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都說現(xiàn)在經(jīng)濟不景氣,但市場還是很繁榮?
# `$ `+ E% g. V U: f6 r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y; q( A" L% L* |+ q Y2 h
作者/人神共奮
" Q3 ?$ E- y9 l/ I+ d3 U) q8 g
( @" q$ k3 T0 g! h, s
& D4 v% k7 e3 C" {8 E1/ 買買買才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王道
2 P: N) G- G1 o) O& r3 k( s, g
( q* v: l8 F+ N/ _0 a前幾天吃飯,席間有長輩問我:“為什么都說現(xiàn)在經(jīng)濟不景氣,但市場還是很繁榮?”. K4 k5 b3 c% z, o6 {
* |2 R% S9 b3 {6 q$ }. V- j. N7 S; C. v我試圖用很多宏觀數(shù)據(jù)證明經(jīng)濟有多么不好,但結果是他們更糊涂了。宏觀經(jīng)濟的各種復雜的、自相矛盾的數(shù)據(jù)指標,常常會把人帶到溝里去。所以這篇講宏觀經(jīng)濟的文章,我給自己立了個規(guī)矩:從微觀可感知的東西講宏觀,不用任何經(jīng)濟數(shù)據(jù),也盡量不用經(jīng)濟術語。
+ F8 [1 F: ]4 F- d7 B, J$ C: E! E" u/ M
經(jīng)濟增長和經(jīng)濟衰退,合起來叫一個“經(jīng)濟周期”。普通人想要理解經(jīng)濟周期,可以從產(chǎn)業(yè)這個接觸比較多的角度入手。1 u! m& D7 T+ r3 u+ ~. ?
& E5 o! T3 a5 a$ _: I) u. s
首先我們把產(chǎn)業(yè)分成三大類,不是農(nóng)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的分法,而是下游產(chǎn)業(yè)、中游產(chǎn)業(yè)和上游產(chǎn)業(yè),這才是造成經(jīng)濟周期的微觀原因。" g7 r+ `5 d5 S! a( _) E9 U
; S% A2 {, E7 O; g/ y1 L9 C
下游產(chǎn)業(yè)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消費品行業(yè),你去買衣服,做衣服的服裝廠、賣衣服的店都是下游產(chǎn)業(yè)。包括衣(服裝)食(食品飲料)?。ǚ康禺a(chǎn))行(汽車),還有消費電子、家電家居、餐飲零售、娛樂教育、賓館旅游等等。' d6 H4 C R0 U+ U& B+ X
3 D+ @' ~9 T& X! [) I2 o2 |
這些衣服是哪兒來的呢?中游行業(yè)。產(chǎn)生面料的紡織廠,批發(fā)市場、產(chǎn)生縫紉機的紡織設備廠都是中游產(chǎn)業(yè),中游的產(chǎn)業(yè)是指為下游產(chǎn)業(yè)提供原材料、機器設備的行業(yè)。
- Y% w3 F4 \) B# v O
8 ~" k$ n, o1 O1 g! u中游的產(chǎn)業(yè)又需要上游產(chǎn)業(yè)提供原料,像面料的上游就是化纖,還包括石油石化、鋼鐵建材、礦業(yè)農(nóng)業(yè)、電力煤炭等等行業(yè)。
: y$ B7 W5 g2 }' w' d
1 X# f& y% P8 k6 `( e這就是一個國家經(jīng)濟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消費需求是由下游向上游傳遞,產(chǎn)品供給從上游向下游傳遞。
8 g5 ]* c; R* T1 }& ?
6 v4 _; X/ ?5 l* X3 O( N k) `( M3 I5 o/ O$ L( _: r
5 j; g' ^& b& C) \. g所以說,消費需求是最大的經(jīng)濟增長動力,買買買才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王道。2008年以前,中國經(jīng)濟的高增長是健康正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是由真實的下游消費需求推動的。
5 G$ O( C, f; h$ \4 n8 O) R6 G h
. P& r* r) F2 P) O8 S當時的下游需求有三大塊:第一個是國民收入的提升,改革開放這么多年,隨著收入提高,整個消費規(guī)模不斷擴大,層次也越來越豐富;第二個是出口,也就是國外的消費需求,中國加入WTO后,進入了全球產(chǎn)業(yè)鏈,成為產(chǎn)業(yè)門類最豐富的國家,沒有之一。第三塊是國家在教育醫(yī)療文化交通基建方面的投入,可以看成是國家替老百姓“消費”。此外還有一個變量:科技發(fā)展。網(wǎng)絡新經(jīng)濟,創(chuàng)造出的新需求。
; x" M& A# m* f6 Q* M# h4 m
) ~" F" h' k* N: R# v大家可能要問:“需求的增長”從下游傳遞到上游,看上去是一個有序的過程,為什么會產(chǎn)生“有時增長、有時衰退”的經(jīng)濟周期呢?因為還有一樣東西影響著“需求信息的傳遞”:人的預期——從好的角度講,叫“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從壞的角度講,那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G! W1 B) S! d0 D5 \" [
& ?: _8 g: V0 T, l' i7 }
* l" ?; |% i+ {. w
2/ 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 L- r! Q* S4 y
" K8 V0 ~5 }" E; s前面我們都是就事論事,但漏掉一個重要的因素: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不光會總結事實,還會據(jù)此推測未來。) h3 b1 s/ h# I
& s& y S( a8 [1 I5 [
王總是一家文具用品公司的CEO,大家知道,文具用品這個東西,消費量很穩(wěn)定,按理不太會波動。事實也是如此,下游的消費品行業(yè)的特點是需求比較穩(wěn)定,特別是其中的生活必選消費品,其增長速度只跟人口有關。
5 | a1 w$ h; ^. f
: N- M6 f3 P: ?7 a4 G: h s7 o但這個穩(wěn)定性,到了中游就被打破了。
4 ?0 V/ x4 B' O/ d! e. l, J( H. t ?* u6 ]
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到店里去買文具時,是不是每次貨源都很充足,很少出現(xiàn)買不到的情況?為什么呢?因為王總會提前生產(chǎn),并要求批發(fā)商、經(jīng)銷商備足幾個月的貨。 q0 c1 y" T# r# f7 [' }/ ~* q6 a
6 A; A s2 r- \' s7 c8 y) ]那到底要準備多少貨呢?這就是預測了,因為下游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廠商的經(jīng)驗是按往年的增長速度,比如8%,那今年的產(chǎn)能就要擴大10%,留有一定的余地。
: x- k1 ?8 `# w- _# ], u5 A* P. Y# k7 ~0 E' J N- U
王總回廠里一看,現(xiàn)有的機器設備廠房支持不了這個新增產(chǎn)能,還要擴大固定資產(chǎn)投資。但固定資產(chǎn)不可能年年投資,此時就要提前預測未來三五年的產(chǎn)能,假如需求每年增長8%,那這次投資的產(chǎn)能擴張可能要放大到50%。
8 a4 H! P( e; E# n
* H; Y7 r, B' j2 O5 p: k7 s) G8 U大家可能會想,按需生產(chǎn)就行了,為什么產(chǎn)能總要比需求“放大一點”呢?因為有競爭。
; f V; W8 Q& U. V/ A) l
$ ?- H' ?4 y# w% ?* t文具的需求雖然平穩(wěn),但時間分布上卻不平衡,開學集中采購文具的時候,如果供貨不及時,就會被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所以寧可多生產(chǎn)變成庫存,也不能斷貨。
# F4 T* Z6 o! \( }" x- C/ T1 M+ N% T* J2 `$ B P! Z
文具公司把下游的需求“放大”傳遞到中游的文具制造設備商處,中游廠商也以通常的理由再“放大”到上游的鋼鐵行業(yè)。
! o+ b- g* w+ F; a( l% p- ?7 @3 t8 m) S7 L1 A: u
上游行業(y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投資巨大,工期也長,產(chǎn)能的增長比較慢,常常來不及生產(chǎn),結果就是“原材料漲價”。而且,這個漲價又受到預期影響,而被進一步放大。比如文具設備制造商明明只需要5000噸鋼材,可發(fā)現(xiàn)價格一直在漲,那就進一萬噸,多的囤起來。
* b# Q) e) R' u% k
: \. n" J+ k) `6 D& k' d9 z每個中游廠商都這么干,上游材料的價格就漲得更厲害了。如果下游是汽車、電子、家電等等本身需求就有變化的可選消費品,那波動就更大了。/ M7 S p; R) e
* X9 E4 x6 x" V+ j5 g7 S; b% _
上中下游開足馬力生產(chǎn),整個經(jīng)濟一片繁榮。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下游文具的需求并沒有超速增長,那么這些多生產(chǎn)出來的設備、產(chǎn)品去哪兒了呢?全變成上中下游的固定資產(chǎn)和存貨。0 w$ [1 Z2 ?+ z/ c0 t- U
6 t" M: Y4 {9 Y0 e9 I
存貨到了一定時候,有敏感的商家發(fā)現(xiàn)賣不動了,就開始低價“清庫存”,那么生產(chǎn)就會停止增長。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xiàn)問題不對,都不敢生產(chǎn),更不會擴大產(chǎn)能,這時,就會出現(xiàn)經(jīng)濟衰退。7 D, p0 N: q5 ]' U9 S
8 g2 b/ ^1 [4 K! d+ F這就是一個“經(jīng)濟增長—經(jīng)濟過熱—經(jīng)濟衰退”的周期。0 f8 {2 ?8 r, l/ \6 T: _5 \
# }1 `+ w& A; Z
衰退時人人好像末日將至,但實際上,下游消費能力依舊,放在倉庫里的文具再過一年也會被賣掉,產(chǎn)能過剩的機器設備早晚都會產(chǎn)能不足,到時候,所有的增長故事都會再來一次,這就是周期。7 n4 P; ]: G: C4 U. e# {% L
# U8 L' l1 O% _1 C( f; }2 V4 P# N
所以,高于人口增長速度的“經(jīng)濟高速增長”,其本質(zhì)只不過是“寅吃卯糧”,把未來的增長提前到現(xiàn)在實現(xiàn);而經(jīng)濟衰退也不真的衰退,而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為此前的“經(jīng)濟增長”還債。
( [% {: O) W+ F |3 \' N$ q1 z; y& j2 T* O
周期的罪魁禍首是“人的非理性預期”,但話說回來,經(jīng)濟沒有周期,說明人沒有夢想;人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區(qū)別? ; m: P G. U1 r0 L7 t: E% s; o4 T. U
& x$ M% d! [* T" `+ o+ \由預期推動的“經(jīng)濟周期”,幅度也不會太大,本質(zhì)上還是健康的周期,就像潮水一樣,增長是一種“勵志”,衰退是一次“洗澡”,而且每一次試錯的過程,每一次周期,都有新的產(chǎn)業(yè)出現(xiàn),新的明星企業(yè)誕生。
+ c, i, _4 n" J* p: |- M4 ]9 U: h h5 M) b6 }0 Q/ V
所以光有預期,問題不大,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了另一樣東西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人會變成“魔鬼”,經(jīng)濟衰退就有可能從“退潮”變成“海嘯”。
$ X# ?/ G- ~0 L Y/ g/ u8 e" ^) r
7 T/ l6 a# s0 M- H" y U3 i- b6 f Q, J這個東西叫做“金融”。
' T# ]1 d& U( s$ e/ h! Q, y( F1 n7 C1 u7 l) z
! P$ t" @4 j7 t# M9 f; \8 o3/ 銀行是如何“變錢”的/ d% `3 j& }+ e
5 q' m# h& r" X) k8 T* C, U一般人對銀行的理解都是這樣的:把儲戶手里的錢吸收進來,再把這些錢借給企業(yè)。不光是老百姓這么認為,就連很多銀行的人都這么理解。( n. E( r! O% J# i. P- h
1 Q' R. D8 x: y2 ~8 ]這就大錯特錯了。最簡單的證據(jù):如果銀行把你存進來的錢,轉手借給企業(yè),那么你存在銀行的錢是不是應該減少了?但你去查查銀行卡里的余額,一分錢都不會少。真相是,銀行放貸款的錢,根本不是你存進來的錢。如果不是金融法規(guī)的硬性約束,銀行根本不需要你的存款也能放貸款。
. @. P( t ?+ f. y- d; `1 D8 N$ M/ `) M* ^1 T, n7 y$ ]3 h
那么銀行到底哪兒來的錢放貸款呢?答案很魔幻,但卻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高增長的根本原因:錢是銀行憑空“變”出來的。 W- O$ {0 S' V% ]5 T
# m8 j3 u* f/ [) x
放1千萬貸款的過程是這樣的:銀行會計先在借款賬戶上增加1千萬,再在企業(yè)存款賬戶增加1千萬,Bingo!就這么簡單,整個國家的錢就憑空多出1千萬,企業(yè)把這1千萬用于進原料買設備,GDP就增長了1千萬。
* O7 p$ I F( ?$ U
# ^: |1 u# A7 H- A* ]事出反常必有鬼,錢當然不可能憑空變出來的,到底是哪里來的呢?答案很簡單,貸款都是要還的,這一“還”,一筆存款和一筆貸款變同時消失,財富也就煙消云散了。4 y) h6 F: i- k' b
) X) j7 J0 C( T: K7 b! s
金融變出來的錢不是魔術,仍然是“未來的錢”,仍然是“寅吃卯糧”。
6 |% s$ y7 h; L5 E$ k$ A$ D
: D/ N( ^. u+ m- v L, b8 C你很可能會想,那銀行收回貸款的同時再放出來,不就可以一直保留了這筆財富了嗎?只要銀行不停放貸款,企業(yè)就能不停地擴大生產(chǎn),經(jīng)濟不就能不停增長了嗎?
& Y2 a9 Z. u, e9 U! Y, H5 u5 l
5 c6 [- v; E7 E/ V7 d+ S5 t但別忘了,前面說過,下游的需求是相對穩(wěn)定,信貸擴張導致的生產(chǎn)過剩,賣不掉就變成了庫存砸在手里,企業(yè)不是傻子,才不會亂貸款呢。
2 f: M2 ~2 x7 L& @$ H' J# r1 w x- Z$ Q3 }
正是因為下游消費需求的制約,銀行這個魔術師大部分時間都在玩“變兔子”的小把戲,不會輕易“大變活人”。& G/ O3 ]7 d1 `7 G3 A5 `, X, }
, K: ]. ?8 K# ~( A: }7 \+ ` L
事實上,在預期這一件事上,銀行比企業(yè)還要理性,銀行家都是這個世界上最保守,最悲觀的人,甚至老是做“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事——沒辦法,銀行的收益也就是存貸差,風險卻是無限的。
: g' p6 f4 L: D/ r$ o( J; n
, Y" k( D: F' ?4 ^8 G所以歷次經(jīng)濟衰退,都是銀行率先反應過來的。6 ^8 r2 q% A }& c' m& [
+ O m& U9 E8 k& U& F" O2008年,由次級債引發(fā)的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的銀行不再向企業(yè)“借傘”,反而紛紛“在暴雨中收傘”,美國企業(yè)沒錢,就砍中國出口企業(yè)的訂單。前面說過,企業(yè)的產(chǎn)能都是幾年前就投資下去的,原材料也是提前備好的,這訂單說沒就沒了。支持增長的三大需求中的“出口”突然消失,美國的金融危機就這么傳導到了中國。. V" V' ~" h/ j e
7 @/ n2 w/ G W0 h) ^9 P1 W2018的經(jīng)濟不景氣,是鈍刀子割肉,2008年卻是“斷崖式的下跌”,今年是困難,十年前是危險。而“危險”歷來都會比“困難”更容易讓人反應過度。3 N2 m/ U* b" W
! s: Y" {3 ]9 g, x( P- L中國銀行家的第一反應當然也是“收傘”,不管你效益好不好,先把貸款收回來再說。因為我不收,別家也要收,這叫“囚徒困境”——哪家銀行收得早,就可以減少損失。0 A: k' u5 d9 l+ A3 E- x
+ f2 g R! O. e$ a
但這么一來,引發(fā)了債務鏈,誰都活不了。因為金融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中占的比重太大了,完全靠市場自身的調(diào)節(jié),幾乎不可能,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了,全球各國金融主管部門都在干一件事,把銀行家拉來,逼他們放貸款。4 J2 q: x( @8 T: D2 B7 ~: ?2 s
9 L5 z7 N! J( @1 q4 W3 o, c4 N
別以為只有我們這么干,美聯(lián)儲把各大金融大佬叫來開會,商量政府投資各大金融機構,實際上是“做人質(zhì)”,不答應不讓走,哪有什么“商量”啊。; K+ T9 X2 e1 n9 w9 C) y
4 s3 O2 @: _. Y9 e' F
中國的銀行平時吃的都是“存貸差”這種政策飯,到了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自然不能在一旁干看。這就是2008年底,國家撒錢的背景。我們俗稱的“四萬億”。今天很多人對這件事不以為然,但當時每個國家都在拼命向市場撒錢,任何反對的經(jīng)濟學家如果自己去做總理,也都會這么干。3 ^) F# W: a# c) O) I6 A
0 Q9 U* N7 u+ Z B銀行放錢,就是整個經(jīng)濟“加杠桿”的過程,但銀行肯放,不代表企業(yè)肯要,企業(yè)要看到需求,至少也要有預期的需求,出口已經(jīng)廢了,就只剩下居民消費和國家投資了。
$ f* `) m; T6 f6 S* }( ?( p3 L+ d' t: a0 p" d) G- N2 S7 O
既然是國家要求刺激經(jīng)濟,那自然是“你行你先上”,國家投資率先啟動。這就是加杠桿的第一步,政府加杠桿。( g1 e7 H/ Q4 f |. f' n
% c- E c- r8 F7 O8 p7 A2 O I2 q( g% Y% }! [: e* V
4/ 錢的唯一出路就是房地產(chǎn)
' [$ n5 Y# m% V: p( p! t5 f! c* {
) U6 ^! {- w n& W ~- l& ?在一般老百姓的心里,國家投資就是國家出錢??蓢夷膬河绣X投資啊,財政收入都是有明確用途的。所謂國家投資,一般而言是“國家請客,銀行出錢,基建買單”。當時的設想是很好的,這些錢主要投向基礎建設。. ]% u* g' I9 i3 E2 a8 y
- h# f! U3 G% c借來的錢也是錢,也可以用來買東西,銀行憑空創(chuàng)造了“消費需求”從基建項目流向上游產(chǎn)業(yè)鏈,而錢的一部分也變成工資收入,創(chuàng)造更多消費需求。
% u f* ]( Z* l. f, O& a- g: m1 q) {$ c% V; I* r' g
整個產(chǎn)業(yè)鏈的上中下游馬力又全開了,開工就要投資,企業(yè)投資就要貸款,別忘了,國家的刀還架在銀行的脖子上呢。& c0 f2 s% i) ~& ~* w1 R _9 ]; U
( J* H3 z: g8 @; z這就是加杠桿的第二步,企業(yè)加杠桿。0 }) P! m( V* X$ U8 _6 x9 r
, a( N5 T/ W" ] \3 w- Q1 i3 X( j' L+ |" y. ^3 X: Z0 q1 w) v; B
; r; s B4 p/ t3 @) J3 f
看上去沒毛病,從2009年,經(jīng)濟增速又開始往上,好像走出了危機,但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 c* P, p/ z4 n+ x+ ~. w" \$ R( y8 V e/ R4 V
“四萬億”是政府創(chuàng)造“需求”刺激經(jīng)濟,但問題在于,政府的基建是一個特殊的產(chǎn)業(yè),既是下游,又是上游。$ x( R: B: m$ {6 m9 [0 [
b6 `/ T j9 A6 S3 @基建有一定的下游消費產(chǎn)業(yè)的屬性,比如政府造一個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本質(zhì)上是政府替市民消費。但基建又有上游原材料行業(yè)的屬性,為什么呢?因為它有一個副產(chǎn)品——土地。
. o- h7 B R# ~6 ~7 d2 R J' H8 j
/ P) k+ V, O1 X* x) q; k. q% l" M$ O1 N/ U基建的結果之一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結果是增加土地的價值,一塊荒地,征收價格很便宜,可是“四通一平”,規(guī)劃了商業(yè)、醫(yī)院、學校、公園等市政項目后,立刻翻十倍、百倍。而土地正是房地產(chǎn)最主要的“原材料”。8 Q$ j) e' _1 E# M
7 A9 P: d% T6 S6 w# o, U4 i+ D' r
/ q& ^) f# J9 v3 V4 X
k- P7 j7 n1 s3 b; B R
所以國家投資并沒有真正解決需求的問題,就算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把房子造好了,在沒有賣出去之前,都是“庫存”,問題繞來繞去,又回到了原點——消費需求在哪兒?
' G- `5 u9 @, W; x+ {7 m/ g
" o. s+ F4 A& k8 L& B所以我前面反復強調(diào)一個觀點:只有需求增長支持的經(jīng)濟增長才是健康的,否則不過是空中樓閣。
, @& t5 }- h6 v( S, H* o z4 n+ U# {) ~" \' d( S9 u- \+ j7 a' N
消費行業(yè)是穩(wěn)健的,撒不進錢怎么辦?可有一個行業(yè)除外,正是兼具了消費和投資雙重職能的房地產(chǎn)。9 R" o- I. z' h& a9 e# e/ v7 E
" y% c4 K, B! n# {7 {& O+ O
而且,2008年的經(jīng)濟危機并沒有像經(jīng)濟學家預料得那么長期,反而是走了個V字底,從全球到中國,經(jīng)濟恢復比想像的快多了。這么一來,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錢太多了!
& Z! s% }' G- y5 a$ p5 E9 f ]0 V
+ b2 |4 \# ^% [2 h& u# d還記得“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嗎?任何一個行業(yè)稍有機會,熱錢就蜂擁而至,又呼嘯而去,只留下一地雞毛。這些錢,任何一個行業(yè)的需求都無法承接,最后歸屬只有一個可能——買房。
) F, r6 c9 I0 u% g
, ^1 ]/ B% E! x2008年以前的房地產(chǎn),基本上是正常的,增長的動力來自城市化、居民收入增長,以及房改釋放的需求。但2008年以后,為了啟動這個最大的消費市場,銀行魔術師要開始表演“大變活人”了。
2 t. b+ F' A6 \ W+ y/ {
7 y x$ y8 K; v& h* }4 H
: ]5 j* g& }$ ?& [) Z" w# h' q5/ “三大杠桿”完美會師) |' Z/ q% t& b0 Z0 e) {: q# C
9 V& R: Z" p% D% c C- o
二十年前,曾經(jīng)流行過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美國老太太年輕時貸款買房,終于在臨終前還光了最后一筆貸款;中國老太太存錢買房,終于在臨終前存夠了錢,拿到了鑰匙。! q5 \/ m& E- R% ?" {+ \( g
$ Z& `" S) [$ ^/ e- I故事的力量是無窮的,比書里的故事更有力量的,是“發(fā)生在您身邊的故事”。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三成,貸款70萬,你此時的凈資產(chǎn)是30萬。五年后房價漲一倍到200萬,加上還掉的10萬,凈資產(chǎn)從30萬增加到140萬。
7 K: @" G* X6 i, ^) B, ?0 Y0 J8 H8 a$ A0 r, L- A9 f. I0 L, u
有人說是房價漲得太快,但你要知道五年漲100%,年化收益15%,并不離譜,但加了杠桿就是366%的收益。* m$ _& `! d, j% e4 X' h! i, X2 i0 h
. r1 {+ t8 W: C9 ~" R
房價漲得再快,發(fā)財也還是要依靠銀行杠桿來帶。哪怕房價漲幅每年只跑平通脹的3-4%,加了杠桿就是10%以上,也足以讓這個財富游戲繼續(xù)玩下去。$ s* {4 p$ s$ r" C/ g8 k. `
% ]" ?1 J1 j" E5 _5 {, s j4 T財富效應可提升消費信心,以前給孩子買一個文具盒就行了,現(xiàn)在要升級,豪華別墅裝文具盒,家里放一個,學校放一個,這就解決了王總和產(chǎn)業(yè)鏈上游的廠家擴大的“產(chǎn)能問題”。
" L$ Y. R* i& Q3 a2 v7 n1 a4 k3 a. `6 Z, r
雖然它只是“紙上財富”,但也足以吸引后來者效仿。這就樣,最后一個杠桿——居民消費杠桿也加上去了,“三大杠桿”完美會師,中國經(jīng)濟終于穩(wěn)住了。
0 k( O6 N) f3 X' ]9 y. }9 J3 M3 P1 q! z7 I9 C
可凡事要回歸常識,房子最終還是消費品,而消費的長期增長永遠是受人口增長制約的。杠桿是“寅吃卯糧”,房貸也是把未來的房地產(chǎn)消費需求提升實現(xiàn)。
/ p% u6 Z! i! [: }
( ], t9 n4 O- v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這么簡單的道理,國家不會不懂,所以經(jīng)濟前腳啟穩(wěn),后腳就開始“去杠桿”,不去不行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已經(jīng)到了不敢看的地步了。5 j( b8 H z4 C; ]; D
0 o) K' ?3 U; k* K" [去杠桿產(chǎn)生的波動,疊加了經(jīng)濟本身的周期性波動,這才是2018年衰退的主因。1 ~* g1 O5 E+ s6 f
4 q0 _* z* t! u6 ?! O, ?* ~
“去杠桿”就是逼債,可問題在于,銀行變錢時,個個踴躍報名,要收回時,咦,楊白勞呢?
% g. V: S4 f' n1 W. ?1 V3 F* w
$ Z. [5 K/ {6 u0 h, _4 U7 L4 q/ Z& a/ r- o
6/ 誰都不是“楊白勞”
8 E6 p+ T$ e" `4 j0 `2 D: |) q
% p) Y- g- V* y" [誰是楊白勞?這是去杠桿的首要問題。6 c! W/ @4 Q' e6 V0 ?/ L
/ K# w% @( J# k" K
首先,欠了房貸的人不是楊白勞,房貸是銀行真正的優(yōu)質(zhì)資產(chǎn),要真的收回,銀行壞賬率就要蹭噌噌地往上竄了。而且下手狠了,又傷及人民群眾正常的居住需求,只能控制住,慢慢來。
+ {: Y7 V& c* ~# M" o# Y" |4 b' w! i7 v
其次,政府更不可能是楊白勞。因為貸款已經(jīng)轉給投資公司,連法人代表都換成基層員工。然后手一攤,我哪有什么杠桿。/ a4 D* Q/ S% ], X6 K: h
) p0 c1 @) \6 P/ l0 n+ ^當然,賬是不可能賴掉的,只是大部分“流動的活錢”都積淀為土地價值,變成了寬闊的道路、便利的市政,空蕩蕩的園區(qū)、空置的商品房這些“暫時的死錢”,等待未來的經(jīng)濟增長去消化后,才能重新變成“流動的活錢”。
1 M! t- j1 F- ~& E3 h& o+ K' U$ ?8 S* S; s4 ]6 f8 Z
當然,還有一部分土地,確實從房子變成了真正的財富,但問題是它不在“欠錢的人”的手里,欠錢的沒錢,有錢的不欠錢,有錢又欠錢的都是銀行的財神,你怎么“去杠桿”?
7 d8 s/ U3 q+ p% O. c7 ?' p
2 K# _3 n$ H4 ?7 l1 _能夠收回來的,就只有企業(yè)的杠桿了,但2018年的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兒。當初放貸款的對象大多是國有企業(yè),但后來不知怎么,降杠桿的光榮使命卻落到了民企頭上。' X' C# a7 e1 x- A$ Y& y1 h* J
; H w a7 @) R! k
看上去是大家一直在討論的“國進民退”,但實際情況沒這么簡單。
& s: J" c* H6 J+ u% Z+ e5 M2 z# Y9 G f/ @. ?7 ~4 r" }
2008年之前,經(jīng)濟是超常增長的,之后回歸常態(tài),但請注意,宏觀經(jīng)濟速度的變化的背后,隱藏著微觀企業(yè)競爭力的改變。
: y0 E- S% \" V9 z1 D: Y. J: ^0 n3 S9 D. V5 h' k1 y
經(jīng)濟高速增長期,新需求大多來自新的細分市場的增量,龍頭企業(yè)很難顧及這些小的細分市場,中小企業(yè)的增長率常常高于大企業(yè),行業(yè)趨向分散。而經(jīng)濟常態(tài)增長或者衰退期,各行業(yè)都進入“你死我活”的存量競爭,龍頭企業(yè)憑借規(guī)模優(yōu)勢,一步步收割中小企業(yè)的市場份額,行業(yè)趨向集中。
" E2 ?3 o& g& l% E- O4 v0 G2 p( m* J
國企經(jīng)過“抓大放小”的改革,“勝”下的都是“行業(yè)巨無霸”,而中小企業(yè)絕大多數(shù)是民企,“大魚吃小魚”的存量競爭,反應在中國經(jīng)濟上,就給人以“國進民退”的感覺。再加上近幾年有一些對民企不太友好言論,讓民營企業(yè)家不敢投資實業(yè),紛紛在熱錢上打轉轉,也進一步削弱了民企的競爭力。7 T" R# t( b3 K- v8 a6 b
2 a h$ E2 O O/ V" `9 U
但問題在于,民企是貢獻就業(yè)的主力,就業(yè)決定消費,消費決定增長。民企也不是楊白勞,地位絕無可能削弱,所以,企業(yè)“去杠桿”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1 _9 c6 m- P6 R) `# N1 E2 @6 J
: L8 _! e9 [, z: a6 J: O* v而且,此時的經(jīng)濟周期已經(jīng)不是2008年以前的周期了,中國經(jīng)濟已經(jīng)被房地產(chǎn)深度綁架了,而房地產(chǎn)又具有極強的金融投資屬性,集齊了“貪婪、憤怒、嫉妒、懶惰……”的人性七宗罪,不是大起就是大落,幾乎不可能平穩(wěn)小步增長。& s# O# e9 h, T) N6 z
( w: t! ]8 \6 O( _7 G& L1 l6 Y更糟糕的是,被房地產(chǎn)綁架的消費者也是有預期的:房價走高,影響到無房者的消費信心;房價走低,又影響到有房者的消費預期,這等于把消費的波動也加大了。消費波動一大,上中游的產(chǎn)業(yè)就更大了。
+ a9 g; w9 J% U9 o. {" c$ k7 h& N; g! [- ?
從2010年到現(xiàn)在,熱錢在不停的流動,但只要你一收,立刻傷及無(民)辜(企),經(jīng)濟數(shù)據(jù)立刻“死給你看”,嚇得不但收回來的錢又重新放出去,還要再賠上一筆“精神損失費”。
7 s! _6 H* j( H4 |" T& r$ p" _5 Q5 ~8 D4 g% J/ R0 P
9 N [& o& Q- ~ j. A% S% J; d* D9 T& w' O% A4 @8 L
看上去是個死結,難道中國經(jīng)濟就沒救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前面說的“經(jīng)濟周期”和“信用財富”的本質(zhì)上來。
$ k" ?3 U; k& U1 a+ v9 n, W8 W: e" W! i9 y
. Y4 R' C! K3 x$ m7/ 2019年會更糟嗎?
0 S5 O% B7 d5 K5 f/ q8 T- S6 _ y! u, c
前面說了,不管是由非理性預期帶來的經(jīng)濟增長,還是由銀行創(chuàng)造的財富幻覺,只要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其本質(zhì)一定是“寅吃卯糧”,用未來的經(jīng)濟潛力,來現(xiàn)實現(xiàn)在的GDP。
6 z) }' T, u5 J* L: Q
1 G- ^" l7 l9 ]. D9 m3 u( V相應的,所以“經(jīng)濟衰退”常常并非是消費需求衰退,而是“卯還寅賬”,還過去過度增長的舊帳。
/ p* y% d! H. G; G6 T. N, b( x
- H; d# ~1 Z5 {; q7 v$ i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去杠桿”,或者說,經(jīng)濟常態(tài)增長本身就是在“去杠桿”。以房價為例,只要穩(wěn)住五年不漲也不跌(其實相當于跌了15-20%),回歸居住的本質(zhì),不管是居民杠桿,還是政府杠桿,都會明顯下降,而對GDP的影響,頂多就是每年一個點,對就業(yè)的影響就更小了。4 F4 a! J2 _- `2 T3 C
) D* T: g4 O, }/ }現(xiàn)在所謂的“去杠桿”,其實一個是控制新的杠桿,二是部分杠桿過高的行業(yè)的結構性的“去杠桿”,只是今年剛好疊加了一個經(jīng)濟衰退的小周期。# P% L! h1 s2 a. o9 V6 h
0 L* h8 d) m/ _% W4 n長期而言,要回歸常識,回歸本質(zhì),本質(zhì)就是消費,只要穩(wěn)住就業(yè),消費就不會出大問題。
5 m) J) P3 v8 K5 H! G
* N: B% K) P i5 f插一句嘴,中國經(jīng)濟真正的大麻煩是人口增長放緩,但真正的影響可能還要十幾年后才出現(xiàn)。因為人口增長指的是“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后者目前大多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屬于消費能力比較弱的一群人,目前前者對消費的拉動遠高于后者的消失。2 Y& `" \# m, u
* Y6 @7 h- D2 \% ~7 U- E
而且,前面還提到經(jīng)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有時是決定性的)外生變量——科技發(fā)展,像5G、新能源產(chǎn)業(yè),本質(zhì)上都在創(chuàng)造人口增長之外的新消費需求。
! W) D2 }5 T) ~- `/ D ]& B; Y; W
+ A& ]( j1 @ P# G& `- h0 q所以說,我個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這次始于2018年的衰退,只是一次比較大的波動而已。1 S9 L2 j6 [' F% H' `2 s
$ A% {% W7 T/ ~# i! l7 Y之所以樂觀,因為真正嚇人的只有“宏觀經(jīng)濟數(shù)據(jù)”,你完全沒必要關心這些被預期“污染”的數(shù)據(jù)——人總是在蕭條時謹慎,在過熱時狂熱,再加上政府為了逆轉大家“漲時看漲,跌時看跌”的預期而進行的“平衡調(diào)節(jié)”,經(jīng)濟數(shù)據(jù)已經(jīng)沒有多大意義了。6 c k6 l& T6 P; A
& C5 W. U: b; m7 X( S
我的樂觀來源于身邊的微觀信息:一部分人在甩賣房子,但更多的人也準備入手;雖然手機、汽車沒以前賣得好,但網(wǎng)紅食品排的隊還是那么長;酒店少了一些商旅客戶,但出國旅游熱情一浪高過一浪;虛高的藥價、騙人的保健品、K12過度教育等 “久治不愈的消費毒瘤”正在被一波波“清算”,其中釋放的消費力也將成為新的經(jīng)濟增長動力。
# j+ [* b; C4 v S- ]1 F
: L8 q6 i, Z$ \4 F4 v但也別小看周期,畢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k7 _* ~( _8 ?8 v6 V8 X7 q
+ C# V6 q# F% }& G有一個笑話,兩個人坐電梯到了二十樓,記者問他們是怎么上來的,一個說要不停地跑步,一個說是不停地做俯臥撐就行了。現(xiàn)在這部電梯又下降到起點,那兩個人終于認清電梯的本質(zhì),罵罵咧咧地準備離開。9 V3 `, u: r! _) B2 B
9 P$ J: K3 V( `+ Z d( J/ B$ `這就是經(jīng)濟周期,就像電梯來來回回,只是每一次的乘客都不太一樣,唯有認清這個事實的人,才能避開下降的電梯,等到上升的電梯。
+ {) W/ k2 G: I: L3 }0 i
$ X* Z) s, E6 K。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