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0221120 于 2018-1-27 08:13 編輯
原創內容 請勿轉載
以下是一張英文圖紙的技術要求,該圖紙的作者是我非常喜歡也非常佩服的一個外國老頭,做事很細致也很謙遜。我只和他共事了幾個月,因為他后來換了工作,想必現在應該已經退休。今天從一個非常小的角度去理解一下一個外國老工程師的經驗和技巧,以及背后折射出的外企和外國工程師的理念。
這是一張鈑金件圖紙的技術要求,文字不多,但卻很有意思。
NOTES: 1. BAG AND TAG WITH PART NO. AND REVISION. 2. FABRICATION TO BE VENDOR OPTION, DESIGN INTENT MUST REMAIN THE SAME. 3. ALL BENDS TO BE MINIMUM RADII. 4. DEBURR AND BREAK ALL EDGES AND CORNERS .2 - .5.
翻譯如下
技術要求: 1. 本零件需包裝且應貼上帶有料號和版本的標簽。 2. 本零件的制造方法由供應商決定,但零件的設計意圖必須得到保證。 3. 所有折彎圓角應做到最小。 4. 去尖角毛刺,未住倒角圓角尺寸為0.2-0.5mm。
第3和第4條除了要求略顯嚴苛之外,并無特別之處,我們主要來聊一下前兩條:
第1條:本零件需包裝且應貼上帶有料號和版本的標簽。
這里面包含三層信息:一個是零件做出來必須有包裝。 很多外企都會要求零件獨立包裝,尤其是有外觀要求的零件。一般來說,大部分鈑金件都屬于外觀件,因此大部分鈑金件都需要獨立包裝。因為零件在從生產出來到裝配到機器上之前有幾十個環節,即使生產出來是完美的,也不代表這個零件最終就能用到設備上,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一點點失誤都可能損壞外觀。外企對外觀件的檢驗一般來說比較嚴格,如除了檢驗尺寸、功能還要檢驗外觀。外觀檢驗包括鍍層厚度,如果是噴粉的話還要檢驗噴粉的粗糙度,鍍層顏色,硬度,附著力。如果是靜電漆的話還要測量導電性。因此外企一般都比較注重零件的包裝,我見過有些企業甚至有零件的包裝要求,供應商必須嚴格執行。因為一個零件生產出來之后,因為外觀被破壞而被報廢或者返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二是零件上必須要貼上帶有料號和版本的標簽。 這是很多大公司的通用做法,因為大公司動輒有幾萬種物料,你不可能記住所有的零件,因此索性都不記,只用一個根本不需要記住的料號+版本來標記每個零件。我知道有的國企不是這樣做,并且國內的很多公司都不太注重料號管理,沒有統一的料號和版本管理規范。設計的時候工程師很省事,但會遺留下很多后遺癥。外企一般有嚴格的料號規范和版本規范,這個規范能保證料號+版本= 唯一。料號和版本就是一個零件的獨立ID,有了這ID,這個唯一的ID就能避免很多錯誤的發生。關于料號和版本管理的內容實在太多,光是發生在樓主自己身上的故事就夠講半天的,這里不太多提,看客嗎,們各自琢磨吧。 三是這個料號和版本是用標簽貼上去,且是貼在包裝上。 說明這個零件對外觀要求很高,且會影響整個機器的外觀。因為如果不會影響這個機器的外觀,往往可以將版本和料號印在零件上。因為印的成本更低一些。如果是非常重要的零件,還可以采用激光雕刻等方法。
第2條:本零件的制造方法由供應商決定,但零件的設計意圖必須得到保證。
我曾經和這個工程師談論過這個問題,他對我說:設計我是專家,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為什么要這么設計,但供應商是制造的專家,他們比我知道我設計的零件應該怎么制造出來。供應商需要在了解我的設計意圖,也就是了解我想要的什么的情況下,可以自行決定如何把這個零件做出來,哪怕是有些地方不符合圖紙也關系,我可以改圖紙。因為在制造方面,我總是能從供應商那里學到很多知識。 其實,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的設計未必是最完美的,供應商可以提出改進意見,如果既能能保證功能和設計意圖,又能為供應商提供制造便利性,降低制造成本,我可以改圖紙。這些話對我的觸動很大,很多時候我們工程師都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會要求供應商的按圖紙加工,哪怕有時心里清楚自己的設計其實有點挫。一個臨近退休的老工程師尚能把自己的姿態放到這么低,那我們呢?
再次重申 原創內容 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