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3229|回復: 5

馬化騰:我的創業史,以及給創業者一點建議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7-3-2 10:59:08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要:創業第一步是要生存,初期一定要集中資源解決一個用戶痛點。我幾乎每周都會收到郵件,“馬總,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幫你創造100億的利潤,但我要面談。”這些人想法太大,創業者最好將想法聚焦一些。                    8 }3 a: z- u, p( B( h  o. S
       投資人說  馬化騰
     
0 ?9 `( R  @2 v2 X  m- H9 v

7 K! O6 @. t7 o% _7 D  創業維艱9 _( |+ ~$ t9 u' U0 O. R
/ c! J) J2 n" B5 |, \' ?) [- l
  我在1998年注冊了騰訊公司,當時父母都沒有想到,他們說:“你這個書呆子還可以去開公司啊。”所以他們建議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5 w, y2 W$ ?* T7 I

; h7 q1 J- Z1 h0 [" Q5 }# n  我對產品比較在行,當時懂計算機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計算機,我剛好在這個跨界中間。張志東絕對是學霸,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很強。陳一丹是政府部門出來的,對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長得就像老板,出去別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寫工程師,不敢寫總經理,怕人家覺得你們這公司玄乎了。2 g# w( b/ }; \9 @- i; L

$ U. p9 j9 O2 n# F( H  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我們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項目,副產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網絡尋呼機」,最早的圖標就是一個「BP機」。我們開發出來這個產品是想賣給別的運營商,可是價格一直談不攏。
+ b0 E  e# v1 u6 u) f, n. E
/ a2 d' O+ _& _- D  產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戶又瘋漲,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沒錢買服務器,這逼得我們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們夜以繼日地接一些瑣碎活兒,為的是能夠賺到一點點錢,用來養活QQ,比如我們要向通訊局交服務器托管費等。9 S# f' p+ ]" P( r- W% K

3 P0 Z4 t! g4 I; Q  此外,我當時也四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臺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1999年下半年,我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他們給了我們400萬美元。有了這筆資金,公司就買了20萬兆的IBM服務器,那時放在桌上,心里別提有多美了。8 p! G! p$ \+ y  s* B* d

+ x8 a' v6 z. C  ^& S1 j: a  T3 n  2001年的時候,前幾名的互聯網公司都上市賺錢了,QQ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億,但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我們心里也很著急。這時候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我想到通過與運營商走二八分賬的協議實現業務增長(運營商20%,騰訊80%),2002年,移動QQ占到騰訊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6 D$ {1 l. Q: N, q$ J. h! I* ~

/ U" A* C: O- R5 Q3 L% H& W2 y7 s  之后我們繼續以較低的成本開展新業務,并且在新業務和功能方面,通過即時通訊增加客戶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為這是我們和其他國外工具競爭的籌碼。( W/ O9 d6 g2 Z# u7 Z) z
( V' g% u- Z8 P( b8 }, N
  那時候MSN很強勢,基本上大家認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時候死而已。但我們針對國內網絡結構做了大量的優化。我們傳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們的頭像是個性化的,口碑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3 h' T- Q! T$ G) h. n# r; ]7 V. c9 p* q( D2 x! k* K
  講這段歷史,其實是為了說創業最開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來,但這也是最難的。你要創業的話,第一個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資怎么辦,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著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電你能不能掙回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東西,所以當時沒有想那么多什么領導力的,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難說,小企業的成功概率算下來是很低的。現在創業的這個條件比當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為門檻低了,競爭也更加激烈。
) c% a1 R1 ^9 i) @* K4 {! s$ C$ [
6 b- p4 \) r6 O& G( e2 d; E2 p6 H; b0 B
  這里我也有兩點建議供你參考:6 Z: P2 \1 E0 A0 y0 E4 c. l

2 z; w3 o  f# Y( T  1)創業初期一定要集中資源解決一個用戶痛點。
. t  K4 g) {9 J4 R' p8 d' [; P; W: n2 ~; j
  我幾乎每周都會收到一些郵件,“馬總,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幫你創造100億的利潤,但我要面談。”一般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實創業者就要將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9 Z  D+ n/ E; c* p/ U! @9 U
. Z- \/ F/ w8 n; E8 ~/ p6 q/ M5 o
  2)留意跨界所產生的機會。
& Q1 f5 O2 P. ]/ H2 G& }& S  c( X! Y# k. ]+ m
  現在我們提互聯網+,談論更多的是兩個領域之間是否存在機會,那是藍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兩邊都懂,就有很大機會。
' a" R( r& a5 ]; K) \# f+ k
4 K( U0 L) e3 W! I0 m
  自我顛覆3 a# B9 e* _% L6 c* d. g, v( _9 J
4 J7 P8 r) L; T' j
  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機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 ]$ `' R6 z# n7 \+ {% u

2 L. Q& S2 K" d4 O  以前都是在傳統互聯網上做好,換掉屏幕,轉到手機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為什么反而特別有魅力呢?因為這個產品讓我們看到很多獨特的體驗。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把移動端變成人隨身的一個器官。' O( M! ^6 `4 R: a/ M( l8 y$ I

* a, l+ l# T2 \  微信的誕生源自于騰訊的危機感,因為微博的出現,還是從社交切入,對于騰訊來說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當時騰訊內部有3個團隊報名做一款能夠對抗微博、能夠解決PC到移動端的產品,最后一個團隊做出來了微信。
+ ^; U& ^9 ]1 }0 P& T
& ^: z1 z* _2 D: K7 a  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說不在騰訊,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那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回過頭來看,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產品。$ i1 E: h2 G9 A( m$ ^  q# R
  \. S" }% c0 n" X
  微信的第一個版本沒有做通信錄匹配,當時中國聯通說你做了,就觸紅線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來的東西就好像一個閹割版的QQ,沒有意思。即便這樣,正在廣西、云南開會的中國移動知道了也立刻打電話給QQ無線說,這個東西誰做都可以,騰訊做就不行,我們在別的地方要懲罰你。/ Q8 p- B1 C: y. `# X5 Y8 s" ]
& `) E4 T! F5 }6 L! [/ I( X" w
  后來市場競爭起來了,國內出現了好幾家同類產品,我說不行了,不管了懲罰也要做,于是通信錄便加進來了。這樣用戶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來,互動就高了。
2 A( M: R; Z& ^. S3 _, _0 o6 U
5 a0 t1 M8 M5 M2 K9 o, F8 @0 F' n  因為這些緣故工信部壓力很大。我就問工信部,我說如果你能出一個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還有手機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國外的那些軟件就進來做了。
0 e; C% U' s; {1 P) c9 M
; l, H, q9 ]' y% X; |, M( I  微信做起來后,有件事情讓我感觸很大,原來我們有一款老游戲,是單獨的一款手機游戲,叫節奏大師,是音樂類的,已經上線一年多了,日活躍70萬,一放到微信上立刻變成1700萬,這就是社交的力量。
  i# h3 D7 k% l. y3 S  S! d
$ R5 n/ }& m, |' g* p/ @+ {3 V' c! X  `  經歷了這些危機和轉型之后,我有一個比較大的感悟,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這個社會的趨勢,就非常危險,之前積累的東西就很可能灰飛煙滅了。
) k/ a; S; h3 ]3 m! C4 [) w- Q8 J& g$ F7 W) r5 _
  很多人問我潮流來了怎么辦?大家都知道要改變,但是好像做不到,因為有時候會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說基因DNA不適應。我的做法就是給自己多一個準備,例如開一個另外的部門、另外一個分支,調一些團隊,做一些可能跟現在已經擁有的業務其實是有矛盾的,不妨嘗試,因為你主動放棄不做,市場上的對手就一定會做,這還不如自己先試一下。

. }. S# a3 o7 M) \0 ]. j
# t8 _9 l0 n- V* v  產品思維- g$ H+ S( c! {8 M

# `( |- l0 q, \* q: Z3 R7 f  其實抓住機遇只是一個開始,對于互聯網企業產品才是王道。但這是一條孤獨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戶那樣思考,并每天高頻使用產品,不斷發現不足,一天發現一個解決一個,就會引發口碑效應。6 x9 R$ A* S# k. L( L& f
5 H$ E8 M0 g2 C! ^
  另外,創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戶那里「潛水」,聽取不同的聲音和反饋。我每天都會體驗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也愛給產品部門挑錯,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寫代碼的人有沒有偷懶。) u" x% N9 S- c! `+ L7 Y- e8 w

( M/ G, ~3 w2 F0 b- h# |, S' b  在騰訊,有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他們必須每天都到各個產品論壇去「潛水」,不僅如此還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訂閱,因為高端用戶不屑于去論壇提出問題,做產品的人就要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然后主動和用戶接觸、解決。這樣,三個月后,產品就會慢慢逼近那個很有口碑的點。
1 p! z" _: ]2 i. ^1 h/ R
+ i# X; c& V- ~) z5 ~2 U  有了這些基礎后,該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進來,一同打磨產品。在產品中,有很多東西看著很好,但是并不是應該做的。比如,微信選擇不做「在線」、「離線」的概念。第一,因為手機移動端一定是「在線」的,做一個「離線」畫蛇添足。
0 E1 r" P& _0 q- h5 o$ H4 a
8 c- l( R; ~  k0 l/ A( Z( q- _$ J7 ~0 g  但為什么也沒有顯示「在線」呢?這里面又考慮了很多細微的區別,消息送達后,你收到了還是閱讀了,這個功能我們可以做出來,但我們希望人們在便捷的時候,又保持一份隱私。7 k, O) m7 @; W

$ |, @9 }7 {# t( u  后來我們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議做一個「已讀」,但這樣發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這里面其實是很復雜的,不單單是一項技術或者是一個軟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對人性的把握。
7 g" v9 }7 `8 A; Q
" C# z9 v- F% B7 l1 O* L8 l* p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語音搜索,我們沒有作為重點去做,這個功能看起來方便,其實未必,比如一個人對著手機說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這么說,而且也不私密,寧可多按幾下。
5 j8 a  F  l1 b; @( H* U
+ a( A5 K% w. z2 n2 P) J; ?$ ^  當然,我們也走過很多的彎路,后來我們發現復制別人的路徑,最后往往是失敗的。我們的團隊曾經照著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們也做什么,沒有想到別的路徑,所以并沒做起來。但搜狗就很聰明,他說我拼搜索拼不過你,我就拼瀏覽器,瀏覽器靠什么帶?輸入法。輸入法帶瀏覽器,瀏覽器帶搜索,開辟了另外一條路,就比我們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錢是我們的三分之一。! x- s- \8 B+ x1 {2 o' Z$ q

9 I" W* s- x3 @+ B. y  像我們電子商務原來團隊是照淘寶做,產品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最后越做越沒希望。包括我們的微博,雖然說活躍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終沒辦法突破,最麻煩的是新浪微博也沒突破,跟著別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 J0 `$ E. ]3 A) G: T& ?0 ^. o& L6 ~# I

! X2 F  ^% h( S! y  我最大的擔憂
9 R& _8 K, ?0 C. r+ h# ?' r/ m. _1 G, d) p) P" n$ Q
  每一個身處互聯網行業的人都會有一種巨大的危機感——這里產品和用戶需求變化之快,對研發技術能力的依賴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這里沒有僥幸,沒有永遠的第一,甚至也都沒有對錯,只要用戶沒興趣了,你就會被淘汰掉,這是互聯網行業的殘酷。* w( |9 H2 w4 x0 N: `; E. |, V5 }

  u4 R' Z# t1 ^' b1 s  有時候,各個行業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會冒出來。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這是自己最大的擔憂。雖然我們干這行,卻不理解以后互聯網主流用戶的使用習慣是什么。- [1 C  L2 j" M: I# ?. E

. E1 A7 \- R# e# |' c. }* G) M  而且用戶的需求和喜好瞬息萬變,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們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不斷更新,可能你什么錯都沒有,最后就是錯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樣順應潮流?是不是沒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 W& ?$ V$ v4 g6 F  R$ s
. S" H! i/ v% f) u  我的看法有兩點:1 x$ c/ @1 V( L' R/ t# A! ^

0 `+ z6 Q8 b8 c, G5 \  1)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應該找能理解這些的人讓他到前面去闖,讓他們多和年輕用戶接觸,了解需求。我現在有時候就去問小孩,測試一下,這個產品你會喜歡嗎?再問他的小伙伴喜歡嗎?他們有時候比我們還看得準。
* B/ N+ A4 r4 X" @7 X; j9 X  m* M( t& c' B0 X& M. H& _
  2)通過投資一些這樣的企業和產品。在這些投資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經歷最令我深思。我記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時候,自己通過私人銀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還往下掉,都快跌破當時拿的那個價錢了,后來終于上來一點之后,熬不住了,25塊就出手賣掉了。
  a, T: H6 g5 g6 l6 V. p1 h4 Q+ k* h
  當時我都覺得Facebook很難商業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廣告、社交廣告的水平還是全球一流的,當然這也得益于各種各樣APP需要大量廣告。所以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這個行業內的,都會看走眼。/ \5 {6 @; H! l/ ~
9 F9 j6 r! P2 C- M& u
  還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點股票,現在說起來很后悔,當時這家公司的股票還不到1美金的時候沒投。當時他們只有幾個人,我們副總裁說,這個公司不太靠譜吧,在靠近海邊的一個玻璃房子辦公,外面都看得見,扔個磚頭就可以把電腦全拿走了。但后來它的數據增長不錯,我們是在它8億美金估值的時候進入。
; Q% R( r& U( C/ W$ P+ h
7 F% J5 V5 b$ ^6 ~1 l- i+ E0 ~  我試著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發現12歲到18歲的女性用戶很喜歡這款產品,它的服務類似微信,但是不發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著才能看,你一截圖,對方就會知道你在截圖,這個軟件打感知截圖的賣點。后來投資調查指出,用戶覺得這個應用沒有壓力,就是消費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 u% m$ ]7 H

0 \5 a" @+ q" L& s3 v& P  相信很多創業者會問,我什么不談談錢的問題,因為傳統行業會有資金密集型扭轉的機會,但移動互聯網基本不太可能。這個市場不是拼錢、拼流量,更多是拼團隊、拼使命感和拼危機感。一切取決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 X  r6 ]% o" k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17-3-2 11:10:20 | 只看該作者
互聯網做大是一下指的事情,但機械做大真的慢慢積累。沒有那家在幾年內翻幾翻吧。機械的研發成本與周期太長太長了。
3#
發表于 2017-3-2 11:22:08 | 只看該作者
機械行業有哪些痛點?大家說說。
4#
發表于 2017-3-2 12:31:43 | 只看該作者
身邊有見過做機械的同事跳到IT行業,但沒有見過IT跳到機械行業的。

點評

呵呵,確實真沒見過!  發表于 2017-3-2 12:56
5#
發表于 2017-3-2 13:01:22 | 只看該作者
最后一句就是真理:一切取決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19 10:47 , Processed in 0.06698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