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張麻子 于 2018-11-3 10:47 編輯
同樣是造車,有些汽車廠賺的是大錢,而有些汽車廠商只能賺到辛苦錢。
近日,統計了全球15家年產量在100萬輛以上的汽車廠商,根據其2017年平均每輛車所能帶來的利潤進行排名。其中“狀元”是德國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平均一輛車能賺5228美元,折合人民幣3.56萬元,可輕松買下廣州一平米的房產;而末座的則是我國老牌車企一汽集團,每輛車的利潤只有4美元,只夠買一個漢堡。
▲圖片來源:戴姆勒集團官網
德日車企利潤高
記者注意到,在這項每車利潤的排名中,德系和日系車企壟斷了前5名的位置。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
日經將戴姆勒的高利潤歸因于其旗下的梅賽德斯•奔馳擁有較高的品牌號召力,從而能夠直接推高銷售價格。從美國的新車平均價格(市場推算)來看,戴姆勒的新車均價能夠達到5萬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近40萬)。
記者查閱戴姆勒財報發現,2017年戴姆勒總收入為1643.3億美元,其中梅賽德斯•奔馳轎車的收入為946.95億美元,占據總收入的近58%。 ▲圖片來源:戴姆勒2017年報
在榜單中,第二名寶馬緊追其后,每輛車的利潤高達4983美元。寶馬車同樣擁有較高的品牌號召力,在美國的新車均價能達到5萬1000美元(約合人民幣35萬),明顯高于其他廠商。
日本企業斯巴魯(SUBARU)躋身第3位,雖然銷量僅為106萬輛,但是由于精準的定位,增加了忠實的用戶,壓低了屬于降價成本的銷售獎金,因此賺錢能力也不容小覷。
同樣是日本車企的豐田排在第四位,其市場策略也與斯巴魯類似。盡管豐田的2017年度銷售量增速僅為2%,但是由于推動旗下企業削減成本和費用,從而增加了每輛車的利潤。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營車企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表現不俗,每輛車的利潤已經與日本車企本田以及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并駕齊驅,約在15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02萬元)。
吉利汽車的單車利潤,顯然受益于旗下高端車品牌沃爾沃。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后,利用沃爾沃的開發技術出產的新車銷量表現優異。 ▲圖片來源:吉利控股2017年報
查閱吉利2017年財報發現,該公司2017年總收入近930億元,同時利潤達到106億元。吉利表示,“吉利汽車平均銷售價格的上漲和品牌價值的上升表明,公司不僅經歷了高速增長,而且還看到了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但是國企背景的一汽,表現不佳。每輛車只能賺取4美元的利潤,約合人民幣26元。
作為共和國“汽車業搖籃”,一汽在1956年7月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自行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歷史;“國民轎車”夏利更是連續18年占據銷量冠軍寶座。然而就在今年,夏利品牌宣布暫時性停產。
中國是汽車產銷量大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7年全國汽車工業重點企業(集團)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653.35億元,同比增長5.66%。按照2016年中國賣出2800萬輛新車來計算,一輛車的利潤在1萬元以上,但大部分被高端車型尤其是合資品牌賺走了。 比如,一汽與外商的合資品牌表現不錯:2016年一汽大眾總銷量約為190萬輛,利潤達到了750億元。
中國車企打響“翻身戰”
日經中文網報道指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車企有望對歐美和日系車企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四家中國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前10名,動力電池出貨量超越日韓成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國。
▲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CAAM數據)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的數據,2017年中國共銷售了77萬7千輛電動汽車,與2016年相比增長了53%,是美國電動汽車銷量的近2倍,然而根據估算,2018年這一差距將拉大至2.5倍。
據日經報道,2017年比亞迪的電動汽車銷量達到13萬輛,北京汽車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電動汽車年銷量均達到10萬輛規模。在發達國家企業中,美國特斯拉為10.3萬輛,日產汽車為7.3萬輛。
除了銷量的節節攀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也顯著提升。乘用車主流車型續駛里程已經達到300公里以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2017年,我國領先企業的動力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達到了每公斤2瓦時,價格達到了每瓦時1.2元人民幣。這兩個指標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2倍、下降了70%。此外,新能源汽車的整車、動力電池的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到了8%以上,高于全球行業平均水平。
備注:日經上述排名,其計算方法利用廠商資料和QUICK FactSet的數據,比較了通過汽車銷售和貸款業務等主業賺到的利潤。豐田、日產和本田等日本企業為了體現在中國的利潤,包含了權益法投資損益,剔除了高田氣囊等相關的暫時性損失。利潤除以全球銷量,計算出按美元計算的每輛車的利潤。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