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職業 ( g/ h- G1 y( N
+ w+ \1 o# U2 V9 E2 t; `& y 職業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500強的CEO當中最多的是銷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現代IT行業也有技術出身成為老板的,但實際上,后來他們還是從事了很多銷售和市場的工作,并且表現出色,公司才獲得了成功,完全靠技術能力成為公司老板的,幾乎沒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銷售就是一門跟人打交道的學問,而管理其實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學問,這兩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讓別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財務則是從數字的層面了解生意的本質,從宏觀上看待生意的本質,對于一個生意是否掙錢,是否可以正常運作有著最深刻的認識。 4 k/ B$ [$ H* Y1 x8 {: c2 f
! S5 n# |! L q, O1 H8 o$ U6 C- {
公司小的時候是銷售主導公司,而公司大的時候是財務主導公司,銷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數字,財務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數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運營成本低,有訂單就活得下去,跟客戶也沒有什么談判的條件,別人肯給生意做已經謝天謝地了,這個時候訂單壓倒一切,客戶的要求壓倒一切,所以當然要顧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規范化,免得因為不規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同時運營成本也變高,必須提高利潤率,把有限的資金放到最有產出的地方。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股東才不管你客戶是不是最近出國,最近是不是那個省又在搞嚴打,到了時候就要把業績拿出來,拿不出來就拋股票,這個時候就是數字壓倒一切。
% W+ L8 d* _: S8 m$ d6 c- R0 D" I. N( c / v. T9 v h4 [. g) f
前兩天聽到有人說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規模了,我們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覺得為什么領導這么保守,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錯過很多機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你還年輕,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為公司領導要考慮的方面很多,他比較關心“不能做什么”。
9 Z# G2 {$ @+ ]* Y8 B. a
/ y5 I( X4 W c# l8 g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銷售或者財務,究竟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和你究竟要選擇什么樣的人生有關系,有些人就喜歡下班按時回家,看看書聽聽音樂,那也挺好,但就不適合找個銷售的工作了,否則會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歡出風頭,喜歡成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選擇做財務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為一般老板不喜歡財務太積極,也不喜歡財務話太多。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再決定要找什么樣的職業。有很多的不快樂,其實是源自不滿足,而不滿足,很多時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則是因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結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結果什么都沒得到。 , ?5 |' T J, `5 o, o" q0 R# `
. O( a2 k, s- C3 z* L 我想,我們還是因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緊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總是覺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團亂麻,工作也不會順利。所以要有娛樂、要有社交、要鍛煉身體,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緊的,要開心,我的兩個銷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問他們,2年以前,你什么都沒有,工資不高,沒有客戶關系,沒有業績,處于被開的邊緣,現在的你比那時條件好了很多,為什么現在卻更加不開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開心,那你為什么還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還是要讓自己高興起來,讓自己心態好起來,這種發自內心的改變會讓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氣質,更能包容……否則,看看鏡子里的你,你滿意么? , }, p" q# _4 f |' c
% b0 I7 g3 w( V, [& s4 Y9 G
有人會說,你說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會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時間娛樂、社交、鍛煉?那是人們把目標設定太高的緣故,如果你還在動不動就會被老板炒掉的邊緣,那么你當然不能設立太高的目標,難道你還想每天去打高爾夫?你沒時間去健身房鍛煉身體,但是上下班的時候多走幾步可以吧,有樓梯的時候走走樓梯不走電梯可以吧?辦公的間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臥撐可以吧?誰規定鍛煉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個小時去健身房?你沒時間社交,每月參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參加個什么音樂班,繪畫班之類的可以吧,去嘗試認識一些同行,和他們找機會交流交流可以吧?開始的時候總是有些難的,但邁出這一步就會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悶,剩下的時間用來咀嚼苦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讓生活更加糟糕。 $ i- L1 B2 d) O) f
7 b' q/ q0 S; _: C1 L; h0 ^, h
溝通 / _- D4 n0 C! N& C% `- S. j( o
/ ~- p# |$ ?$ S# T 根據哈佛的研究資料,有70%的人工作中的不順利是因為不善于溝通,不會和老板溝通就得不到支持,不會和客戶溝通就得不到訂單,不會和下屬溝通就沒人幫你做事,不會和平級同事溝通就會常常被其他部門打小報告。我們面臨的絕大多數的矛盾誤會其實是可以通過更有效地溝通解決的,有人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次過錯,開發部門的經理把責任推給了測試部門,于是測試部門覺得被排斥了,覺得只能辭職了。先假設事情真的如他所說,問題其實也沒有那么難以解決,測試部門的人可以私下找到開發部門的經理談談,請問他,如果測試部門的人都走了,你猜接下來公司里誰的日子最難過?你覺得多久老板能找齊新人?多久新人能真正上手?在此之前老板會自己多干些活還是讓其他人來加班分擔掉這些工作?有多大概率新人會不再和開發部發生矛盾?如果開發部門的經理是聰明人,他會知道怎么辦好的。開發部和測試部是公司里一根繩上的兩只螞蚱,誰也跑不了,跟自己的平級同事把共同利益溝通清楚,很多矛盾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爆發出來。 : p, z. O) s. ]% U
) k9 b O v; z1 ? 很多人覺得溝通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說話,聽別人說話,寫email,打電話,寫帖子回帖子,不都是在和人溝通?是的,但說話是一回事,別人聽懂是另一回事,別人聽懂而且樂意照辦就又是一回事。實際上溝通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腦子里想的事情如果是100,往往嘴巴里講出來的是80,別人聽到60,理解40。一件事情從一個人的腦子到另一個人的腦子,往往只剩下40%的內容和意思。見面的溝通和不見面的溝通又不一樣,聽得見聲音的溝通和聽不見聲音的溝通又不一樣。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口氣說出來又不一樣。關系好不好溝通的效果又不一樣,往往你說的是A對方聽的是B。 + ?$ ?; N: Y8 }/ m5 G% |9 E$ D) s
3 g" S5 i6 @3 s& m6 ]& h
溝通的內容,不是這里能說清楚的,但是溝通的方法,卻是可以討論的。你可以在公司做這樣一個試驗,先畫一張簡單的圖,比如一個方塊加一個圓圈加一個三角,請一位你覺得最有溝通能力,口才最好的人,看著這張圖然后背對大家描述他所看到的圖形,請大家按照他描述的畫出來,并且不允許提問。然后你可以讓這個人轉過身來面對大家,再描述一次,再讓大家畫一次。最后這個人接受所有人的提問,再讓大家畫一次。你會發現,第一次幾乎沒有人能畫對,不是尺寸不對就是位置不對,就是形狀不對,第二次還是很少有人能畫對,但是比第一接近很多。第三次就幾乎所有人都能畫對了。 2 y+ g: W! C) E! ~% _. b+ ]; l N
' F1 x9 z+ }; {3 T5 M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溝通是要有來有往的,不是單方面就可以完成溝通的,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跟別人說得很清楚了,怎么別人還是做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單方面溝通的關系。公司里面一封email來就想讓別人能夠按照辦理,這就像試驗中的第一次,根本沒有人能夠做到。 * T5 v5 [ Z0 @4 D# ~
( }. g6 N, b6 n- E* g6 M5 e
溝通的時候,盡量把別人當成傻子,用最基本的詞語來解釋你的話,少說專業術語,有很多人說的話自己聽得懂,別人聽不懂,就因為說得不夠簡單。我要求我的銷售找個不相關的人,比如他女朋友,跟他女朋友介紹產品,如果她聽懂了,那么客戶也能聽懂,如果她聽不懂,就要改進到她能聽懂為止。如果找三個這種不想干的人都能說明白,那么介紹產品這一段算是過關了。
1 \7 w" D) B+ g( @
2 s4 E1 o' ~; g, }, m0 z 溝通要開放,不要預設立場,有些時候我們會事先覺得對方不會同意,或者覺得跟他說不通,我們溝通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因為一旦預設立場,別人可能只是問一句,在我們聽起來都象刁難。一旦預設立場,我們滿腦子都是防衛的念頭,拼命找對方話里的問題,最后變成是面子之爭,而非就事論事。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我們預設的立場是錯誤的。 & ]5 C3 z4 r& ^$ W3 ? Q2 D0 v9 V
& f6 J( n# \* d* ?$ H
溝通要形象生動,為什么我們要多媒體,為什么我們要看電影電視,為什么我們不喜歡看枯燥無味的理論書?只因為“形象生動”這四個字,我們必須把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形象生動地表述給對方,而不是講抽象的概念。什么是形象生動?就是你說完了,在對方的腦子里直觀地出現了具體的形象,而不是仍舊空空如也。這是個必須持續練習的本事,有這種本事的人,不怕在社會上沒飯吃。 " K6 _6 t- t8 l( I* l+ a
2 c& b( {4 ~- Q% ^& T5 Y& z 溝通能力強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比較容易辦成事情,比較容易不會引起誤會,辦事效率比較高。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你為什么還沒有好工作?因為你還不會很好地溝通。溝通,不僅僅要考慮自己腦袋里想的東西,還要考慮別人腦袋里想的東西。如果你很了解別人腦袋里想的東西,你離成功還會遠么?
* }# M, |" C7 L+ q
4 m. J( G" E# x$ x; a心魔
) J3 a! N9 @; Y4 X& k1 V % ^6 @& @1 A# Z W7 m7 t$ i$ P
大多數情況下,困難并不是來自困難本身,而是來自不明白自己的心。生活當中的事情往往糾纏在一起像一團亂麻,讓人很難理清楚頭緒,更難明白自己的心緒。 7 j7 b9 |* w; l5 J7 |6 w& s
$ r& W: i1 y0 {4 B9 Y 我一直都很反感麥當勞等單位搞一些慈善活動,他們要求你捐款給什么機構,但錢是給他們的,最后也是以他們的名義捐給慈善機構。反感的原因是,且不說錢到底去了哪里,我的錢為什么要以麥當勞的名義來捐?麥當勞又憑什么拿別人的錢去做好人。突然有一天反省自己,如果我那么在意究竟是誰的名字捐的款,那么我究竟在意的是捐款助人本身,還是在意的是樂善好施的名聲。如果捐款是為了其他目的,那似乎也就失去了慈善的本意了,只要錢能夠真正起到作用,至于什么途徑就不那么重要了。每一次弄明白自己的心,我都會變得快樂很多。
; w" J% `3 N, P
) l4 Y+ J$ X# w0 \+ ` 有個故事叫做“二桃殺三士”,齊王說,把桃子賜給齊國最勇敢的武士,就引得三位武士自相殘殺。這種故事在現實中多得很,今天公司老板拿個主任的職務就能讓兄弟反目姐妹翻臉,明天為了個經理的職務就能讓員工自相猜忌勾心斗角,后天評個優秀員工又讓人大喜大悲又哭又鬧。不大的輸贏,卻讓參與的人付出巨大的代價,最后無論誰贏得桃子,大家都是輸家,包括喜歡玩弄權術的老板。雖然看起來始作俑者并非參與者本人,但在這個游戲中,每個人都在向悲劇的結果努力,參與角逐的,沒有人是無辜的。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燃燒著欲望的火焰,而又缺乏同等旺盛的智慧。常常我們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知道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 L5 E7 N3 @# X: m! w+ [7 |0 o0 h8 `, [
2 k8 k1 ?" _/ m7 N( s
每個人都知道股市已經泡沫,但看著周圍的人大把撈錢,總還是忍不住誘惑,自己告訴自己,沒事的,不會那么巧正好輪到我。而一旦進去,就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態,漲了想要更多,跌了還想翻本。泡沫總是會要破滅的,只是不知道誰趕上末班車,趕上的人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太貪婪么?不會,還是會覺得世道不好。在股市中的人,沒有一個是無辜的。 6 u. `) k6 c8 l( G" |
/ p* ? r% w: x% Y1 m# Z6 j
我們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想,等我做了經理就好了,沒想到做了經理卻更不快樂,我們想等我們做了副總就好了,做了副總加倍不快樂,我們想做了老板就好了,結果發現,還是不快樂。一個月掙3000塊的時候想一個月掙6000那多爽啊,掙了6000發現沒啥感覺,掙12000大概會好些,掙12000的時候好像也沒比掙3000的時候更開心,我們越來越不開朗,情緒越來越暴躁。似乎只有越來越強烈的物質刺激,才能暫時撫平我們的饑渴。 ! z O1 p* N; H+ ^. b
- \* G$ F- l, R
我們,究竟是怎么了?為什么追求了半天的東西,卻讓我們越來越不快樂?
! o1 M3 y: K. C4 T% ? 4 ^2 {' p2 b! b, v
我想,大約是因為我們看不清楚,浮躁而充滿誘惑的環境點燃了我們的貪婪,虛榮和傲慢,我們卻要在這種狀態下作判斷和決定,就像坐一個不認識路的司機開的車,越走越遠,越走越煩躁。我們的許多不快樂,都是來自自己的心魔。 : V& _2 l" D T e' v- G2 x
6 u `* O/ J) F2 d# m; @( j; I 如果,每天你都很煩躁,很憤怒,很苦惱,很疲憊,你覺得你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么?你知道你應該學習,你嘴巴里也說你想學習,可你心里卻學不進去,你批評這個,批評那個,不同的意見你都急于反駁,看不慣的事情急于諷刺謾罵。你知道你應該正面積極,你嘴巴里也這么說,可是明天你就忍不住打擊自己打擊別人。自己買了馬六覺得不錯,忍不住有的時候還會跟親戚朋友炫耀,但看到別人買悍馬卻惱火起來。或許,是心態已經扭曲了,不解掉心魔,什么都不能使你快樂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