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技工都去哪了?
制造業產品成為出口商品的主體,為國家換取了大量的外匯;我國財政收入的近一半來自于工業;2010年,僅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就超過9000萬,解決了大量的城鎮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大大緩解了我國沉重的就業壓力。
但奇跡的背后卻滿目心酸,拋開環境、溢價率這些東西不談,單就流水工人的人性戕害就足以讓人震驚,總的來說,這些工作機械、單調,從事者就好像養雞場里的肉雞,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望見一生。
年輕人把自己裝進防塵服中同世界隔離,最辛苦的是上夜班,流水線像個永動機一樣從不停止。有調查顯示,流水線工人會慢慢變笨,笨到人類所能達到的愚蠢極限…這些似乎是駭人聽聞的事兒,在中國已經連續發生了30年,仍然沒有好的改善方案。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都處于野蠻時代,企業主把流水線的效率演繹到了極致,工人則漸漸退化成一部機器或者一把大錘,但現在,流水線的這種極致遇到了瓶頸,年輕人越來越討厭進工廠,單調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和AI取代,于這種背景下,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高級技工”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中國制造浪費著大好光陰,不但沒有培養出更多的技工,反倒是吞噬了越來越多的美麗天賦。相關調查顯示,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則是50%,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5%,更可怕的事實是,30年前中國高級技工占比就是5%,這意味著,我們壓根沒有構建任何技工培訓體系,一灘死水而已。
圖片來源:圖集“中國人的一天”
技工:存在感卑微
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對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很高,且無法只靠天賦完成工作,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磨練,于技能、心態、性格、環境都是非常大的挑戰。比如一些機器加工部門需要常年跟機械打交道,環境的氣味大、夏天熱、冬天冷、且容易出現工傷事故,正因如此,車間易冷。
其次,中國技工缺少存在感,最重要的還是制度文化使然,因制度的不健全,中國人的投資觀念都是短平快。在這種心態下,整個社會都在崇尚熱錢、快錢,都希望能一蹴而就地搞定人生,在這樣的環境,技工的存在感實在太低,社會更不會給予其應有的尊重。
正因如此,普通的人是絕難享受“產品在手中升華”之快感的,于是如你所見,學校里、中小企業里都不推崇高級技工的培訓,應試教育中,學生專注書面指導和考試,硬背概念、強記公式、涉險考試構成了中國技校的全部生活,至于說實際操作或者試驗論證,大多數的學校因經費緊張而敷衍了事。
細思極恐,要知道大學、技校中的年華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學習欲望、精力、好奇心都是最旺盛的,我們卻慷慨地、毫無察覺地浪費這大好的生命,沒有構建起自己的知識技能體系。
學校的環境不理想,而一些腐朽的企業則更加毀人不倦了,事實上,中國很多企業推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文化,專研技術的人常常得不到制度的賞識,在薪資待遇方面要遠遠落后于管理者。技工的成長軌跡本就與制度文化相沖突,沒有存在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了,既然沒有存在感,得不到社會的尊重,誰又愿意靜下心來研究技術,中國技工漸漸退出了中央舞臺。
曾經,在外國人的眼中,長久以來中國市場給人帶來的印象就像是一座為全球公司生產和加工產品的“大工廠”,各種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產品從這里走向海外市場,卻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帶有自主創意和領先優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級技工的培養需要時間沉淀、需要制度文化的認可和保護,只有讓技工們有尊嚴、活得光鮮,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制造才有未來,才能產出優質的“中國制造”,更可以創出獨特的“中國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