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這件事,是注定繞不開江蘇這個外貿經濟強省的。 所以,看到這樣的重磅消息:
本質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激動,反而更看重在微觀層面,落實給誰來承擔這樣自貿驅動核心。 而江蘇的人選,就是南京,蘇州,連云港。 對蘇州人民而言,自貿區消息恐怕還不如終于建機場來的更有刺激度。
不過言歸正傳,這次想好好和各位聊聊一個地方,這里就是這次蘇州自貿區的承載者: 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 生活在蘇州園區久了的人,多少都會有點傲嬌,也會有點失落的。 從1994起步算起,這個頂著工業園名頭綜合性新城區,幾乎是當初大陸除了一線城市的陸家嘴,蛇口之外,規劃起點最高的新城。 以90年代百業待興的蘇州而言,這樣一個頂級項目的落位,除了中新兩國戰略性的合作,真正意義上改變了一個普通地級市命運。
今年,是蘇州工業園區的25周年,可你回過頭來復盤著園區25年的歷程,還是有點小遺憾的。 除了早期的新家坡資本注入外,不止園區,包括蘇州這座城市,收到國家級的紅利,少之又少。 外人看來,貫穿了園區的開發周期,很有節奏感也很克制。
至今,你還能在金雞湖邊不遠的地方,房價三四萬的地方,找到一些成片的的代工廠宿舍樓。 總之,自貿區雖然早不算什么新鮮事了,但園區也好,蘇州也罷,太需要一次國家級紅利的注入了。 還是有個問題的,政策紅包確實給了蘇州,但為什么是園區?
應該說,蘇州一市四縣,個個強手如云。 論經濟總量,園區已經和昆山有量級上的差距了,太倉的港口,常熟和張家港的民營,高新區緊咬不放,太湖新城躍躍起勢。 但是,真正能帶動蘇州產業突圍,還是園區。 這點上,我們把蘇州當成一只股票做一次復盤,那么股價最高光的時刻,無疑就是03年。
那年蘇州因為夸張GDP總量,有了“蘇老五”稱號。 那年,蘇州和深圳,產業上沒有明顯代差,總量上唯一一次差距不足千億。 此后,第五這個位置,保持了7年了后,天津,重慶超越,成都,武漢一個個以政策虹吸資源的城市開始崛起,蘇州確實有點焦慮了。
今天上半年,蘇州GDP成績單發布,4.81%的名義增長,在江蘇倒數,又一波“蘇州不行了”輿論自然是免不了的。 為什么現在蘇州會慢一步,其實本質上,相比外貿型城市在全球產業鏈吃到的紅利的衰減,兩種新城市模式在換代: 一種強政治或者強政策城市的資源虹吸,可以吸附城市輻射區的人口產業,只要總量夠大,哪怕很粗放,也能把自己扭轉成內需消費城市。
一種就是深圳,杭州這種玩法,完成產業驅動升級城市,有了大量高新科技產業扎堆,人愿意來賺錢。 第二種很痛苦,風險也更大,但對比第一種的“天生光環”,一個普通地級市,是沒有選擇的,只能是第二種玩法。 理解這點,我們再來看園區的擔子。
這次,給蘇州自貿區的定位,或者說園區定位,是這樣的。 “蘇州自貿片區功能定位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 首先,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對蘇州園區的定位不是國內一流,是“國際一流”。
換句話說,蘇州園區,是個未來真正的國際級園區,而能真正做到這點,目前只有園區具備這樣底氣。 在外人看來蘇州發展模式基本是外包代工,但是深入其間,你會發現,蘇州經濟構成很復雜。 外資確實是一股很大主導力量,但伴隨外資入局,是為這樣一條外包鏈條做補充的鄉鎮企業發跡,這就是為什么吳江啊,常熟啊,張家港啊,這種縣域經濟和民營資本很發達。
但同時蘇州在引入外資的同時,也開始有意識在做一件很微妙的事。 走在昆山工業園區內,你會發現工廠快清一色都是仁寶這樣的臺資,到太倉邊界,戶外廣告上是,太倉德國工業園歡迎您。 也是說,蘇州很早就有意識把引進來產業進行了規整和定位,這方面,我雖然能找出很多數據證明蘇州園區產業很牛,但沒有直接感受來的更直觀。 要知道,當初園區能吸引到最優質那批外資,在規劃之初為了保證本來低洼的園區不內澇,在90年代,把80平方公里用土方硬填了70公分。
這樣,最挑剔產業才愿意過來,最有選擇權的人才也想留下。 哪怕在市區里面,你在相城吳中的產業,直觀上的感覺都比園區差點意思, 實際來說,雖然沒什么統計數據,但蘇州職場心照不宣的秘密,就是園區的工資是會高一點的。 這代表著,園區很早在沉淀蘇州最精華那批種子產業。
而沉淀下來之后干嘛呢,當然,是升級啊。 其實早在這次自貿區之前,園區已經有兩條很明確的產業路線圖。 第一,既然我是外資高地,那么就找質量最好的外資好了,這點上,我和大家分享一個肉眼可見的案例好了。 博世,世界上最牛的汽車供應商,寶馬都要客氣點那種,在園區差不多也是除了三星外,最大一個外資項目了。
然而,這么多年來,只是以一個很大代工廠形式在運營,也就是一種可以隨時撤離的狀態。 但是去年,星龍街上有一棟寫字樓拔地而起,博世愿意把他的全球研發中心放過來了。
對了,做這種事,還有蘋果。 當然,可以有一堆臺面上說辭,但根本上,是園區有了面對這些利益導向的外企的底氣。 頂級城市規劃的成熟意味著企業不要考慮什么基建成本拖累;多年沉淀市場化政府團隊作風能最大程度的減少企業的營商成本,金雞湖和鄰里中心為代表的宜居環境,不愁留不住優質人才。
圖片來源:蘇州發布
更關鍵的是,多年的磨合下,已經有了很成熟高科技集群產業鏈,以及這條鏈條上培育出的高素質人才群。 而有了這關鍵鏈條后,園區的第二條路有了,孕育屬于自己內生高科技產業。 這點上,園區也算有了自己小成就了,生物醫藥初露鋒芒,納米科技研發多年,人工智能開始發力。
我有次遇上深圳一個做生物醫藥朋友,工作日待在園區,周末回深圳,因為園區的醫藥雖然還沒有涌現出巨頭級企業,但很多細分領域細分冠軍已經有了不少。 這第二條路線才是當下蘇州最需要的,注定是一條最難走的路,不過這條路園區扛了。 所以,什么是園區,因為園區有最好的底子,才能最快的玩好產業迭代,以點帶面,全面盤活蘇州。
大家回過頭想想,蘇州看似是一個全面開花均衡城市,但本質上還是以核心發力的滾動開發。 做好金雞湖才有園區的下一步,獅山成了高新區才有了骨架,昆山開發區有了才有了昆山奇跡。 這次,發展多年后瓶頸期的蘇州,選擇把籌碼壓給了,最有希望的園區。
或者,你往更宏觀的視野說,這次江蘇把自貿區的紅利讓渡給南京,蘇州,連云港。 無論地圖上呈現的三角構架,還是三者分工,南京省會,蘇州經濟最強市,連云港,江蘇最北和最好港口,都將是未來支撐在轉型期江蘇經濟的一條新主線。
好,那最后來看下,園區大概會怎么做這個自貿區。 首先,是地域。 這次蘇州自貿片區60.15平方公里,含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5.28平方公里,涵蓋了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金雞湖商務區的核心區域,也就是下圖所示區域。
先和各位說下,園區的住宅區通通是不在自貿區內的,接著,這樣的片區不是自貿區的新劃定,而是園區一直以來就有功能劃分。 然后,是布局上的,也是六點,貿易便利、產業創新,金融開放、跨境投資,知識產權、國際化人才。 我幫各位總結下就是,東部是制造集中區,未來往高端制造升級,獨墅湖是科創區,未來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智力,而金雞湖和陽澄湖本質上就是未來服務業升級。
如果區分下的話,金雞湖就是金融為主商務服務業聚集區,而陽澄湖是個生態型旅游服務區,也可以布局一些總部經濟。 簡而言之,園區格局不變,功能區強化升級。 最后,你問我到底這次自貿區,將給蘇州和園區帶來如何的改變。 大概率上不會有什么很快的明顯變化,因為自貿區效應確實在遞減,而本質上也是一次錦上添花,那又怎樣。
這個城市會有更美好的未來,那么為何不讓這種美好來的更早一點呢。 寫到這,不知為何,突然想到,那一張張園區的一無所有的老照片,最老一代園區人去上海企業門口點頭哈腰遞名片的背影。 25年,有了這個頗具氣象的蘇州工業園區。 真叫盧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