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教各位關于雙端面磨削的加工定位基準是怎么判定和具體應用的。因為雙端面磨削對工件的兩個面都要磨削,通過式磨削是如何選擇定位基準還是說沒有定位基準?以及如何控制兩邊的磨削量的?網上找到一篇相關的文章,但是不是很信服,不知道論壇里有沒有大俠能夠科普一下,謝謝。下面是網上的文章。
7 g! ~' z9 }! Z% d' [: B8 }3 ?! I合理確定磨削余量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加工質量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磨削是精加工工序,與其他切削方法相比,其切削效率要低很多,余量過大就會顯著降低生產率,并增加砂輪和機床電力消耗。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降低零件質量,如經過表面氮化、高頻熱處理的工件,其表面層硬度最高,越向里面硬度越低,若精磨前余量太大,磨削后表面層的硬度就不符合要求。當然,余量也不能定得太小,否則就不能磨掉前道工序留下的加工痕跡或缺陷層。所以確定磨削余量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在保證磨削后工件表面層質量的前提下,磨削余量越小越好。由于影響加工余量的因素比較復雜,難于規定統一的科學計算方法,一般是依據相關的手冊查表并結合現場具體條件來修正確定的。$ c8 n2 ^6 m9 f! z! N& L- o
+ ?1 j& U- o, e+ o9 X7 [! i" c6 C& Y
向心軸承外套端面磨削余量的選擇見表11-2,向心軸承內套端面磨削余量的選擇見表11-3,推力軸承墊(座)圈端面磨削余量的選擇見表。
& S& u, Z5 r$ @
/ h- i' L- ]2 V軸承套圈端面磨削時,由于兩個端面都需要進行磨削加工,因而加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余量在兩個端面上的分配,以合理去除每個端面的磨削余量。: Y2 u' K0 b$ B; f/ F
對于立軸平面磨削來說,由于兩個端面的磨削過程在兩個工步完成,而各類型套圈的基準面一般在圖樣上都做了具體規定,一般深溝球軸承和圓柱滾子軸承套圈以無打字面為基準端面,圓錐滾子軸承和角接觸軸承的內外圈均以打字面(即寬端面)為基準端面。在加工過程中,一般取基準端面的余量為基本余量的1/2,而非基準面的最大余量則為基本余量的1/2再加上毛坯公差,這也就意味著基準面和非基準面的加工余量是不一樣的,在加工過程中要認真選擇基準面。0 ~! Y* `) F& C; h' h7 y
1 }# u: o' k) B; @- T, P3 y! w
采用雙端面磨削時,一般要求寬度總余量應平均分配在被加工的兩個端面上。對于兩端面面積相等的套圈(也就是對稱磨削)很容易做到,只要使兩側砂輪的轉速相同即可;但對于兩端面面積不等的套圈,處理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實際生產中最為簡單而常用的辦法是調節兩端砂輪的轉速,因為金屬去除率和磨削壓強與砂輪轉速近似成正比,即壓強或砂輪轉速越大,金屬去除率越大,反之越小。在雙端面磨削中,磨削面積和磨削時間一定,金屬去除率就和磨削余量成正比,所以兩端面磨削余量的大小和兩端面磨削壓強與砂輪轉速成正比關系。因此,在不對稱磨削中,要使兩端面磨削余量相等,就必須使磨大端面的砂輪轉速高于磨小端面的砂輪轉速。一般磨床兩側砂輪的轉速按n1/n2=1~4選取,具體選擇時應綜合考慮軸承型號、砂輪性質、機床型號及電機型號等因素。為了保證毛坯的溝道位置,車加工時寬度尺寸必須嚴格要求,一般要經過精車和軟磨工序。在雙端面磨削時,還必須注意每個工步加工余量的合理分配。生產實踐表明.在一個行程(即一個工步)磨去過大的余量,會使砂輪工作面過快磨損,磨削力和磨削熱過大,不能保證加工質量。每個工步去除余量的合理數值應根據生產條件試驗確定。
, [; K9 @, x5 M1 _: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