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zmztx

機械廠最缺兩類人

[復制鏈接]
31#
發表于 2018-3-22 14:43:00 | 只看該作者
哎,這個問題都討論的熱火朝天。我見到的公司里,做成本的和做計劃的根本不是什么高級人才。研發人員才是。

在研發過程中的成本估計很重要,這里需要一個工業會計。但是一般都是按照設計的大概的BOM通過供應商的報價、工藝的加工工時和原材料采購價格算出來的。是個系統的、相互協作的工作,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端,更不是靠會計懂機械去計算。那是瞎搞。

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更加準確。這是因為給供應商的方案已經有成本可以參考。所以,工廠的會計基本上不會專門有人去搞,只是通過物料和工時匯總起來就可以了。

再來說說生產計劃。如果是生產計劃,確實很繁忙。主要是跟車間和供應商確認半成品的時間。以確保和自己的計劃進行匹配。一般有幾次積累,就可以搞定。沒有什么高端之說。

一般說來,研發階段工業會計(好像是這個稱呼)工資稍微高些,至于生產中,無論是會計還是計劃,就是普通水平。都距離設計有一大截。

32#
發表于 2018-3-22 17:22:43 | 只看該作者
蔣龍斌.John 發表于 2018-3-22 11:02
真的是說出的我的心聲,我就是做設計的,我們單位是做電梯部件的,基本都是機械產品,真的是設計員要從訂 ...

現在的行情下,技術人員只能是全才了。希望多一份責任,能夠多一份歷練,從而能夠多一份付出和收獲。跟對老板,老板不吝嗇,能夠公平對待設計人員的全流程付出。這樣就是最理想的。否則,以技術設計的頭腦,想必也能找到各種推脫的責任。

所以這也符合現實:出來做老板最多的是銷售,其次才是技術。


33#
 樓主| 發表于 2018-3-22 19:34: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zmztx 于 2018-3-22 20:19 編輯
songfq 發表于 2018-3-22 14:43
哎,這個問題都討論的熱火朝天。我見到的公司里,做成本的和做計劃的根本不是什么高級人才。研發人員才是。 ...

首先說成本
目前通行的方法有兩種:標準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如果還有第三種是混合成本法
標準成本法,就是每一次加工(還有其他形式),都有單位成本的數值,成本就是這樣累加出來的。實際計算要復雜的多,成本不是自己想怎么算就怎么算,要按規定的,因為政府要收稅,國外的還有股東分紅。這種規定像我們這種對會計了解不多的人,很難看懂。當然,標準一般幾個月應該變一次。
實際成本法,就是按照實際發生攤算。所以這種方法是比較粗糙,也算不出來預算成本。當然,也就很難通過成本變化去發現管理中問題(管理會計,就是要幫助管理人員發現問題)。為了也能獲得標準成本法的好處,不少行業就有了湊合的辦法。也就是實際中使用的混合成本法的由來
再說說為啥多數企業成本算不準。各位都知道,ERP在國內,尤其是在機械制造業,沒有一家能閉環運行的。不能閉環運行,自然就無法形成環環相扣的數據鏈條,也就不能提供成本計算的原始地細致地資料。所以都是用實際成本法
再說為什么成本會計要知道生產流程。各個工序的成本是累加起來的,而不同工序的單位成本是不一樣的(注意為了省事,這個單位成本和會計教材里的單位成本概念不一樣),會計如果根本不懂生產,那算錯就是常態了。這里說懂和工藝人員的懂是兩碼事。我看過一本化工行業的成本會計的專業書,里面講的化工流程,基本上看不明白。這本書是針對整個化工行業的
說管理會計工資高,的確是因為這種會計得工作不易。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特別缺地道的成本會計。供不應求,工資也不可能低


客觀的說:各有各的難,做好都不容易。因為國內機械工程師的數量十分龐大,而做這兩類工作的人少得多,按照物以稀為貴的規律,他們的工資是要高,混的不算
34#
 樓主| 發表于 2018-3-24 08:43: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zmztx 于 2018-3-24 09:40 編輯
songfq 發表于 2018-3-22 14:43
哎,這個問題都討論的熱火朝天。我見到的公司里,做成本的和做計劃的根本不是什么高級人才。研發人員才是。 ...

再談生產計劃
目前,生產管理主要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豐田生產方式,一種是MRP方式。豐田方式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所以其它人學起來很難。除非你的配套廠甘心當主機廠的孫子。而MRP方式是從數學原理開始的,也因此很快在大范圍里被企業接受。他們最大的區別在于生產計劃方式,其中需求計劃兩者是一樣的,采用的都是MRP方式,在作業計劃方式上出現分野,一個是拉,一個是推。應該說拉的方式合理(豐田生產方式),而推的方式問題多多。
其實,仔細想想,這兩種編制作業計劃的邏輯本身是對的。可MRP方式計劃為什么跑不起來呢?原因在于最初設計MRP軟件的那位在IBM工作的哈佛博士一廂情愿,或者他的設想并不普遍適用。這個一廂情愿是什么呢?
在做大計劃時(也就是需求計劃)時,就是解決需求數量。所用的BOM理論完美的解決了數量計算,BOM理論是由一位研究矩陣的教授提出來的,而且沒有目的,純數學。值得指出的是,現在的軟件里,仍然還是采用BOM原理,但并不是標準矩陣計算方法。
而作業計劃,可就不是僅僅考慮數量,還必須考慮時間。問題就出在這里。最初將“在規定的時間里能完成規定的任務”作為前提假設。在機械制造一線工作的都知道,這是白日做夢!前面說過,機械制造現場是交叉混流,還要環環相扣。既然用了根本無法實現的前提,那么在執行中計劃時常出現多米諾骨牌倒塌。這樣的情況多來幾次,還有誰會去再和它較勁呢?!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卑鄙無恥的角色---ERP提供商,將此責任推到企業身上,說是企業基礎管理太差。巧的是,全世界的機械制造企業,哪怕再NB的,都會犯小兒科的毛病。沒有一家企業敢拍著胸脯說,我們能一絲不茍的執行了ISO 9000等質量標準。所以,你說我管理差我也就認頭了。其實用了ERP的企業計劃跑不起來責任,至少有一半要由ERP提供者來承擔。

生產計劃是全球公認的難題。迄今在全球范圍里,沒有企業能讓計劃閉環運行,其原因已經清楚了
那么出路在那里。出路首先要轉變思路。徹底放棄“在規定的時間里能完成規定的任務”這種確定性思維,轉而采用不確定思維
具體的:
【1】改變以確定性思維作為指導的計劃編制模型,轉而用不確定性思維作為指導的作業計劃編制方法。事實上,一線生產管理者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想法都向這種思維方式靠的。只是沒有徹底解決罷了
【2】必須恢復在ERP中消失現場調度,現場調度的地位需要尊重
【3】因為采取了不確定思維,就需要引入概率統計的數學方法。算法類似于人工智能算法
等等

為什么計劃很重要
李克強總理前兩年,年年都會提到“大批量定制”。而沒有準確可靠的計劃,大批量定制根本無法實現,有也是假的
這個大批量定制的好處可是大了。
首先,能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在定制生產條件也是如此)。少說也有50%。可能很多人不信。舉個例子,德國機械制造業幾乎被機械工程師尊為標桿,他們有個調查,德國的機械制造企業里,生產周期平均有40%是無效的,被浪費掉了。
其次,把馬云、劉強東一類披著高科技外衣的新二道販子打回原形。直接在企業網站上訂貨,而且還是定制的,價格比批量生產的至少要低20%,交貨時間是準確的,出了質量問題也能找得到誰該為此否則。其實,大幅度降低生產周期,必定與生產過程里大幅度減少各種不該出現的問題同步。這是阿里巴巴、京東根本辦不到的。
這就是為什么要解決計劃和執行問題的原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9 05:50 , Processed in 0.07047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