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100年前就研究透了中國人 來源:博客日報 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憑著在中國20多年的生活經驗,研究中國人的性格,寫出《中國人的性格》一書。 ( U, r5 z$ f2 a! p- c2 j
' {* F' ?2 |1 s; y) T. w3 Q* o
他研究出來了什么呢? 中國繁瑣的禮節近似于表演,目的在于維持尊卑關系,做到尊卑、長幼有序; 中國人缺乏數字上的精確性,做事馬馬虎虎。中國人做的統計數據,根本就不可信; 不論讀書人還是底層人,都是天生就愛鉆空子; 中國人思路混亂,根本就沒能力直直白白地、清晰地陳述自己,所以說話拐彎抹角、充滿暗示。即便你精通漢語,你也很難聽的懂中國人想表達什么。但一旦你觸犯了他們的忌諱,他們又會擠兌你; 明文規定是一回事,怎么執行卻是另一碼事,中國人善于陽奉陰違; % y: _- P' t( }7 D" v
: m* g; F, _3 t ?" Z. n7 B2 {小攤小販充斥大街小巷,中國人對公共資源毫不關心,把一切防范不嚴、容易搞到手的東西據為己有; 中國人忍受能力超絕,一切來自權力者、權威的打壓,他們都默默忍受,于是也就維持著故舊的體系。權力者只要給他們一丁點兒的光,他們便心滿意足,絕不敢拼命抗爭; 中國人對別人的苦難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只要看婦女、兒童、兒媳婦在中國社會的悲慘遭遇就明白了; 中國人彼此互相猜忌,互相拆臺,制造、傳播謠言彼此中傷,以致人人自危; 從小便教會孩子虛偽,在中國最難獲得的便是真相;政府的通告冠冕堂皇,滴水不漏,但缺的便是真相; 中國人要么沒有信仰,要么對一切信仰都不會刨根問底,以至于什么神都信,但也只是為了撈好處,內心深處缺乏莊嚴感; / Z$ [! w; M. j" t0 b c3 x: f
1 r; B2 b1 h4 x中國社會就像中國的一些風景區,遠看風光迷人,近看則破破爛爛,頗多可憎之處,且臭氣熏天。 史密斯在結尾處點了一下題:中國人不缺智慧,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100多年前,史密斯首次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全景式描繪,這種描繪即使在今天也仍舊令我羞愧難當。我冒昧地把這一事件的意義夸大為:中國社會內部的骯臟第一次全面曝光給了世界歷史。這本書給100多年前的留日中國留學生很大的震撼,其中便包括魯迅。魯迅在中年之后的寫作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批判中國人的“國民性”,很可能就與這本書的刺激有關。 原書太長,這里只分享其中部分文字。但僅這部分,已足夠刺痛我們。 《中國人的性格》 雅瑟·史密斯
+ I1 N# E; }5 _$ m6 |3 q; v, J0 d* E* a0 s
第一章 面子問題 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的面子就象南洋諸島上的禁忌,是一種不容否定的潛在力量。所不同的是:面子不可琢磨,不講規則,廢除或替換全由人們的常識來定。中國人的思考方式是戲劇性的,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天生富有(且需要)很強的表演才能。面子很多時候事關形式,與事實無關。 在中國調解爭端時,和事佬也要務必仔細考慮雙方面子。調節之舉只是為平衡有關各方相應的面子。這一原則在法律裁決中也常常得到運用,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場不分勝負的游戲。 有個仆人失職,還拒絕履行自己的職務。他知道這下要被辭退,便把犯過的錯誤再犯一次,然后主動辭職,以此保持面子。有時官員被殺頭,但得到特殊的關照允許他穿著官服上刑場。這也就是給了他一個面子。 第二章 節約持家 中國人的飲食極為簡單,但烹調食物和招待方面不愧是藝術大師。樣樣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盤中餐,就連病死的狗、馬、騾、蛇等都不例外。
3 g4 W$ s! b! {7 h4 p! Z4 f A" u! r
每個普通家庭上頓吃剩的飯菜下次往往還要端上來享用。中國的貓狗吃的是人類的殘羹冷炙,他們活的實在艱難,可以說是茍延殘喘。 中國人節約習慣的表現極致,甚至不惜反映在必不可少的飲食上。他們為了省下幾個銅板往往可以不吃飯,哪怕要重負而遠行。 # G) Z1 g" @5 g. }. \0 F7 j
8 V6 Y* E- t; u! _6 U1 g3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