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B& D# Y+ v# h8 Y4 D
已經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楊振寧、姚期智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一消息星期二在中國互聯網上激起漣漪。輿論場上這些年來圍繞楊振寧的復雜情緒再次涌起,一些“真是精啊,到頭來回來養老了”“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國外,老了回來找尊敬來了”的奇怪議論很有代表性。
5 m7 l( I' ~# i' k7 e5 i' ~/ m楊振寧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創立“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并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李政道是最早的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 U7 c, F3 W/ c% ]5 D楊振寧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經?;貒瑸榇龠M中國科學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持續做出貢獻。他有很深的科學素養和令人稱道的人文修養,也是中國社會里頗具影響的公眾人物。, V( o! |7 \5 c* J; v5 K. @
圍繞楊振寧的爭議始于2004年他82歲時與28歲的翁帆女士結婚,兩人年齡懸殊的“老少戀”觸動了一些人,受到他們的譏諷。那樁婚姻成為了楊振寧身上一個長期的符號。
9 m/ j4 B9 T* @3 Z# |3 \' r& Z2 Q; S名人有點特別的婚姻引起公眾一時興趣,受到一些議論,也屬正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楊振寧是嚴肅的科學家,他的社會活動也主要在科學教育領域展開,他非娛樂名人。輿論不停地將這位老科學家八卦化,在道德上對他吹毛求疵,是很不應該的。
1 v+ z$ o4 {1 m7 B: A, @還有一些人進而丑化楊振寧,刻意貶低他的科學貢獻,質疑他最近幾十年在中國大陸從事科研教育活動的動機和價值,宣稱他“假愛國”,這樣的抹黑言論經常夾雜在網上對楊振寧不滿的情緒表達中。 Y; R4 @- ?6 I: R- j! o
不能不說,這樣的輿論不應有理直氣壯的底氣,它也不該是互聯網輿論面貌的一張名片。對楊振寧的指摘反映了一種不寬容,它也是輿論任意給一個人的行為定性、甚至對其進行道德審判的粗暴。
- ?8 Y9 t3 Z6 v9 k1 x楊振寧對私域生活的選擇沒有礙著別人什么事,說實話,對他和翁帆的婚姻,外界最有尊嚴的態度應當是給予他們祝福。會有一些人妒忌他們,這種感受也不能算是奇怪的,但把它加以發酵,并用它來衍生對楊先生的各種嘲弄和攻擊,這肯定不是一個輿論場值得驕傲的表現。
& P6 I, K- ?' L# e) U1 l至于對楊振寧的那些延伸批評,很多都不值一駁。把楊振寧與鄧稼先強行對比,是成心搗亂。做這種對比的人真未必就是鄧稼先的真正崇拜者,相信如果鄧稼先在世,他一定會與楊振寧這位他青少年時的同學共續友情。
. e. C! `% W5 `: ?$ G- z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國防科研,為中國造出原子彈做了那一代科學家中典型的巨大付出,他的故事感動了整個中國社會。然而世事的錯落組合塑造了無數的不同人生,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盡力了,作為了,甚至做出了楊振寧那樣的突出成就,就同樣值得尊敬。 ^% n5 k7 Y( C6 \' M( d: x X
沒有一種偉大的精神會強求模仿,偉大的付出都潛含著一種寬容。人生的多樣性和價值多樣性組成了一個社會最大的平常心,也應是我們追求社會進步的一份初心。無論我們走了多遠、多高,都不應忘記它。6 c. |. t+ k/ d O! t/ e! X4 x1 N
如果楊振寧都會被互聯網輿論場列入見了就噴的黑名單,那么我們的道德標尺就高得有些虛偽,并且讓人恐怖了。楊振寧有那么高的學術成就,又為中國做了許多事,他應當在互聯網輿論場的“正面人物”名單里。換一句話,如何對待楊振寧,可以看成是互聯網輿論場有多包容的試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