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魍者歸來 于 2017-3-1 14:33 編輯
7 P: N2 }8 R7 R! K1 T* Y! Y. e" ~$ r3 d: F
中國智造,一個出自智庫、經由政府公文和新聞媒體呈現在大眾眼前的“再造”詞匯,大體上說的是Made in China的產品和上下游產業鏈,核心大體是圍繞著“創新、網絡、人機、服務”等等詞匯構建的一個工業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國提出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即“工業4.0”。知乎上有人對國內的現狀給出了這樣一個評價“補2.0的課,普及3.0,發展4.0”,我沒有查到這句話最早的出處,但這簡單的一行字顯然道出了目前國內工業的現狀。網絡上對中國智造的爭論已經足夠用來科普了,這里不再贅述。我只想和大俠們聊聊職業教育的事情。中國和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呢?大概18年!為什么不是10年,不是20年?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 w/ g) p; q5 M Z9 G1 k9 y$ h 工業的執行者是人,服務的對象也是人,所以,工業進步的根源轉了一圈,最后還是落在工業人的頭上。這不是“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義理論,而是在國內的工業環境下摸爬滾打一圈之后的感觸。18年,讓一個人完成從呱呱墜地到走向社會的華麗轉變,而這18年的時間,足夠外來信息把一個人武裝成一名合格的“工業人”。家庭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部分。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養成起決定性的作用,對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有極大的影響。一些心理學專家認為,成年人的任何一次的非正常行為,都能在他的家庭中找到對應的事件。 我有幸去德國、荷蘭等地參觀國外的工程,也參加過國際友人組織的家庭式酒會,歐美國家對技術人員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虛偽的假面。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幫助父親(有些家庭可能是母親)修屋頂、建車庫,年紀大些就會自己開著皮卡向代理商推銷自家農場的土豆,更是在中學時代就開始自己動手改裝摩托車、維修電腦……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大都會不遺余力地親手教授他們生活技能,這里沒有我們中國式的夸獎(不知道國內所說的歐美對孩子的“夸獎教育”是不是誤傳),相反,在父母乃至整個歐美社會眼中,小孩子學習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手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沒什么大驚小怪的。一旦孩子大一些(我借住的這家是在孩子12歲的時候),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鼓搗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會在之前講解必要的安全知識,孩子動手的時候,父母就會去做自己的事情了,除非孩子主動要求而且通過簡單的解釋無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的時候,父母才會加以援手。社會的大環境,父母的以身作則,孩子的親身體驗,給了孩子最完美的現代工業基礎教育。說實話當我看到小伙子和我炫耀他12歲那年改裝沙灘摩托時手繪圖紙的時候,我整個人都不好了,盡管字跡有些稚嫩,可圖紙的詳盡和精準程度即使是今天的我也不敢說能繪制的更好了。0 U; l/ I( O6 J
此外,學校教育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在國內尤為重要。國外的課內手工、課外活動都是老生常談了,感興趣的大俠可以自行百度,一搜就是幾十萬的網頁快照。單說說教育分流,德國在中學時代就給學生提供了分流機制,而且相當的人性化。成績優異,又有做理論研究打算的孩子,可以讀高等中學然后讀大學;學習有困難,有做工人(廣義的,包括各個行業)打算的,可以讀普通中學然后讀職業類學校。大俠可能會說了,這不和國內一樣了么?其實還是不一樣的!高等中學有專門的班級是給讀大學有困難,但能力又優于普通中學的學生準備的,他們的未來除了可以做一般的工人之外,還因為具備相當程度的理論知識和其他才能,而會成為企業的“儲備管理者”;同樣的道理,普通中學也會有一部分學生有進入大學讀書的機會。而學校也會根據每個孩子的天性和能力,為其提供相當權威的職業規劃。而作為孩子的父母也會尊重學校的意見和孩子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盡管成績是分流的一個重要參考數據,但卻并不是唯一數據,孩子的性格、天賦、學習能力、身體素質等等都是作為分流參考的數據(而且也沒有什么暗箱操作的因素在內)。- Z& Y6 `" E& f3 }/ P
在職業學校的教育上,國內外的差距相當大,直線距離簡直可以用光年去計算。房東兒子曾就讀的一所職業學校采用如下的學習方式:基本在第二個學年,每周有2天左右的理論學習時間,其余的時間都是在工廠里從事實際工作,按照實心工人的標準管理和統計薪酬,而他們中會有相當數量的人,會在畢業后留在這家工廠。與國內不同的是,工廠主不擔心這些“菜鳥”會給工廠添亂,事實上,這些剛剛在職業學習讀2年級的“菜鳥”大概相當于國內職業中專畢業并工作半年后的水平,想想都覺得可怕——或許這也是德國這樣的戰敗國能在二戰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這樣的人才儲備,才真正對得起“藏富于民”這樣的贊詞。
( V9 V1 \+ l* ?: {" Z 當一個德國18歲的普通技工相當于國內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時候,當前者擁有更優秀的工業素質和嚴謹的工匠精神的時候,這其中的差距又被拉大了。更短的人才培養周期配合原本就站在世界第一梯隊的現代工業水平,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咫尺天涯啊!“師夷長技以制夷”雖說有些理想主義,但研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成因,從全社會層面模仿、追趕才有可能在某個時刻超越他們!
6 L ~/ h. K. l0 @/ D
1 ?* \2 T* X( J) L: u
) B4 D& N: @4 ?3 S——————————————————————————
/ M; F2 B, Z* g0 q& m* q) N! p& g4 P后記:原本計劃是洋洋灑灑寫下幾萬言,可直到動筆之時才發覺沒有詳細的數據和圖表支撐,很多東西都變成了空談。我不是教育專家,也不是工業教授,一個小小打工者的人生高度決定了我只有一片勉強高出海平面的視野,就是在論壇里吐個槽、逗個樂的角色,忽然間玩起憂國憂民,難免要貽笑大方了……
5 a' ?% M. \$ G* I$ x; W) v+ l/ NPS:幾本關于技術和教育的書,口碑都還不錯,自己看過也覺得有些思想的,推薦給大家了: y0 B: I7 |; u) n5 ?
《品質德國》——財新傳媒
8 x7 X ?7 L8 w) S6 U2 k( E' d; M《教育七律》——【美】約翰·彌爾頓·格里高利
# a6 |4 \8 U& s: ~: b《死于技術 索尼衰亡啟示》——【日】立石泰則1 _2 h; }" c+ e& E! u' ~$ p# v6 x
《吾國教育病理》——鄭也夫* m9 ?' h5 q2 F' |
《失控》——【美】凱文·凱利% K i9 X0 { v6 u5 N
+ T* q' n/ O, k/ L/ j3 I9 `9 m
( E3 d- d7 L& S' Q4 [原創吐槽,全程手打,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 J; Y, Y4 K* B6 I1 n- B& M
# @5 C2 O6 v( R( C3 H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