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德國政府的“工業4.0”規劃,簡單可以概括為“1個核心”、“2重戰略”、“3大集成”和“8項舉措”。 1個核心。“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網絡化”,即通過虛擬實體系統(CPS),構建智能工廠,實現智能制造的目的。通過大量部署各類傳感元件實現信息的大量采集;將IT控件小型化與自主化,然后將其嵌入各類制造設備中,從而實現設備的智能化;依托通信技術達到數據的高速與無差錯傳輸;對控制設備、制造設備的數據云存儲和分析系統,從而達到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以及方便人工實時控制的目的。 2重戰略。一是“領先的供應商戰略”,關注生產領域,要求德國的裝備制造商必須遵循“工業4.0”的理念,產出具備“智能”與樂于“交流”的生產設備。該戰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的參與,希望它們不僅成為“智能生產”的使用者,也能化身為“智能生產”設備的供應者。二是“領先的市場戰略”,強調整個德國國內制造業市場的有效整合,構建遍布德國的高速互聯網絡是實現這一戰略的關鍵。通過這一網絡,德國的各類企業就能實現快速的信息共享、最終達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在此基礎上,生產工藝可以重新定義與進一步細化,從而實現更為專業化的生產,提高德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除了生產以外,商業企業也能與生產單位無縫銜接,進一步拉近德國制造企業與國內市場以及世界市場之間的距離。 3大集成。一是關注產品的生產過程,力求在智能工廠內通過聯網建成生產的縱向集成;二是關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包括設計與開發、安排生產計劃、管控生產過程以及產品的售后維護等,實現各個不同階段之間的信息共享,從而達成工程數字化集成;三是關注全社會價值網絡的實現,從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拓展至建立標準化策略、提高社會分工合作的有效性、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以及考慮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從而達成德國制造業的橫向集成。 信息通信技術(ICT)是3大集成實現的保證,相關技術包括:機器對機器(M2M)技術,用于終端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物聯網(IoT)技術,將整個社會的人與物連接成一個巨大的網絡;各類實現企業系統化管理的應用軟件,如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應鏈管理(SCM)、系統生命周期管理(SysLM)等,這些系統進一步發揮協同的作用,成為企業進行智能化生產和管理的利器。 8項舉措。一是實現技術標準化和開放標準的參考體系。二是建立模型來管理復雜的系統。三是提供一套綜合的工業寬帶基礎設施。四是建立安全保障機制。五是創新工作的組織和設計方式。六是注重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七是健全規章制度。八是提升資源效率。“工業4.0”所說的資源,不僅包括原材料與能源,也涉及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
) v! P2 }9 X9 Z5 u0 j/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