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社區有幾篇關于“平臺”的貼子,頗有些爭議,仔細看了一遍,發現其實兩派的觀點真的沒有沖突之處,卻無端的冒出些火藥味來,究其原因,不過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起點不同,于是對于“平臺”的定義和“平臺”的作用,理解也不同。 . M8 V O& i5 D/ S
從個體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什么樣的東西算作一個“平臺”?它又有什么作用? . O3 _% H, ?# ^
其實從社區今天的人氣就可以看出平臺的重要性,基本上每天下來,社區發貼量最多的都是“人才職場”這個版塊,大家在一起聊聊職場,聊聊行業,這些話題相信大家在平時工作生活中也沒少聊,但是為何卻有那么多人喜歡上社區來聊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家庭、教育、工作環境的受限,很多即將或是已經跨入社會的機械從業者,對于這個行業在寬度及深度上都的認知都是嚴重缺乏的,這部分人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行業,不知道該選擇什么崗位,不知道怎么去規劃自己的職業之路(沒有做過統計,但估計有過這類困擾的人應該占從業者的8成以上吧,至少我個人曾經是如此);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出來的學生,身邊的家人、朋友,少有從事機械行業的,無法提供對其提供擇業或是職業規劃方面的幫助;而學校也難以在這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再者國內這些年發民展,變化太快,別說是應屆畢業生,即使是很多入行多年的人,要對職業方向作出準確判斷也是不容易的。而機械社區的內容涵蓋了行業發展、專業技術、職場技巧,對于年輕人認識行業、職業、企業方面的幫助是巨大的。 再說回到企業平臺,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職業人生,有多少人現在仍受到人生第一、甚至第一個師傅的影響?相信這個比重是很大的,跨出校門的第一份工作,對很多人來是對外界的最初認知;企業的發展狀況、行業前景、工作氛圍、周圍同事的工作方法等都對初入社會者會產生很大影響,影響其工作思路的形成、職業方向的選擇、職業發展的規劃;第一步如果選對了,能節省不少時間,如果選錯了,會多走些彎路,會多掉兩次坑,對之后的發展會有一些不利影響,這一點毫無疑問。
/ _ k+ v8 ^7 _5 ?4 [: a$ @一個為流傳的小故事:英國有人做過調查,采訪了一批年輕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若干年后,再采訪這些當年的年輕人,發現其中大多數走的都是父輩的路,工人的孩子還是工人、教授的孩子做了教授、商人的孩子正在經商;有人把這個故事畫上階級的符號,我倒是認為:工人的孩子很早就在考慮什么樣的工作待遇比較好;教授的孩子可能從小就喜歡讀書、喜歡做學問;商人的孩子可能從小就被培養成接班人。不同的家庭前景、教育背景,會影響到每個人的人生規劃,在規劃的時間、規劃的路線上都會不同,所以才造成不同的結果。
; A8 z* s6 P' p4 C& b 套用下流行語“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能跑多遠、跑多快,關鍵在你的體力和毅力,自身不給力,給你個八抬大轎也扶不起,正如那句老話:打鐵還是自身硬;而外部因素就如同路標,指引方向,幫助你規劃前行路線,也同樣不可忽視。 前行路上,流汗必不可少,但也別忘了多抬頭看看路標。 9 X V, d0 E% J2 l'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