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發(fā)表于 2015-12-15 11:30:26
|
只看該作者
概念:1,淬硬性表示試樣在規(guī)定的工藝條件下淬火,可獲得的最高硬度值。' Z, {( B0 @6 T
淬硬性表示鋼在淬火時獲得硬度高低的能力,不同試樣的淬硬性進行比較時,只需對其獲得的最高硬度進行比較即可。當(dāng)材料成分一定時,淬硬性將是一個固有量,不隨零件的尺寸和形狀而變化。但是零件的淬硬性并不代表其一定能夠得到的硬度,其實際硬度值是由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冷卻介質(zhì)和出水溫度等條件決定。淬硬度是無量化值,通常是以含碳量的高低進行衡量。在零件的設(shè)計圖中,一般只要求應(yīng)達(dá)到的硬度值。
5 n1 k$ l' J3 A; u7 w2 c 2,淬透性表示試樣在規(guī)定的工藝條件下淬火,所能獲得的最大淬硬層的深度。+ m% u! }! E" d1 b7 h+ T, P
淬透性表示試樣在淬火時獲得硬化層深度的大小的能力。(硬化層深度概念你可以查百度)。形狀、尺寸相同而材料不同的試樣,在相同條件下淬火后,他們所獲得淬硬層深度是不相同的,淬硬層深度越深,我們就說他淬透性越好,相反,則越差。淬透性是量化值,通常是以有效硬化層深度的大小來衡量。在零件設(shè)計圖中,一般只要求有效硬化層深度。0 d1 ] \* \& y. p
3,概念區(qū)別:淬硬性是以試樣淬火后可能獲得的硬度大小來反映和對比。而淬透性卻是以淬硬層的深度來反映和對比,而與材料能獲得的最大硬度沒有關(guān)系。兩者沒有相關(guān)性。
. [# O0 s+ f$ o) q" |' l4 Z. e. b% ]# K
形成機理: 1,硬度的形成機理,鋼的硬度越高,越不易變形。金屬學(xué)角度來看,金屬不易變形的原因是晶體中的晶格不易產(chǎn)生變形,而馬氏體晶體融入的碳原子增加時,晶格變形數(shù)量就會增加,從而阻礙晶格易懂的障礙就增加了,其抵抗變形的抗力從而增加。從宏觀角度來看,含碳量越高時,鋼可能獲得的硬化成都就越高,淬硬性就越好。8 p5 M5 w4 U" ?8 O, ~9 s' f0 i
2,淬透性的機理,與表面冷卻速度和臨界冷卻速度,已經(jīng)表層到心部冷卻速度的不同有關(guān)(這方面還需要探討)。
( P" p C2 H; P/ z* ^" b
$ ?3 `! ]/ g: ~; p% Y影響因素: 淬硬性的影響因素的含碳量;淬透性的影響因素是臨界冷卻速度;
) J6 q/ R* P) m5 k! l+ z! j6 a7 Q1 b6 E9 Z( Q: U8 C
測量方法: 淬硬性的測試主要是通過硬度的測試即可獲得其淬硬性;淬透性的測定方法,常用的有臨界直徑法和淬透性法。
: S* ?3 I- B- G2 C6 f2 J4 B! g1 `& _4 j3 C L( N) {% `4 Y" {
詳細(xì)內(nèi)容請參考《金屬加工》2008年第19期P67 《淬硬性和淬透性的概念介紹》 北鋼院 張久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