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貿易進入生產,從文化領域步入機加工,從引導別人如何花錢到自己創造價值的領域,對于家庭式機加工工廠,我常常思如泉涌,不管承不承認,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有了問題必然引導我去找到根源并一步步解決問題。$ O3 M. D. O! M+ q, x* ]
一直以來我經常面對兩個難題,一是大家都很忙就是出不來活兒,二是產品做好是偶然的,做不好是必然的。最開始作為完全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我的體會并不深刻,直到我被逼得自己利用幾個月業余時間找老師專業學習了機械加工知識,從識圖制圖到數控手編軟件編程序和操機的系統把握,再結合廠里生產工序中相關工藝資料的網絡搜集,對目前工廠的整體運行有了深入的理解,我發現很多工廠陷入一個死循環的重要原因,就是從業人員知識系統性和精確性的缺失。這一點對于很多科班出身的人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因為知識的系統性和精確性是通向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證,所有的一知半解模棱兩可碰運氣都會在考試中顯露無疑,那么在日常的思維訓練中科班出身尤其是名校的人掌握知識的程度確實是不同的。(請大家不要誤會,這里我并不是要談學歷的重要性,相反接下來是要談如何突破學歷成為人才)
* m# e* ?! C" T" V; m) {7 H( n1 r$ {8 E1 w$ u8 I
有這樣一種工廠,產品簡單整體批量大但型號多而且屬于重型資產,沒有技術含量沒有太多附加值卻需要投入很大,通過十幾年的積累具有一定規模卻無論產能還是質量都沒有太大提升,同樣的產品質量和生產問題反復出現,通常會有一兩個在工廠里摸爬滾打自學成才的大師傅,本身沒有經歷過知識系統性和精確性的訓練,在按資排輩風氣比較重的機加工廠里,這類大師傅甚至決定著一個廠的命運,如果大師傅是在不斷主動學習積累“要把原理搞清楚,多搜集辦法多嘗試,工作不是碰運氣”的理念下成長起來的,那么這個廠從上到下人員的知識基礎和工藝就很牢固,生產前就預判各種問題,出問題后的系統性解決力非常強,相反如果大師傅是跟著老師傅被動學習,所有的技能都是口耳相傳,那么工藝不穩定也是一種必然,感覺好像說起來都知道,但是知識點很分散還有可能本來就是誤讀,碰到問題缺乏解決思路和成套方案,但是生產還要繼續,只能針對這個點本身下手,永遠解決的只是一個點,再次讓生產陷入碰運氣中。比如我們攻絲過不了通止規,就是打電話問賣絲錐的人,然后拿來多種絲攻一個個試,本身并沒有對于工藝本身的概念,是剛性還是柔性,是切削還是擠壓,材料如何該用什么類型刀具。。。下次碰到還是同樣的問題$ o7 W7 w9 Z( L
3 u7 s& ^; A+ G8 j' J+ a+ a
可能很多朋友會驚訝這樣的工廠能夠生存嗎?2 L8 @8 q2 ~1 x( G
6 o# y, \ K5 A- E( g' _. ~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目前確確實實有其生存的空間。存在即合理,這是一種獨有的生態,附加值低自動化程度不高的老產品表現比較明顯,因為老產品有著多年的生產積累,低端老產品體力是最重要的,競爭過后的產物附加值很低,機械本來又是重資產行業,新技術高層次人才在沒有規模效應的時候暫時不會介入這類行業。在中小企業中,老板就是標桿,什么樣的老板會有什么樣的骨干,什么樣的骨干會有什么樣的幫手,當然留下的人員絕大多數也是與之相匹配的,最后的結果就是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產品。
/ o3 {% P6 U7 m/ i; c6 G4 B( [0 C/ T$ `0 O/ X
通過這些感受,我更想說的是,學歷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學習是特別重要的,讀書不僅是學習知識還是學習思路,建立思維系統的過程,多讀書能夠對事物有系統性的理解,形成線性思維習慣,而不是點式思維,讀書時代心智并不成熟,考大學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慢慢心智成熟了一樣可以快速進步,如果一個人不主動學習,建立知識的系統性和精確性,從源頭搞清楚相關工藝,是很難做好一個產品的。有句話笨鳥先飛,但是一定要飛對方向,不然就是無頭蒼蠅,感覺自己很忙很辛苦,撞得頭破血流還都是無用功~~~1 j0 c3 H' ~6 V, G& V: |
4 p7 v3 a, ?3 w, D
) W* Y, l! M6 x( Y) v6 ^
7 C& h% _% Y# v" \. w' [1 }
8 f! C2 d% y+ j& x
& S/ J8 A1 K) x/ }5 o! C( _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