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進士周怡在其《勉諭兒輩》寫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可是享譽世界的兩位科學家楊振寧、姚期智卻做到了,他們放棄了趨之若鶩、令人羨慕的美國國籍終于成了中科院的院士了;中國古代有成語“朝聞夕死”,意思是早晨聽聞了圣賢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虛度此生,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楊振寧、姚期智兩位科學家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終于在暮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真是讓人感佩。 L$ c# e0 t, A3 V6 z) {; [# ?1 Z
6 M' X9 `2 r/ [" O* C
最近,楊振寧在談重新成為中國國民的感受時感慨地說:“我是1964年3月23加入美國國籍的,當時做這個決定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1983年在一本書里我曾經說過,我父親到臨終都沒有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看來,他是有難處的,而且那種難處不是我們平常人能理解的。因為當時中國還很貧窮,還沒有那樣好的平臺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還沒有那樣好的平臺來讓他做出偉大的成就——創立“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更沒辦法讓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從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所以,加入美國國籍也是不得已的事。. I( N! R/ M0 _8 ~' `% A' {9 D0 W \& A
1 I. c7 N& s7 o7 h; U
但他一直放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說:“我放棄美國國籍是在2015年4月1日,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給了我做科學研究非常好的機會的國家。我感激美國。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國朋友不會贊同我放棄美國國籍。”可是楊振寧做到了,他的身體里還流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血液。當然,放棄美國國籍前,他已經為中美關系做貢獻了。他說:“我今年94歲了,很欣慰。多年來,為了幫助建造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友誼橋梁曾做過一些努力。我曾經說,沒有這座橋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定。”因此,我認為,不管他是哪一國的國籍,只要他仍有一顆中國心、仍然想著祖國、仍然想著為祖國做貢獻就足夠了。因為身為美國籍,說不定做中美之間橋梁更方便呢。9 t! H. M0 U! Z2 W7 a( G6 P
* \0 `( B) l0 r; f }# G再說,姚期智院士。他是在楊振寧的介紹下回國的。可見,楊振寧的中國心。今年70歲的姚期智是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美國多所名校任教,回國前是普林斯頓終身教授。2004年起他在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并于次年獲得北京永久居留權,目前他是清華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教授,在清華先后創辦了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致力于培養國際水平的一流計算機人才。他是2004年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歸祖國的,對于在清華大學的崗位上參與科技強國的工作,他形容為“是一個劃時代的壯舉”。可見,姚期智院士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棵跳動的中國心實在讓人感動。
0 x( z/ O9 ?2 l/ Q
! X' c* n, _6 v% K1 F7 v |正因為以上兩位科學家的愛國壯舉,我國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審慎研究,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為他們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開了綠燈。所以姚期智院士激動地說:“這么多年來,培養我們的青年才俊,促進高端科研的開展,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義的工作。感謝中科院特別立法,讓我由外籍院士轉為本國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我覺得萬分的快慰與驕傲。” |0 `2 Y" h8 K* V$ ~: [8 j
; W7 n0 u1 }1 I, b9 R* J
是啊,有什么能比給祖國做貢獻更光榮、更自豪、更心慰、更踏實的呢!我們盼望著有更多的外國籍科學家們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來,祖國永遠不嫌晚,人民永遠歡迎您。
0 Y& ]( {& }1 ?" |7 G' |. @5 d4 R$ l) {' v3 \4 N
弘揚正能量--轉發自新華網
. [1 e8 }9 `/ w3 r/ D
( q1 o! g" [8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