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3931|回復: 8

轉帖:中國國產武器的可靠性求索:發動機之痛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6-4-11 13:25:01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016-04-11 10:49 來自 澎湃防務

字號
  L+ K" [$ J: M) }* H
8 J" V6 h" X/ l+ x  g: v+ _
3 X$ e( G2 r" M" ]
2015年9月3日,中國北京,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 99A式主戰坦克緩緩駛過北京天安門廣場。 東方IC 資料圖
' K& |# a4 h" ~. e0 W' ~
' q3 b, ~0 u6 b& ]  e上期“講武談兵”討論了俄羅斯T-90坦克對我主動防護系統的啟示(參見澎湃防務3月28日文章《講武談兵|T-90坦克在敘被擊中,對我主動防護系統的啟示》),本期集中討論下99A主戰坦克等國產武器的可靠性建設之路。! ?+ s# e; B  c" e3 q# Y, C; @3 _

- G( H" k4 |( h2 i今年3月初,央視《大家》欄目播出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首席專家、99A主戰坦克總師毛明的采訪專輯。在片尾,毛明語重心長地說:“我有一個愿望,特別渴望在我手上把我們99A主戰坦克的可靠性再進一步地提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樣我們就可以完全很自豪地講,99A主戰坦克名副其實地不僅性能是世界一流的,可靠性也是世界一流的。”
. O( ^3 d' Y$ F6 ]. H/ w/ G% q! D: ^0 R" h1 D: Y0 [$ p
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毛明坦言99A主戰坦克可靠性比較差,不皮實。“平均故障間隔里程是衡量坦克可靠性的一項重要指標,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坦克平均240-260公里才會出現諸如掉一顆螺釘類的非致命故障,但目前99A主戰坦克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問題集中在漏油漏水、插頭松動上。”這一可靠性問題的解決有點難度,核心還是和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有關。“我們的目標是到2017年實現可靠性大幅提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他說。% D& t$ e/ e# q! o1 c

: M) w1 ^# H4 q以上毛明的話使得我們不得不對國產武器在未來戰場上的實戰表現,做出更冷靜的思考。6 \; ?/ j" G3 p8 Y  S9 |' \# S
, l3 A9 {6 ]/ F) L1 p
9 u- u$ I' \( }' D( Q
155毫米牽引加榴炮
9 i( Z; O7 A' j3 e9 r
1 @1 B7 G. c! ^0 _0 y, n) f  b尖角與倒角差之毫厘$ A2 j. u6 S9 L1 p5 J6 d* b0 l

2 E2 {) J# Y, @判斷一個人究竟是軍工業內的專家還是徒有虛名的“磚家”,可靠性是最好的試金石。
; P, U1 v) z4 F( m. h% W
4 A$ Z1 `. M. N事實上,真正了解中國軍工行業的人都知道,各大軍工集團開得最多的工作會議就是關于裝備質量和可靠性的。對于時刻準備“能打仗、打勝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裝備的質量和可靠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談性能和造價。如果裝備可靠性無法保證,再好的性能、再低的造價也是浮云。這就好比一輛勞斯萊斯或瑪莎拉蒂豪車,即便它是純手工打造、鑲滿了黃金鉆石,但如果開不了幾公里就拋錨,那么我們仍認為是爛車。
1 I! s; J! r- B% _5 x1 ]" u0 J! M+ k0 Z3 [. j. c
既然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問題如此重要,軍方和軍工行業也對其非常重視,卻為何一直無法徹底解決。其實,除了毛明所說的工業基礎薄弱外,可靠性問題的復雜程度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R" _& {8 z; L4 P) ?

" K, B- ]. b. N0 ?+ V3 |就提高武器裝備的性能而言,可以采取很多成熟、可借鑒的辦法,或者在此基礎上開創新的思路;如果想降低武器裝備的造價,辦法同樣也很多。但是,如果要徹底解決一種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問題,其復雜程度是驚人的,往往沒有規律可循,只有進行全面細致的排查。具體來講,武器裝備的可靠性涉及從設計到材料、工藝、使用、維護保障等各個方面,甚至某個螺栓和軸承的失效、一條細微裂紋的產生或者技術工人的某種加工習慣,都會釀成無法預知的嚴重后果。
; K6 j( K! p) h3 r  D3 t
2 F& D! c7 H3 V4 U( D舉例而言,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兵器工業當時正在全力攻關引進技術的155毫米牽引加榴炮的國產化研制,力爭早日設計定型。然而,當155毫米加榴炮的國產化精樣炮進行綜合摸底試驗時,在射擊中出現了復進系統的可靠性問題——炮身復進速度過快、沖擊力過大,導致炮閂嚴重受損,無法繼續射擊。如這一問題不解決,國產155毫米牽引加榴炮將不可能完成設計定型,也就談不上此后讓國人引以為傲的龐大的國產外貿155毫米加榴炮家族以及PLZ-05系列自行加榴炮了。, ^( f; O" {5 ^+ L5 ^
% u& V/ J+ b# g
因此,兵器工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當時立刻展開了對火炮的全面排查,一個一個零部件過關,首先查炮閂,沒發現問題,再查駐退機和復進機,沒發現問題,最后甚至把駐退液也換為國外原品。結果,在零部件都沒有查出問題的情況下,炮身復進過快問題依然存在。
* S- E  ?. N2 j5 A, G+ D& P: q; H+ V7 U/ |
無奈之下,兵器工業專家們提出再次全面細致地吃透、消化外方提供的圖紙資料。過程中,當專家們在查閱復進機圖紙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名為調節閥的零件。因為外方在這個長度只有140毫米、直徑80毫米的零件邊緣位置上特別注明了“尖角”字樣,這個細節一下子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D, W- x# t+ S$ {

. h/ J6 Z" }2 h熟悉我國機械加工的讀者應該都知道,針對比較尖銳的零件邊緣,工藝員在編制工藝規范和流程時都會習慣性地加一個1毫米左右的倒角。甚至老技術工人帶徒弟時,也會把這一條不成文的習慣傳承下去,哪怕圖紙上并沒有注明要加工倒角。一般是加工完成后,老師傅將零件尖銳的邊緣處往車床鋒利的車刀上輕輕一靠,一個完美的倒角就出來了,其技術之嫻熟往往令徒弟贊嘆不已。但是,外方既然如此顯眼地標明此處必須是尖角,必然有其中的道理,如果再按照加工習慣做出倒角,那么很可能就是導致復進過快的原因所在。1 E/ g2 P8 X- Y

7 S6 e' z- I* y0 U+ Y果然,當專家們拿到零件實物跟圖紙比較時,發現它們都被加工出了大小不一的倒角(用時下流行的話說,專家心頭瞬間奔過一萬頭羊駝)。經過對這個零件的反向設計推理,專家們認為外方之所以特別強調尖角,是因為要對流過此處的復進液產生一定的阻力。然而,當原本的尖角被加工為倒角后,復進液流動阻力減小,最終導致復進過快問題的出現。為了驗證這一結論,專家們要求工人師傅嚴格按照外方原版圖紙進行零件加工,并特別注明保留尖角。當新加工的零件安裝到火炮上試驗時,果然復進過快問題徹底消失,綜合摸底試驗順利完成。
" c, \( S% e( G9 W0 |( T
1 @/ |0 m/ L- H8 U6 m) j

1 T7 M- P/ z& E3 p' d2 \7 H殲-8Ⅲ
1 y: g3 j" f, D* z! I  ~! S$ z( t: }2 e% q6 s) l
國產發動機的艱難前行3 q7 F5 E+ y/ r4 y6 _- i; K

3 ^' G8 e: R6 n/ g' h與155毫米加榴炮相比,幾乎在同時代研制的另一型國產武器則完全成了可靠性問題的犧牲品,這就是至今仍被不少人所懷念和惋惜的殲-8Ⅲ戰斗機。
8 s/ v+ D( c: c- O  k. b( \* k; \5 |" i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單方面終止與中國合作的“八二工程”后,航空工業希望能夠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殲-8Ⅱ戰斗機的“脫胎換骨”,為中國人爭一口氣,這就是后來的殲-8Ⅲ,也稱為殲-8C。此舉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軍方的全力支持:中央將殲-8Ⅲ列為國家重點型號,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其撥款;軍方則將該機作為2000年前應對局部戰爭的主力機型,要求其綜合作戰性能超過“幻影”2000,并且具備與F-16抗衡的能力。
% a' W2 ~5 P& r+ }) K+ f, H1 y7 ?; L/ d! V" L+ O
為了實現軍方提出的目標,航空工業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殲-8Ⅲ改進方案,包括換裝先進的數字式綜合火控系統和國內自行研制的WP-14“昆侖”渦噴發動機,并具有空中受油和自衛電子對抗能力,可發射中距攔射空空導彈,使用過載提升至8等等。
3 v' |: L- D$ u9 b4 L$ k( e. t7 T3 w* A; ^% S- v7 w) m5 N  V
殲-8Ⅲ的01號原型機于1993年12月12日成功首飛,初步完成了“爭三保四”的目標。而殲-8Ⅲ的最終目標是“爭六保七”,即爭取1996年完成設計定型,最晚不超過1997年。但是,殲-8Ⅲ當時計劃采用的大量先進機載設備卻遠遠達不到實用要求。如果說火控系統的不成熟只是拖延了殲-8Ⅲ的研制進度的話,那么WP-14“昆侖”渦噴發動機遲遲難以解決的可靠性問題,則最終演化為整個項目下馬的死穴(當時,殲-8Ⅲ常務副總師楊鳳田已經意識到了發動機不可靠的問題,因此提出希望能夠將技術更加成熟但性能稍差的WP-13作為備用發動機)。$ @: o& }  l2 _* {* \

8 b7 ^3 s* P" m: [5 \7 w+ [在01架原型機首飛后的1994年,WP-14在裝機使用過程中暴露出大量可靠性問題,包括發動機多出滲漏燃油,甚至在地面試車過程中發現有火舌或冒煙痕跡、滑油消耗量大、發動機壁溫高、放氣帶漏氣等等。由于WP-14不斷返廠修理,導致整個1994年01架原型機才飛了4個起落。此后,1994年12月30日,03架原型機實現首飛,算是較為完滿地完成了“爭三保四”任務。% d1 R# N- k& ]1 J2 u5 T4 I
  z7 E4 o0 }2 W5 f. D  q% [
在火控系統、發動機等配套設備并行研制的磕磕絆絆中,殲-8Ⅲ項目艱難地向著“爭六保七”的目標前行:1995年10月31日,01架原型機轉場至陜西閻良試飛院;同年12月17日,04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成功;1996年9月23日,03架原型機也轉場至試飛院,與01架一同進行試飛任務。按照這個進度,“爭六保七”的目標還是有希望達到的。9 G% d4 F# f: t$ d6 \5 [$ j: ]
$ _. y( z  M6 k# a: L  X
但是,噩運卻接連降臨到殲-8Ⅲ項目頭上:1997年1月24日,空軍試飛員黎庭光駕駛04架原型機準備由沈陽轉場至閻良試飛院。但是,試飛院機場的能見度只有約3公里,黎庭光由于錯過了備降機場,只好在地面指揮員的指示下勉強實施著陸。不料,飛機主起落架輪胎在跑道端頭外21米處就接觸地面了,在進入跑道之前,右主起落架因陷入到一條新挖的電纜溝內而折斷。該機繼續滑行了約500米后沖出跑道,機體嚴重受損,試飛員受輕傷。
4 ^2 @' I1 @& Z* G* g
$ \; @; w6 R; C& j04架原型機報廢后,國家給航空工業撥款生產同狀態的05架原型機,以便繼續完成試飛任務,但是定型推后兩年至1999年。1998年9月10日,05架原型機轉場至試飛院,代替04架擔任定型試飛任務。不料,一直埋藏的“地雷”——WP-14“昆侖”渦噴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竟然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引爆了:1999年5月20日,05架原型機在試飛中左發動機突然起火,試飛員跳傘成功,飛機墜毀爆炸。- P$ ^' O1 {0 y" |* ?
, C5 u3 J- N' t
這起二等事故最終成為壓垮駱駝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當時剛成立不久的總裝備部決定殲-8Ⅲ項目只要在2001年之前完成技術鑒定即可,不再要求進行設計定型,事實上等于宣告該機無緣服役了。另外,此時殲-11和殲-10兩個三代機項目進行的都比較順利,對于軍方來說殲-8Ⅲ項目的地位已經可以被新機所取代了。  T. G; e: E+ |: h' O, k& t+ c
9 k9 x% C% A+ N8 I& U& N& Z8 U
有意思的是,雖然主機項目下馬了,但是WP-14“昆侖”渦噴發動機卻依然頑強地活了下來并發展出多個改進型號。甚至在后期的試飛中,殲-8Ⅲ竟然只是作為WP-14的空中實驗平臺而存在,這在新中國航空發展史上也算是個奇跡了。9 N+ W9 t1 C4 R
2 B: g' ]( A) _0 l( O
相比之下,同時期成飛研發的殲-10項目在發動機選擇上做出了最為明智的決定,即先裝備技術成熟、可靠性高的俄制AL-31FN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而不是非要等配套的WS-10“太行”渦扇發動機裝機使用。
( ]1 |; g4 z' D  f) }3 s0 G' m7 i2 z, J- p! ]2 @5 @
2 c* F' {+ j: X8 w) A$ T8 A
WS-9軍用噴氣發動機
6 G2 @1 T: J, k) ?# T! C
* G% B+ i! R4 k/ Y2 f可靠“廢品”再現輝煌& }3 `2 @- D! n3 z- f
) E  e: `4 a7 C$ i
那么,在眾多國產軍用噴氣發動機中哪個型號的可靠性最出色,筆者認為當屬仿制英國斯貝Mk202的WS-9。就可靠性而言,WS-9與WP-14幾乎就是兩個極端。這主要源于WS-9的原型斯貝Mk202的可靠性就非常高,其耗油率和壽命在同時代的軍用發動機中也是翹楚。雖然WS-9的推重比只有6.55,加力推力9800daN,性能參數并不出色,但是正是因為其非常優秀的可靠性,成就了JH-7“飛豹”系列戰斗轟炸機的榮耀。2 p* \5 z: D) [0 m1 f3 b* z1 \
+ p& T# j! C" V7 j* p, C# \
在本世紀最初幾年,正是WS-9國產化研制最為艱難的時刻。為了應急,航空工業以十分低廉的價格從英國購回大量已經退役的斯貝Mk202發動機整機和零備件。因為斯貝Mk202當年主要配裝英國采購的美制F-4艦載戰斗機,當“鬼怪”們陸續退役后,這些發動機和零備件也就幾乎成了廢品,羅羅公司也巴不得早點處理掉。航空工業對這些原裝發動機和零備件進行篩選甄別,挑選其中全新或者堪用者用于翻新和總裝,以便維持現役JH-7戰斗轟炸機所用發動機的供應和后勤保障。1 u9 @9 P5 X: e; Y2 c! O* D$ |3 X2 r

0 b* R" d+ u( E- L: d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奇特的場面:21世紀的先進戰斗機卻依然裝備40年前就被淘汰的落后發動機服役。原因無他,斯貝Mk202的可靠性就是好。個中滋味,令人無限唏噓。
$ L9 t! ?, \9 F8 m4 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于 2016-4-11 13:29:33 | 只看該作者
今年2月,一段由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拍攝的使用“陶”2反坦克導彈攻擊俄制T-90主戰坦克的視頻出現在網絡上。近日,這輛被擊傷的T-90主戰坦克的近照也展示在世人面前。通過視頻和圖片,筆者力圖解讀下現代戰場上主戰坦克生存能力的諸多方面,本期“講武談兵”首先聊聊主戰坦克的主動防護系統。4 n; {! V7 B2 \& ?- I
4 D5 x" r. L/ e- n2 S5 \! h* |: D

5 B' a- {; a8 t, l& m4 B& q
9 m" U& n# l: [0 ^
近日重新在網絡上現身的“21-4”號T-90A主戰坦克,可以見到炮塔右側的主動干擾儀和頂部的激光感應器損壞,說明彈著點在其附近,但主裝甲安然無恙。
' }6 j+ e6 `2 {& S0 l. u7 D! B8 m3 Q) n0 U

6 X) x2 d) @" ?0 |* E  F1 X硬殺傷型是主流趨勢
+ h, w; I3 k2 I" ]1 U0 f, g; Z8 g' ]; N8 _2 }2 h

5 Q( Z6 a! M2 Y俄制T-90是世界上第一種將主動防護系統作為標準配置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根據俄羅斯人的說法,T-90裝備的“窗簾”-1主動防護系統可以使“陶”和“海爾法”等美軍典型反坦克導彈的命中概率降低75%~80%。9 K7 k0 X6 q8 K, u8 {$ d7 t( [7 V

$ l7 h. V0 m& ~0 Q; m( g: I" G
  A/ n/ @, a4 E4 Y& Y
* W3 R, \7 U5 Z! m
但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輛敘政府軍的T-90主戰坦克自始至終都處于靜止狀態,連炮塔都不曾轉動,火炮防盾兩側的TSHUL-7紅外干擾機也“瞎了眼”(這種紅外干擾機工作時會發出非常顯眼的紅色可見光)。因此,面對來襲的“陶”2反坦克導彈,T-90主戰坦克完全是一副“坐等狗帶”的架勢。好在關鍵時刻炮塔正面安裝的“接觸”-5爆炸反應裝甲救了車內乘員一命,使其得以逃出生天。如果不是敘利亞反政府武裝采取打了就跑的戰術,這輛T-90主戰坦克恐怕就成了他們的戰利品了。
2 b) g7 ^: y$ o$ c
! u5 u6 V  c0 o  Q7 @) U" ^; c, N0 |
; ^3 _3 V8 @; m7 K: @: a
武裝分子使用的“陶”式反坦克導彈,從編號看是新一代的BGM-71E3-B“陶”2導彈。
  l+ j1 j3 z; F, p" P& _& k6 Z9 {6 A2 ?' [5 B
6 Y" C& Z( E, C8 N
那么問題來了,以往被軍事專家們視為裝甲戰車“護身符”的主動防護系統真的可以讓乘員們高枕無憂么?顯然,在情況非常復雜的現代戰場上,尤其是類似于敘利亞內戰這種游擊戰中,主動防護系統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仍值得商榷。( h) X4 g+ |, h

$ Z  \! i3 j" r. a+ j7 q( u/ s: \8 R* B& P7 d( N" C# `2 Q
按照防御手段的不同,主動防護系統可分為軟殺傷型和硬殺傷型。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利用煙幕彈、激光誘餌和紅外干擾、水霧防護等手段,使來襲彈藥誤入歧途,偏離預定攻擊目標,T-90主戰坦克裝備的“窗簾”-1就是此類主動防護系統的代表型號。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是在對方彈藥擊中我方坦克裝甲車輛之前,發射殺傷性彈藥(榴彈、火箭彈等)或其他類型的攔截器將其摧毀或偏離預定彈道,如俄羅斯“競技場”和以色列“戰利品”。
0 J4 V) ~0 K+ a/ I2 e5 d! V$ _9 a0 s! W1 J# Q5 B9 d
% O) D. v' {- n' [
此外,還有一種主動防護系統同時集成了軟殺傷型和硬殺傷型兩種手段,被稱為綜合型主動防護系統,從去年俄羅斯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上就能看得到。
6 S" J/ j1 |7 B4 S$ q) i( ?( o5 o6 j6 B' K, j) z
& W  G, d# d, v/ B$ I: Q5 C
從目前各國主動防護系統的發展現狀來看,由于硬殺傷型能夠直接摧毀來襲彈藥,作戰效率更高,因此已經成為主流趨勢。相比之下,雖然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也發展較早,但是型號要少得多。而綜合型主動防護系統的系統組成更為龐大,軟硬兩種不同殺傷手段之間的配合使用也較為復雜,尚處于起步階段。
2 h% q7 C0 V: y% I% k1 ~
( H$ j6 X5 P8 N6 @
1 \# \5 A/ v7 ?
9 K1 p' b- D2 P  Q! g+ K
致命缺陷:可能誤傷己方步兵& T9 ]5 ^3 I" ]7 @

" v; v2 f1 |4 o: Z/ o2 b8 p! |: p( T  T2 T$ b7 P) T; \  @
雖然主動防護系統被視為未來坦克裝甲車輛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但是其自身并不是完美的,依然有著某些固有而無法克服的缺陷。
" `/ W; c( \. j; F* ?/ ^$ R7 r- I# ?) k( s# Z' z
& `& g8 @6 w9 N' R8 t* v  V
從此次事件來看,T-90主戰坦克被“陶”2反坦克導彈擊中,“窗簾”-1主動防護系統的“罷工”無疑是首要因素。曾經有一種說法,稱“窗簾”-1主動防護系統之所以未工作,是因為炮塔艙蓋處于開啟狀態,這一點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不過,這個說法只是以訛傳訛罷了。事實上,擁有這一設計特性的并不是“窗簾”-1,而是蘇聯時代就已研制成功并裝備的世界上第一種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鶇”。“鶇”式主動防護系統采用炮塔固定角發射KAZ火箭彈并距離車體7米處引爆,由此產生大量高速破片的方式攔截來襲彈藥。如果此時有任何人處于攔截范圍之內,則瞬間就會被無數破片撕得粉碎。因此,為了保障乘員以及伴隨步兵的安全,“鶇”式主動防護系統特別設置了一個安全開關,當有任何一個坦克艙蓋打開時,將自動切斷發射電路。而當坦克所有艙蓋關閉后,也就等于給伴隨步兵提了一個醒,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位置,躲在炮塔側面和后部的安全區域內,以免誤傷。
* H( {. ^  s+ G) }/ v$ C4 W
6 ]* u2 P( T+ f5 D
* e1 z0 @  a- O/ R9 l' x

9 o; r3 f5 V5 h: L; b/ c+ kBGM-71E“陶”2式反坦克導彈示意圖。
5 l) X; M% A' b! d7 T# p; e4 W: V1 a+ f
5 s8 H) l5 ]# k' b0 p

1 Q$ |- R6 T1 V: t從左到右依次是T-90A焊接炮塔、T-90鑄造炮塔、T-80UK鑄造炮塔的裝甲模式。
  F7 R4 U9 R; V. v. U" \2 U
2 S2 G$ `  ^; Y
: l  ~3 R) a& @: m1 x5 V( R4 x+ Q

0 U1 N3 y0 P" T. c+ X2 ^4 v' x- H  l/ t導彈命中點位置估計在炮塔正面反應裝甲或炮塔頂部反應裝甲處,最終未擊穿主裝甲。
4 N  r1 ^$ l- I1 F6 I9 y1 _. g$ d5 V3 K0 v5 V9 u, }, N. L$ T3 z

0 g; @+ O3 G2 G% Y5 u) q& Y( ]. x事實上,盡管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只能干擾來襲彈藥,而且只針對部分制導彈藥,對于火箭彈等非制導彈藥毫無效果,具有很大局限性,作戰效能遠不如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T-90的印度出口型T-90S就徹底舍棄了“窗簾”-1,轉而將資金投入到更實用的炮塔防護和動力部分的提升)。但是,從伴隨步兵的角度來講,他們更愿意同裝備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主戰坦克作戰,而非裝備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主戰坦克。這其中就涉及到了前文提到的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致命缺陷——有可能誤傷友軍。在戰斗中,沒有人會保證自己時刻都能處在己方主戰坦克的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安全區域內。尤其是對于俄羅斯“競技場”這種覆蓋范圍270°、距車體20~30米,以及以色列“戰利品”覆蓋范圍達到360°、距車體10~30米的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來說,幾乎是伴隨步兵的噩夢。
6 o  H: q( D: [$ V+ X7 l6 Y" x) X0 B
5 i2 U3 u: M) s6 M) S/ ~, J
2 `; F* u. |, o/ J/ e6 d從實戰角度出發,在山地及城市戰環境下,坦克裝甲車輛十分依賴于己方步兵的協同作戰。因為坦克裝甲車輛自身受到觀瞄系統的限制,對外界感知能力很有限。這時,伴隨作戰的己方步兵就等于坦克裝甲車輛延伸出去的“眼睛”和“手臂”,擔負指示目標和清除敵方反坦克步兵的使命。反過來,坦克裝甲車輛憑借良好的防護力和強大的火力,可以為己方步兵提供防御掩護和火力支援。6 F$ V( N. T8 c' {: V2 f& W2 W- f8 j

$ W4 G6 E+ f$ H1 Q3 X4 j% [
' \. Q( @( R$ z7 P: j  A; q但是,隨著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出現,坦克裝甲車輛周圍50米內都會成為致命的殺傷區。己方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攔截彈引爆后產生的破片和沖擊波,再加上敵方來襲彈藥被引爆后產生的破片和沖擊波,將使與坦克裝甲車輛伴隨作戰的步兵面臨重重危機。% c6 Y+ L- [! y" R* t8 S% O, K- r6 Q
' |- J" B7 i: V, U5 H- L; s

# k; l( h, `6 h: [7 y) ?) r$ g7 k
# v0 d3 @( F+ S
敘利亞的恐怖分子大量使用“陶”式反坦克導彈。
+ ~+ ]2 J0 \5 Y- u6 I
# u: v1 K. [# j- U- b  e5 [% u1 h" f- d2 B) @
更有甚者,如意大利“盾牌”這種采用雙層攔截體系的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將會成為己方伴隨步兵唯恐避之不及的夢魘。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很多主戰坦克裝備的爆炸反應裝甲模塊內都沒有安裝炸藥。根據相關人士的說法,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就是俄軍考慮到爆炸反應裝甲模塊一旦被敵方彈藥引爆,將不可避免地傷及己方步兵。因此,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以色列,這兩個目前在主動防護系統研發領域占有領先地位的國家都對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裝備使用持謹慎態度。以色列軍方是在2006年黎以戰爭中坦克裝甲車輛遭受重大損失后,才下決心為部分“梅卡瓦”4主戰坦克裝備“戰利品”的。俄羅斯則要等到以T-14“阿瑪塔”主戰坦克為代表的新一代戰車批量服役后,才會實現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普及化。
5 ]6 V; o) Z3 C. ?" \6 F- _( x6 X  X

3 O9 [( ^( ^" b1 g9 X
. y! H0 t* R2 d

. g' U) L% W( R# c
7 H  u& ~( ?) o* K: l7 d
. c) c2 d! \7 n9 ~5 z' X
光電傳感器極易受損
3 H. C+ y8 ]7 F  h4 w) K% U* V8 f' r2 [! k+ N

5 R+ R) D: [5 w  A/ r此外,無論是硬殺傷型還是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都存在光電傳感器易損的問題。在此次事件中,“窗簾”-1主動防護系統的TSHUL-7紅外干擾機之所以未啟動,很有可能已經被事先埋伏好的反政府武裝狙擊手擊毀了。
* ~, g: \+ Y( ?0 y! D+ o
& d' Z" {7 Y7 |. }( l
# Y7 u& w9 ~% ~' y從視頻中“陶”2反坦克導彈發射到擊中T-90的時間推算,反政府武裝與坦克之間的距離應該為1000~1200米,正好處在12.7毫米反器材步槍的射程內。而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就裝備有性能十分出色的中國產M99型12.7毫米反器材步槍(該槍是如何流入到敘境內的,不在本文討論范圍)。根據國內某軍刊的報道,“在風速為4米/秒時,用M99對1000米處目標射擊能命中半徑為0.5米的圓;對1500米處目標能命中半徑為2.5米的圓;射擊2500米處的目標,能命中半徑為5米的圓。”TSHUL-7紅外干擾機的正面尺寸為280毫米×380毫米,如果采用多支M99集火射擊的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概率能夠將其擊毀(事實上,在視頻中可以看到T-90坦克乘員竟然把NSVT型12.7毫米遙控高射機槍作為狙擊步槍與反政府武裝對射)。對于T-90這種1995年就已經批量裝備的“老式”坦克,在網絡信息極其發達的今天,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不可能不知道炮塔正面兩側怪異的方盒子是做什么用的。在這輛T-90坦克的近照上,也能夠發現炮塔右側相對完好的TSHUL-7紅外干擾機鏡片上有疑似彈孔的痕跡。1 L/ R  M5 x1 y, t# t6 k0 K2 h7 r+ t
  Z$ F9 U& m8 O+ S

1 P" n8 e+ {- p; @- e

, a) i2 `5 E3 H" o$ _4 T3 k, H戰斗中,這對亮著紅眼睛的ОТШУ-1-7光電對抗器并沒有工作。
% |8 \' H+ `9 J) D3 ]8 I1 g& B# U8 b
. B  X$ n9 f7 m" }) |
除了“窗簾”-1,其他型號的主動防護系統也是將雷達和光電傳感器安裝在炮塔和車體比較顯眼或較高的位置。更為極端者,如“競技場”和“競技場”-E的毫米波雷達就安裝在較高的支架上。這一設計雖然獲得了很大的探測范圍、大大減小了盲區,但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毫米波雷達這一精密設備被流彈、破片或敵方直射火力毀傷的危險。以色列“戰利品”和“鐵拳”則是采用4面雷達天線分開布置的方式,如果敵方了解其系統組成,只要利用中口徑狙擊步槍或大口徑反器材步槍將雷達天線擊毀,整個系統就會形成盲區甚至癱瘓。7 W3 ~- [$ P: O5 N8 l

. I: E; n% |) `0 N7 R; A/ W
  e% i7 S" X' X9 x, z5 h

, e4 a( |, S$ Y$ P7 w中國96坦克3 r# R% s% X, W8 X, g  l
; t6 O: {, B: z' i9 `
' i) f- A- [( P
綜合型主動防護引領未來?
5 g5 W2 D' ?& [, H# M. s5 }
; K$ X& R3 D/ q- O
; @# ~5 {# }3 s2 A  \; z從未來發展來看,軟硬結合的綜合型主動防護系統要比單純的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作戰效能更高。
$ K" b& ~* C' @/ k' |$ [1 T# L8 r4 A' S3 S0 G# E( B
3 W& M3 V1 O4 U/ D# m4 C( y; R( J
首先,在某些不利于使用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作戰環境下,可以開啟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6 I. J( D& o; D3 d  {& {3 }# @' L" u8 e

0 F& R" A% R" Y9 T+ k
- h2 F/ p( }4 L* H+ E: Q/ I0 F其次,可以在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中集成敵我識別裝置,在己方步兵身上配備應答機,這樣,當己方步兵處于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的殺傷范圍之內時,系統可以暫時關閉攔截功能,從而保證友軍安全。2 _5 A. ~# }  i
2 _. |0 m% f& @- ^1 f0 w! E1 h
' E3 |0 `- p' y% I
再者,目前大多數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都只是作為坦克裝甲車輛的附加防御部分,受到坦克裝甲車輛原始設計的影響,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有時并不能完全發揮其作戰潛力。因此,未來新一代硬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應當從坦克裝甲車輛的最初方案開始,就融入到整體設計中。. E$ W) I/ l- _+ t

  j* l6 g; v5 L/ z. r& }' H6 n
; d. u/ f4 W6 ?4 v# s7 Z4 I最后,針對無法攔截高速彈藥、存在天頂盲區和攔截彈數量少等問題,可以通過引入“金屬風暴”技術來加以解決。+ }( P7 Z: ]  W6 T: _
% w& F2 f, F9 z9 u0 M" j3 r

$ U) e' C3 g8 `  U反觀自身,我國在主動防護系統的研發方面起步不算晚,至少ZTZ-99主戰坦克就是繼T-90之后第二種將主動防護系統作為標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只不過ZTZ-99主戰坦克所配備的激光壓制系統屬于比較另類的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在全世界范圍來講也是十分獨特且神秘的。到ZTZ-99A主戰坦克公開亮相時,國產激光壓制系統發展到了第二代,其外形尺寸有所減小,性能很可能也有大幅提升。但是除了ZTZ-99系列,我國尚無第二種現役主戰坦克裝備主動防護系統。
7 U% l: ]+ h# |- e0 I( c6 j1 M/ R8 {- {, J; y- j; v( R% E( y0 i5 o
3 \4 x1 Y7 `, @2 E' E1 d
反倒是用于外貿出口的VT-4主戰坦克趕上了時髦,不僅裝備有12.7毫米機槍遙控武器站,還配備有相對簡易的以煙霧彈為主要干擾手段的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從而以較高的性價比競爭國際軍火市場。, i" a; v1 ?. d' P. H: O

  R) W) x" M* D. t  o5 H- K  ?  T* M0 v. c7 P4 n0 p/ `' \
事實上,當初中國軍工研發單位在研制改進型96主戰坦克時,曾經一度將類似于“窗簾”-1的軟殺傷型主動防護系統作為備選設備之一。可惜的是,限于成本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問題,最終批量裝備的96A主戰坦克并沒有裝備主動防護系統。
% J" V( e5 D. z( m6 I" L7 L4 X$ u5 g+ z

* h! ~: ^" r" e/ U# F7 T3 }未來中國的新型主戰坦克是否會像俄羅斯T-14“阿瑪塔”那樣裝備如此奢侈的綜合型主動防護系統,讓我們拭目以待。
2 j6 s) X" A/ ]8 t- W3 E3 ]
3#
發表于 2016-4-11 13:54:43 | 只看該作者
單是發動機問題嗎?
4#
發表于 2016-4-11 15:11:11 | 只看該作者
wangqing1 發表于 2016-4-11 13:54
$ v% A( Z' c, ]; ~: N2 p) i8 _. x單是發動機問題嗎?

, h. O# E+ `, `+ N( j$ y. `$ o, G  現在都在說基礎工業不行,早干嗎去了?主動和誰干架,玩完從新來遍還那鳥樣。
; |$ D- p: z3 e
5#
發表于 2016-4-11 16:53:44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毛病難改
6#
發表于 2016-4-11 20:15:28 | 只看該作者
高大上,敢問中國的軍工機械行業怎么能進呢
7#
發表于 2016-4-11 21:52:44 | 只看該作者
8#
發表于 2016-4-12 08:15:25 | 只看該作者
kingreader 發表于 2016-4-11 15:11 / U' z% P$ `& G3 Y7 _- u" J* B
現在都在說基礎工業不行,早干嗎去了?主動和誰干架,玩完從新來遍還那鳥樣。

7 d1 b! }$ d+ ?
% S: A2 E( [7 {8 `" C& E政府沒把握住中國工業崛起的最好時期
9 ?8 A! c) R7 P8 E4 o5 D
9#
發表于 2016-4-12 12:27:13 | 只看該作者
"大國"之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6 17:48 , Processed in 0.08730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