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民日報9月7日發表評論文章分析大學生為何屢屢墮入傳銷深淵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些道理都是社會分配的基本原則和基礎常識。常識一旦被忽略,就會滋生問題。現在,許多大學生缺少常識、急功近利,喪失了辨別是非曲直的意識和能力,最終可悲地走上了別人設下的圈套。
. }7 r% [! G* ]
文章認為,對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講,少一些在虛擬世界的沉迷和輕信,多一些走入火熱現實生活的體驗和實踐,拉近自身與真實社會的距離,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這不僅是為畢業做準備,更是為人生打基礎。 ; |- m8 m1 X; {, e4 r# @7 Y7 N
150474390286893100_a580x330.jpg (50.57 KB, 下載次數: 5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9-7 14:31 上傳
4 t/ Q5 |, q7 R( }0 U% Z- Y d7 i
以下為文章全文: 近期,大學生求職誤入傳銷的新聞,牽動著世人的神經。當地政府部門表示決戰非法傳銷團伙,“打不凈,不罷手、不收兵”。然而,嚴厲打擊傳銷的同時,另一個問題也不應被忽視,那就是大學生為何屢屢墮入傳銷深淵。據報道,有的傳銷組織已經將主要目標放在了大學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騙者中,大學生竟然占了相當的比重。
, x' e; z3 y* T9 |& O% }5 t% ~
大學生為什么會成了“弱勢群體”?想必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樣,現在不少學生知識知道不少,常識卻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進社會,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無常”。 + N* I3 O* x! D# T! Y a+ B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些道理都是社會分配的基本原則和基礎常識。常識一旦被忽略,就會滋生問題。“錢多、活少、離家近”——現在不少畢業生如此刻畫內心最渴望的工作狀態,拋去玩笑成分,應該說,這樣的訴求背離了社會分配原則,凸顯了大學生求職心態的畸形。 7 y( K; x8 Q# u, e: p
在正常社會秩序下,如果大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初,便希望尋找捷徑“躺著把錢掙了”,只能是癡人說夢。常識告訴我們,如果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沒經過多少正規考察程序,很容易讓人入職,而且附加各種誘人的收入承諾和發展機會,那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證——為什么天上會掉餡餅?這個公司是否正規、招聘人員是否靠譜……但現在,許多大學生缺少常識、急功近利,喪失了辨別是非曲直的意識和能力,最終可悲地走上了別人設下的圈套。 / a. s7 Y7 ?3 m: N
如果要給如今大學生的“常識缺乏癥”找原因,互聯網的影響是怎么也繞不開的。
B9 \1 E$ g# P X
當前的大學生多數都是90后,他們幾乎從小開始接觸互聯網——學習、娛樂、溝通、搜索、求助等等,幾乎都在虛擬的網上解決,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慣性,自然就和互聯網綁在了一起。 5 S* A: }* T: `
網絡上,人們能更加便捷地獲取知識、傳遞信息、實現交流,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邊界。但不可否認,網上知識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難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且長期接觸容易滋生思考惰性,陷于膚淺、習慣輕信;網絡交流也多是淺層次、與現實脫節的,缺少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相處等帶來的情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此外,網上各種一夜暴富、聳人聽聞的事件和觀點,也容易對那些急于改變自身命運的大學生形成誤導,助長浮躁風氣。
! ^& C$ T' M' L; T$ h ]( Z
所以,對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講,少一些在虛擬世界的沉迷和輕信,多一些走入火熱現實生活的體驗和實踐,拉近自身與真實社會的距離,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這不僅是為畢業做準備,更是為人生打基礎。 9 s! Z6 B1 Z: v# X D* {
筆者上大學之初,就有老師告誡我們,在大學里,課堂、自學和社會實踐三者同等重要、互為補充。課堂學習為知識和思考打下堅實基礎,看書自學和網絡學習開闊眼界,社會實踐則是“用自己耳朵聽、用自己頭腦思考、用自己雙手創造”,后者對于成長成才來講尤為重要。
+ H" _4 z" p$ E; z- x! d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中,可以試一試把學到的知識和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與各類人群交流、碰撞,能夠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中親身體驗、歷練,能夠更多地培養愛、善良、懷疑態度和獨立思考能力。有了這些經歷和品質,何愁無處安放豐盈人生? 來源:人民日報 4 J5 i7 R; F4 L5 a: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