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4391|回復: 11

關于經濟危機最淺顯易懂的科普好文!!!(轉載)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9-1-11 08:28:54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什么都說現在經濟不景氣,但市場還是很繁榮?
4 H# t" D1 s6 l6 ]! y6 P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J+ w6 ~; |* a$ X* f
作者/人神共奮( C+ P% @# m. {, u4 Y
+ S8 F* s8 A' J+ \* C* _% Y

( a3 D) b2 V9 z- w% a4 x1/ 買買買才是經濟發展的王道
9 ]- x9 z% Z* s* y* p3 ~8 E+ t, A( c" @  _2 X" t
前幾天吃飯,席間有長輩問我:“為什么都說現在經濟不景氣,但市場還是很繁榮?”
2 M1 Z$ I% P2 ]/ {" G$ o& S% t% _4 b" n
我試圖用很多宏觀數據證明經濟有多么不好,但結果是他們更糊涂了。宏觀經濟的各種復雜的、自相矛盾的數據指標,常常會把人帶到溝里去。所以這篇講宏觀經濟的文章,我給自己立了個規矩:從微觀可感知的東西講宏觀,不用任何經濟數據,也盡量不用經濟術語。7 l3 z3 K% d' g+ @
$ n1 u$ c2 f+ t* U9 o; z
經濟增長和經濟衰退,合起來叫一個“經濟周期”。普通人想要理解經濟周期,可以從產業這個接觸比較多的角度入手。
2 l4 e+ d& |8 Y! N+ A% M" y+ |" m8 H# U' t1 a( [8 p( x7 q
首先我們把產業分成三大類,不是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分法,而是下游產業、中游產業和上游產業,這才是造成經濟周期的微觀原因。
; B  v  g; M+ v# i  N* R# `# L
3 c3 L4 p2 P: m6 J; n$ [下游產業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消費品行業,你去買衣服,做衣服的服裝廠、賣衣服的店都是下游產業。包括衣(服裝)食(食品飲料)住(房地產)行(汽車),還有消費電子、家電家居、餐飲零售、娛樂教育、賓館旅游等等。1 W2 X) \. _$ l' f% c
: M0 i! V( ^3 ~4 ~8 a, _) A! a* S9 n
這些衣服是哪兒來的呢?中游行業。產生面料的紡織廠,批發市場、產生縫紉機的紡織設備廠都是中游產業,中游的產業是指為下游產業提供原材料、機器設備的行業。
- r  c# u. R( ?0 m) M' q1 Z) @
  V- V$ J' L7 j) n中游的產業又需要上游產業提供原料,像面料的上游就是化纖,還包括石油石化、鋼鐵建材、礦業農業、電力煤炭等等行業。
8 d8 H, i+ W& ~4 Z4 ^( ~
$ O/ r% D; o' U/ S) t, s8 `這就是一個國家經濟完整的產業鏈:消費需求是由下游向上游傳遞,產品供給從上游向下游傳遞。
/ @, |- Y7 O4 ~" |! j" i
# m  h# i4 d# n7 F/ C% G8 h' g! h+ L
& H/ C. ?( g3 P. M6 `+ t
所以說,消費需求是最大的經濟增長動力,買買買才是經濟發展的王道。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是健康正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是由真實的下游消費需求推動的。* D6 z. @. \! u+ q

( P3 f5 h# I& B' ^: ^% c. x+ @, O當時的下游需求有三大塊:第一個是國民收入的提升,改革開放這么多年,隨著收入提高,整個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也越來越豐富;第二個是出口,也就是國外的消費需求,中國加入WTO后,進入了全球產業鏈,成為產業門類最豐富的國家,沒有之一。第三塊是國家在教育醫療文化交通基建方面的投入,可以看成是國家替老百姓“消費”。此外還有一個變量:科技發展。網絡新經濟,創造出的新需求。; ^8 V) \0 Q8 n5 @
8 ?) f4 O5 Y9 e, ?2 E- w) W/ D
大家可能要問:“需求的增長”從下游傳遞到上游,看上去是一個有序的過程,為什么會產生“有時增長、有時衰退”的經濟周期呢?因為還有一樣東西影響著“需求信息的傳遞”:人的預期——從好的角度講,叫“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從壞的角度講,那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 W# c3 s3 Z4 Q: ?0 @+ ?
5 }6 y! p$ K. M& p, V% s; a9 C4 r2 g7 H/ h3 D
2/ 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 Z6 ^0 g1 O

7 M8 t* ]  E$ d1 ]$ j7 Q7 s* u前面我們都是就事論事,但漏掉一個重要的因素: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不光會總結事實,還會據此推測未來。
6 A/ C4 Q0 t) a8 R0 S1 [8 C- f% w1 D' R6 w) ?1 M; }
王總是一家文具用品公司的CEO,大家知道,文具用品這個東西,消費量很穩定,按理不太會波動。事實也是如此,下游的消費品行業的特點是需求比較穩定,特別是其中的生活必選消費品,其增長速度只跟人口有關。
% a/ R/ S! k' @" Y7 a
) \4 T$ a' t9 d* P9 t但這個穩定性,到了中游就被打破了。7 k  W1 c9 z2 k8 E" I2 |- D* {
" ^" z1 a/ i% _: |2 Z/ ^8 E
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到店里去買文具時,是不是每次貨源都很充足,很少出現買不到的情況?為什么呢?因為王總會提前生產,并要求批發商、經銷商備足幾個月的貨。
2 O, W7 e( |; o, D$ A5 M  y  D7 j7 N' L! P
那到底要準備多少貨呢?這就是預測了,因為下游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廠商的經驗是按往年的增長速度,比如8%,那今年的產能就要擴大10%,留有一定的余地。
3 F( G* e7 b4 a, r) y0 k
% y& h4 P: ~! ~! [- V- r1 G王總回廠里一看,現有的機器設備廠房支持不了這個新增產能,還要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但固定資產不可能年年投資,此時就要提前預測未來三五年的產能,假如需求每年增長8%,那這次投資的產能擴張可能要放大到50%。! e5 L7 F, w+ F. g' N: T5 U
: H+ P$ }9 o% i( c  s
大家可能會想,按需生產就行了,為什么產能總要比需求“放大一點”呢?因為有競爭。
  `8 e* @# c3 y- C  w4 j& ?& e# _9 U6 @/ g7 J0 H
文具的需求雖然平穩,但時間分布上卻不平衡,開學集中采購文具的時候,如果供貨不及時,就會被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所以寧可多生產變成庫存,也不能斷貨。& ?' g3 l; J4 i% H) R

& ?  X2 l1 h, Y4 i+ o, ?. C- D# S文具公司把下游的需求“放大”傳遞到中游的文具制造設備商處,中游廠商也以通常的理由再“放大”到上游的鋼鐵行業。
9 ?3 }% q  G9 S; \
4 q% Q3 f9 \/ e5 j% `7 e上游行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投資巨大,工期也長,產能的增長比較慢,常常來不及生產,結果就是“原材料漲價”。而且,這個漲價又受到預期影響,而被進一步放大。比如文具設備制造商明明只需要5000噸鋼材,可發現價格一直在漲,那就進一萬噸,多的囤起來。5 _. [9 f4 v4 \! `+ }& T
; Z- R# L2 N% D/ U  f0 H' v/ G6 W' ?
每個中游廠商都這么干,上游材料的價格就漲得更厲害了。如果下游是汽車、電子、家電等等本身需求就有變化的可選消費品,那波動就更大了。5 \) U  T' A0 Z5 Z/ @' D

; U6 a% T, k1 w5 ~上中下游開足馬力生產,整個經濟一片繁榮。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下游文具的需求并沒有超速增長,那么這些多生產出來的設備、產品去哪兒了呢?全變成上中下游的固定資產和存貨。5 U+ l% H1 ?1 e) C! _
% |% c; X' P! ]' F9 G+ a8 {0 N
存貨到了一定時候,有敏感的商家發現賣不動了,就開始低價“清庫存”,那么生產就會停止增長。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問題不對,都不敢生產,更不會擴大產能,這時,就會出現經濟衰退。2 K7 F5 m: O9 k! Q5 |
4 q. z  y( c% s+ D7 ?
這就是一個“經濟增長—經濟過熱—經濟衰退”的周期。
! I6 n' T0 @  |- M& x, G6 }$ |
( C1 A. I6 {" t衰退時人人好像末日將至,但實際上,下游消費能力依舊,放在倉庫里的文具再過一年也會被賣掉,產能過剩的機器設備早晚都會產能不足,到時候,所有的增長故事都會再來一次,這就是周期。7 P1 }6 m+ e  {+ O
: d" c0 k4 ^2 }6 X8 ~8 R
所以,高于人口增長速度的“經濟高速增長”,其本質只不過是“寅吃卯糧”,把未來的增長提前到現在實現;而經濟衰退也不真的衰退,而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為此前的“經濟增長”還債。
+ X, r: g+ i. ?: I( A  {3 E2 U* O
5 J* ]9 ~: _; L( I, c6 [% ?: v6 I7 r周期的罪魁禍首是“人的非理性預期”,但話說回來,經濟沒有周期,說明人沒有夢想;人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區別? 9 Q, d) a, f  Y4 R
2 d# A% c' H& i: Z; i  _; Z
由預期推動的“經濟周期”,幅度也不會太大,本質上還是健康的周期,就像潮水一樣,增長是一種“勵志”,衰退是一次“洗澡”,而且每一次試錯的過程,每一次周期,都有新的產業出現,新的明星企業誕生。
' i# Z+ X' Z, j" p- _7 J9 ]/ K1 i* g4 z; \- c
所以光有預期,問題不大,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了另一樣東西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人會變成“魔鬼”,經濟衰退就有可能從“退潮”變成“海嘯”。
& e( y+ ]0 t; ~- S
, [# `3 p% m( N2 q  q這個東西叫做“金融”。+ Y# ]9 o) f# y% ]2 `

2 E% b+ _" K# Q" N- b1 }6 l
* V& h/ L8 W& E3/ 銀行是如何“變錢”的
1 ^: S: N, E+ m
$ G+ w& w* h# z8 w6 f% X9 f一般人對銀行的理解都是這樣的:把儲戶手里的錢吸收進來,再把這些錢借給企業。不光是老百姓這么認為,就連很多銀行的人都這么理解。
: K$ J" ~" C7 ]  z  }% w0 X5 ~. k
( B5 u: k: u; S這就大錯特錯了。最簡單的證據:如果銀行把你存進來的錢,轉手借給企業,那么你存在銀行的錢是不是應該減少了?但你去查查銀行卡里的余額,一分錢都不會少。真相是,銀行放貸款的錢,根本不是你存進來的錢。如果不是金融法規的硬性約束,銀行根本不需要你的存款也能放貸款。, {& y/ a" w1 j% }% F

: L: o7 x% k8 s/ `. m6 o& u那么銀行到底哪兒來的錢放貸款呢?答案很魔幻,但卻是現代經濟高增長的根本原因:錢是銀行憑空“變”出來的。' ~& m, V5 U! Z& D$ }

$ e' N& v6 }" J2 l+ @# [放1千萬貸款的過程是這樣的:銀行會計先在借款賬戶上增加1千萬,再在企業存款賬戶增加1千萬,Bingo!就這么簡單,整個國家的錢就憑空多出1千萬,企業把這1千萬用于進原料買設備,GDP就增長了1千萬。
# q/ ^% b- D0 P( k9 j( ^1 E
: l5 y. P' p$ m: t事出反常必有鬼,錢當然不可能憑空變出來的,到底是哪里來的呢?答案很簡單,貸款都是要還的,這一“還”,一筆存款和一筆貸款變同時消失,財富也就煙消云散了。" d: g# N0 L# e0 x6 N  [& F8 T
+ ^$ `4 h# {2 ?, n
金融變出來的錢不是魔術,仍然是“未來的錢”,仍然是“寅吃卯糧”。/ k+ S+ g) r% k. C  B8 m- w
2 @, p& @) V. `5 d
你很可能會想,那銀行收回貸款的同時再放出來,不就可以一直保留了這筆財富了嗎?只要銀行不停放貸款,企業就能不停地擴大生產,經濟不就能不停增長了嗎?
/ ?5 @2 a0 e0 U+ W/ w+ O) s
# C3 O5 o) W! p4 Y但別忘了,前面說過,下游的需求是相對穩定,信貸擴張導致的生產過剩,賣不掉就變成了庫存砸在手里,企業不是傻子,才不會亂貸款呢。
" Z+ b. ]6 d' M2 ^# {6 J8 w( K' V2 |! c5 `
正是因為下游消費需求的制約,銀行這個魔術師大部分時間都在玩“變兔子”的小把戲,不會輕易“大變活人”。
0 a' C" `; s8 P. }, l
/ \1 @8 N1 H; S2 l事實上,在預期這一件事上,銀行比企業還要理性,銀行家都是這個世界上最保守,最悲觀的人,甚至老是做“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事——沒辦法,銀行的收益也就是存貸差,風險卻是無限的。
% X# _# \8 R0 m6 U# R- b
' |% `6 G1 c8 I4 Y6 {6 ?4 Q, J所以歷次經濟衰退,都是銀行率先反應過來的。
! T4 |) w0 O6 U
& k! g! X4 U. c$ N$ c5 Q& Y# t8 I2008年,由次級債引發的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的銀行不再向企業“借傘”,反而紛紛“在暴雨中收傘”,美國企業沒錢,就砍中國出口企業的訂單。前面說過,企業的產能都是幾年前就投資下去的,原材料也是提前備好的,這訂單說沒就沒了。支持增長的三大需求中的“出口”突然消失,美國的金融危機就這么傳導到了中國。! \7 g* E$ T8 V  S' A
8 C( Q8 G2 p# I( ?, X
2018的經濟不景氣,是鈍刀子割肉,2008年卻是“斷崖式的下跌”,今年是困難,十年前是危險。而“危險”歷來都會比“困難”更容易讓人反應過度。, Z) Y' E& Q8 M, _9 f

- `" D- H; y7 `( f2 j中國銀行家的第一反應當然也是“收傘”,不管你效益好不好,先把貸款收回來再說。因為我不收,別家也要收,這叫“囚徒困境”——哪家銀行收得早,就可以減少損失。
3 S( v$ ~% S( K  R, Z  E5 Q2 {! E1 N7 o" s3 \$ j0 C+ m
但這么一來,引發了債務鏈,誰都活不了。因為金融在現代經濟中占的比重太大了,完全靠市場自身的調節,幾乎不可能,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了,全球各國金融主管部門都在干一件事,把銀行家拉來,逼他們放貸款。
9 X) O" H2 G  |2 L: ]. \
3 E. G* c2 E6 f9 ?2 ]+ S別以為只有我們這么干,美聯儲把各大金融大佬叫來開會,商量政府投資各大金融機構,實際上是“做人質”,不答應不讓走,哪有什么“商量”啊。
* f6 W* L- \) x+ |
" z7 ~5 c) \/ K$ V$ z8 u/ n0 o中國的銀行平時吃的都是“存貸差”這種政策飯,到了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自然不能在一旁干看。這就是2008年底,國家撒錢的背景。我們俗稱的“四萬億”。今天很多人對這件事不以為然,但當時每個國家都在拼命向市場撒錢,任何反對的經濟學家如果自己去做總理,也都會這么干。! ~  q! _; g- T
9 M5 O- x2 w. k9 K. l
銀行放錢,就是整個經濟“加杠桿”的過程,但銀行肯放,不代表企業肯要,企業要看到需求,至少也要有預期的需求,出口已經廢了,就只剩下居民消費和國家投資了。/ c2 C  P3 z1 g. A# e

! ?+ _) X: r9 d) x既然是國家要求刺激經濟,那自然是“你行你先上”,國家投資率先啟動。這就是加杠桿的第一步,政府加杠桿。2 D# Y( e/ Q: y6 a5 m6 l& ^! V- [

9 r6 \# e! m+ o( c# p( J7 V) H$ U4 E! v  z1 B" ^3 f
4/ 錢的唯一出路就是房地產$ r: u) u; @. a( M
3 `! g) U* w3 F' a
在一般老百姓的心里,國家投資就是國家出錢。可國家哪兒有錢投資啊,財政收入都是有明確用途的。所謂國家投資,一般而言是“國家請客,銀行出錢,基建買單”。當時的設想是很好的,這些錢主要投向基礎建設。
/ Q/ a% y5 W" ]7 Z$ u1 ?# M0 e) h) k3 ?/ ^. L
借來的錢也是錢,也可以用來買東西,銀行憑空創造了“消費需求”從基建項目流向上游產業鏈,而錢的一部分也變成工資收入,創造更多消費需求。 5 B7 X9 y8 o/ C+ b& O/ E
. J# @7 P( I! L9 g& b( A; G, J
整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馬力又全開了,開工就要投資,企業投資就要貸款,別忘了,國家的刀還架在銀行的脖子上呢。
4 `( Z( O" E5 M( Q1 P4 n
* z: E/ L! O& B0 W% @: i這就是加杠桿的第二步,企業加杠桿。) \! x% p7 T+ \  s/ |) Y# D% ]

( U9 ^; R# y0 B0 w# a0 ~5 z! r$ a2 h) @; B) m

! @3 S: z5 u+ E* x看上去沒毛病,從2009年,經濟增速又開始往上,好像走出了危機,但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 ^- t  s- F; F# ?8 E
: k( S' I( ^+ W1 Q“四萬億”是政府創造“需求”刺激經濟,但問題在于,政府的基建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是下游,又是上游。
1 p. X+ }" q5 F$ e0 t5 H% S& [  E, \; C! K8 I
基建有一定的下游消費產業的屬性,比如政府造一個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本質上是政府替市民消費。但基建又有上游原材料行業的屬性,為什么呢?因為它有一個副產品——土地。
5 ^) l& j2 c( ~6 _: {. x& o% D. U' |3 Z8 ~+ e6 Z$ H$ g
基建的結果之一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結果是增加土地的價值,一塊荒地,征收價格很便宜,可是“四通一平”,規劃了商業、醫院、學校、公園等市政項目后,立刻翻十倍、百倍。而土地正是房地產最主要的“原材料”。/ i6 H9 A9 M  C2 W: n5 Z
  H/ R+ a* j5 R, P: a+ u) C

1 p  M: u) b" Z' _; o. U9 R' \; F# c* a, Z3 i
所以國家投資并沒有真正解決需求的問題,就算房地產開發商把房子造好了,在沒有賣出去之前,都是“庫存”,問題繞來繞去,又回到了原點——消費需求在哪兒?
/ \* j! S5 Q8 N
% y) ^& o) n( x所以我前面反復強調一個觀點:只有需求增長支持的經濟增長才是健康的,否則不過是空中樓閣。& m6 u! s5 l! N+ b) k

9 h1 S8 a5 d9 _; W7 W消費行業是穩健的,撒不進錢怎么辦?可有一個行業除外,正是兼具了消費和投資雙重職能的房地產。: M* T5 b4 o" L' S5 a

2 H+ ]: X9 `' ?4 B0 i0 ?0 Q7 p' m而且,2008年的經濟危機并沒有像經濟學家預料得那么長期,反而是走了個V字底,從全球到中國,經濟恢復比想像的快多了。這么一來,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錢太多了!
2 B' O) J) H7 A, E3 X0 B$ g/ i
# _1 O0 G# v/ `' \$ e4 I2 _; h還記得“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嗎?任何一個行業稍有機會,熱錢就蜂擁而至,又呼嘯而去,只留下一地雞毛。這些錢,任何一個行業的需求都無法承接,最后歸屬只有一個可能——買房。) @8 h$ t0 t/ ]; Z( P" [
( H+ F5 I, N; B$ X$ w0 f4 M
2008年以前的房地產,基本上是正常的,增長的動力來自城市化、居民收入增長,以及房改釋放的需求。但2008年以后,為了啟動這個最大的消費市場,銀行魔術師要開始表演“大變活人”了。1 y3 h( H6 {9 U8 T5 ?/ k

1 a0 ^+ i  ~6 [2 m+ ]& f# s. Z! D" f" V
5/ “三大杠桿”完美會師
9 V7 Q0 d- Q* d" F6 e1 x5 d5 [" o2 U: X1 n
二十年前,曾經流行過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美國老太太年輕時貸款買房,終于在臨終前還光了最后一筆貸款;中國老太太存錢買房,終于在臨終前存夠了錢,拿到了鑰匙。) m; B2 [3 G5 O1 ?7 U7 z2 N( R1 E! U  e
' Q' ?+ a* o1 b4 }# A( n
故事的力量是無窮的,比書里的故事更有力量的,是“發生在您身邊的故事”。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三成,貸款70萬,你此時的凈資產是30萬。五年后房價漲一倍到200萬,加上還掉的10萬,凈資產從30萬增加到140萬。) J: H6 ^% _& `! _% r6 j$ K

9 x/ X- R- X5 v6 k% e1 S. {9 F有人說是房價漲得太快,但你要知道五年漲100%,年化收益15%,并不離譜,但加了杠桿就是366%的收益。  |. D( d% a4 Y* B) D) J% C, x

# E0 m2 O6 w" [8 |) c% u房價漲得再快,發財也還是要依靠銀行杠桿來帶。哪怕房價漲幅每年只跑平通脹的3-4%,加了杠桿就是10%以上,也足以讓這個財富游戲繼續玩下去。4 U+ `- h5 y# a8 U( F$ J- B

/ R. d& ?' T- o8 i) D財富效應可提升消費信心,以前給孩子買一個文具盒就行了,現在要升級,豪華別墅裝文具盒,家里放一個,學校放一個,這就解決了王總和產業鏈上游的廠家擴大的“產能問題”。6 H1 u/ I4 g7 b: C' ?

6 `, o6 f! q" c) @9 {2 h* {雖然它只是“紙上財富”,但也足以吸引后來者效仿。這就樣,最后一個杠桿——居民消費杠桿也加上去了,“三大杠桿”完美會師,中國經濟終于穩住了。6 N1 V3 A5 F6 Y* T
/ I4 b$ d+ K& V' }( O7 L- z
可凡事要回歸常識,房子最終還是消費品,而消費的長期增長永遠是受人口增長制約的。杠桿是“寅吃卯糧”,房貸也是把未來的房地產消費需求提升實現。4 P7 k2 t$ V# E1 K/ g0 O& L

* U8 `# l6 R  K# k7 v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這么簡單的道理,國家不會不懂,所以經濟前腳啟穩,后腳就開始“去杠桿”,不去不行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已經到了不敢看的地步了。
: R+ m% I5 f( w) N) G/ }; {3 V1 x
0 ]1 x3 W  f' ~% Y' h& b' M7 y去杠桿產生的波動,疊加了經濟本身的周期性波動,這才是2018年衰退的主因。
( f2 E+ ^: G. Q7 A, A7 Z
- Y9 i, k6 N) ]1 {3 S% Q“去杠桿”就是逼債,可問題在于,銀行變錢時,個個踴躍報名,要收回時,咦,楊白勞呢?2 B+ S" [# S9 X/ p+ b/ W- L3 n

) f( E' S9 K+ s& O( S1 r4 B6 B+ b' n& B- _0 P( R- }! a
6/ 誰都不是“楊白勞”+ [- _  V1 X2 i  d

: Q  J# S3 s; j1 m" d0 p; K9 ?4 i% f誰是楊白勞?這是去杠桿的首要問題。7 }" H, T/ d0 Z0 o0 j
/ Y: e& P, X& ?2 T
首先,欠了房貸的人不是楊白勞,房貸是銀行真正的優質資產,要真的收回,銀行壞賬率就要蹭噌噌地往上竄了。而且下手狠了,又傷及人民群眾正常的居住需求,只能控制住,慢慢來。" r/ ~: g4 Z% V. m6 p! ]
3 |6 @4 N; g" l
其次,政府更不可能是楊白勞。因為貸款已經轉給投資公司,連法人代表都換成基層員工。然后手一攤,我哪有什么杠桿。0 X* A; @3 g! j8 [; i5 m5 L
/ g4 g' }* u- J$ q: r( \+ c
當然,賬是不可能賴掉的,只是大部分“流動的活錢”都積淀為土地價值,變成了寬闊的道路、便利的市政,空蕩蕩的園區、空置的商品房這些“暫時的死錢”,等待未來的經濟增長去消化后,才能重新變成“流動的活錢”。
* O1 ?) d- W5 j- E9 k0 I1 \; S1 q0 Q- m- d" }
當然,還有一部分土地,確實從房子變成了真正的財富,但問題是它不在“欠錢的人”的手里,欠錢的沒錢,有錢的不欠錢,有錢又欠錢的都是銀行的財神,你怎么“去杠桿”?. n; p8 o2 W. Q# m* J
3 }! m3 y( V" F1 c: V( s
能夠收回來的,就只有企業的杠桿了,但2018年的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兒。當初放貸款的對象大多是國有企業,但后來不知怎么,降杠桿的光榮使命卻落到了民企頭上。2 c! o& u9 l+ t/ O" o" ^7 G

. |( E" R7 T( o看上去是大家一直在討論的“國進民退”,但實際情況沒這么簡單。
* @7 G3 m) }3 i) ]! Q) y: O9 w6 {# U# z+ x* j4 e+ ]
2008年之前,經濟是超常增長的,之后回歸常態,但請注意,宏觀經濟速度的變化的背后,隱藏著微觀企業競爭力的改變。. o, }; G6 B# R7 E3 l
2 J' H3 S2 ^4 h& z( W
經濟高速增長期,新需求大多來自新的細分市場的增量,龍頭企業很難顧及這些小的細分市場,中小企業的增長率常常高于大企業,行業趨向分散。而經濟常態增長或者衰退期,各行業都進入“你死我活”的存量競爭,龍頭企業憑借規模優勢,一步步收割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行業趨向集中。
. F* N! T7 W7 Q# Q& Z
5 o+ ~7 g7 T! [國企經過“抓大放小”的改革,“勝”下的都是“行業巨無霸”,而中小企業絕大多數是民企,“大魚吃小魚”的存量競爭,反應在中國經濟上,就給人以“國進民退”的感覺。再加上近幾年有一些對民企不太友好言論,讓民營企業家不敢投資實業,紛紛在熱錢上打轉轉,也進一步削弱了民企的競爭力。
6 J5 a! Q5 `4 u& N% t5 Z* V7 q$ g1 u
但問題在于,民企是貢獻就業的主力,就業決定消費,消費決定增長。民企也不是楊白勞,地位絕無可能削弱,所以,企業“去杠桿”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5 j) q, W8 a5 M/ o
, h+ r1 A5 s" |. f) f4 F* P" q- U# o而且,此時的經濟周期已經不是2008年以前的周期了,中國經濟已經被房地產深度綁架了,而房地產又具有極強的金融投資屬性,集齊了“貪婪、憤怒、嫉妒、懶惰……”的人性七宗罪,不是大起就是大落,幾乎不可能平穩小步增長。- J+ l$ F- ~" t. D; o

9 U. U2 x# y' _" J5 k更糟糕的是,被房地產綁架的消費者也是有預期的:房價走高,影響到無房者的消費信心;房價走低,又影響到有房者的消費預期,這等于把消費的波動也加大了。消費波動一大,上中游的產業就更大了。% L. C9 A9 ^2 Z+ ?1 t8 O* J
8 D% l3 Q5 ?! d/ i" T: U- j
從2010年到現在,熱錢在不停的流動,但只要你一收,立刻傷及無(民)辜(企),經濟數據立刻“死給你看”,嚇得不但收回來的錢又重新放出去,還要再賠上一筆“精神損失費”。; ]! c5 \  B) B2 \
4 ^0 t$ \& \: ~, [
9 P2 w' W4 E( o9 _

$ K+ S2 O5 W5 F( m4 a看上去是個死結,難道中國經濟就沒救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前面說的“經濟周期”和“信用財富”的本質上來。
6 f  C7 R/ N2 q$ L' J# I# m7 E% }7 o2 ]( U' S
2 e' I( {. V4 w* v( e2 M
7/ 2019年會更糟嗎?
5 C% ^  [! V$ F! B. y
2 l5 {6 b* d  O' E& b8 l: R前面說了,不管是由非理性預期帶來的經濟增長,還是由銀行創造的財富幻覺,只要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其本質一定是“寅吃卯糧”,用未來的經濟潛力,來現實現在的GDP。
9 g: O9 c) l1 f; ]6 v/ K  h& f  s7 ?
相應的,所以“經濟衰退”常常并非是消費需求衰退,而是“卯還寅賬”,還過去過度增長的舊帳。2 ~" q1 z, x9 y! `# G0 Q

3 P  a/ W$ Q8 `; [* C! r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去杠桿”,或者說,經濟常態增長本身就是在“去杠桿”。以房價為例,只要穩住五年不漲也不跌(其實相當于跌了15-20%),回歸居住的本質,不管是居民杠桿,還是政府杠桿,都會明顯下降,而對GDP的影響,頂多就是每年一個點,對就業的影響就更小了。+ i  k& D2 {, c1 d

$ E# V8 f- G; E+ y5 J8 M' ]- A現在所謂的“去杠桿”,其實一個是控制新的杠桿,二是部分杠桿過高的行業的結構性的“去杠桿”,只是今年剛好疊加了一個經濟衰退的小周期。
8 g' c8 ?5 v6 l( d/ Y, a7 _" M
: l* N% M; {  W% M+ v. z1 _; W, I長期而言,要回歸常識,回歸本質,本質就是消費,只要穩住就業,消費就不會出大問題。
5 E" A, b/ S7 A/ ^4 y
4 C5 _( Z) P' [' C6 \  S5 m4 H插一句嘴,中國經濟真正的大麻煩是人口增長放緩,但真正的影響可能還要十幾年后才出現。因為人口增長指的是“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后者目前大多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屬于消費能力比較弱的一群人,目前前者對消費的拉動遠高于后者的消失。
; Z! F' H9 v: y; C2 c5 D+ ~4 ~! _) e7 C, [" K5 U! A! m
而且,前面還提到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有時是決定性的)外生變量——科技發展,像5G、新能源產業,本質上都在創造人口增長之外的新消費需求。1 m+ S' F' A3 u- P, q8 H% H
1 f0 Y* Y, H+ Z( N. w0 P! \# u
所以說,我個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這次始于2018年的衰退,只是一次比較大的波動而已。
6 K) }, v8 h$ B9 _$ b
; @$ B9 Z$ s9 l) o6 y之所以樂觀,因為真正嚇人的只有“宏觀經濟數據”,你完全沒必要關心這些被預期“污染”的數據——人總是在蕭條時謹慎,在過熱時狂熱,再加上政府為了逆轉大家“漲時看漲,跌時看跌”的預期而進行的“平衡調節”,經濟數據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 D0 y; L8 ?* M/ H" _" D/ D
+ ^# N! a* G) m' c' s: N' Y我的樂觀來源于身邊的微觀信息:一部分人在甩賣房子,但更多的人也準備入手;雖然手機、汽車沒以前賣得好,但網紅食品排的隊還是那么長;酒店少了一些商旅客戶,但出國旅游熱情一浪高過一浪;虛高的藥價、騙人的保健品、K12過度教育等 “久治不愈的消費毒瘤”正在被一波波“清算”,其中釋放的消費力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9 L% l* I$ Z# y* f. Z( |3 r' e
* f4 b6 ~% n- M. w
但也別小看周期,畢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r# \2 o0 g  C, X2 @  z
4 d: Z. f  ^7 r! k有一個笑話,兩個人坐電梯到了二十樓,記者問他們是怎么上來的,一個說要不停地跑步,一個說是不停地做俯臥撐就行了。現在這部電梯又下降到起點,那兩個人終于認清電梯的本質,罵罵咧咧地準備離開。
+ F3 Y/ a& j/ [/ i+ ~
  y# ?9 d* t- Q$ ^* B) T# v' O這就是經濟周期,就像電梯來來回回,只是每一次的乘客都不太一樣,唯有認清這個事實的人,才能避開下降的電梯,等到上升的電梯。
" Q  C4 L5 b8 @4 q2 e1 I
# P) d7 Z& ^, ~5 h4 v* [。END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19-1-11 09:03:06 | 只看該作者
看了一遍,沒懂。做個記號,有空再來,
$ ]  n9 ^7 S; `* \* w. B謝謝樓主!
3#
發表于 2019-1-11 09:25:30 | 只看該作者
電梯很有意思,就跟風口來了,豬都能飛上天一樣
4#
發表于 2019-1-11 09:42:18 | 只看該作者
學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19-1-11 09:49:52 | 只看該作者
我竟然全看完啦。
6#
發表于 2019-1-11 10:25:3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于 2019-1-11 10:37:12 | 只看該作者
說的不錯,但國家具體怎么規劃的就不得而知了,看來是要犧牲一波人,成全大部分人了,就看誰倒霉了
8#
發表于 2019-1-11 11:00:30 | 只看該作者
非常好,簡單易懂,謝謝
9#
發表于 2019-1-11 11:32:37 | 只看該作者
看懂一點:要買房!
10#
發表于 2019-1-11 11:36:16 | 只看該作者
厲害,通俗易懂,有說服力,最好的就是讓房地產5年內不跌不漲,或者低于通貨膨脹,個人覺得最好8年這樣,氣球慢慢泄氣是最好的狀態,經濟高速增長有什么用,關鍵是幸福指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16 03:32 , Processed in 0.08901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