已超過希臘的97億美元(154艘),占據領先地位。
同時,2013年,日本船東訂造了共68億美元(213艘)船舶,僅次于希臘、中國、挪威、美國、新加坡,位居全球第6,而今年截至10月,訂造60億美元(120艘)船舶。
與此相比,2013年,韓國船東則僅訂造48億美元(120艘)船舶,位居全球第10,而今年截至10月,也僅訂造13億美元(33艘)船舶。
此外,在造船業勞動力成本方面,過去,中國相比韓國、日本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近日,中國勞動力成本呈現大幅上漲趨勢,在此情況下,考慮進軍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造船廠或與其簽署外包合同的3國造船企業日益增多。尤其是,菲律賓的造船員工平均工資約為30萬韓元(約合270美元),相比韓國僅為20分之1。
眼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日益明顯,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中國工資水平在過去10余年大幅增長,制造業平均工資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已成往事。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有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2%;2012年有25個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0.2%;2013年全國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7%。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0 02:58 , Processed in 0.03618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