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得說,市場和需求決定產業。
對于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你去問一個企業,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基本上就是產品,成本,效率以及市場營銷。對于在中國市場環境中經營的企業,在大多數領域,行業內,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關系,這個因素一家獨大。雖然,近20年來,這個因素所影響的范圍和影響力的大小在逐步的變小變弱,但是,企業相關的這樣一個領域,確實就是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哪怕對于軟件企業來說亦然是如此,為什么當年做財務軟件的公司多入牛毛,而現在只有用友金蝶脫穎而出?這和用友金蝶自身的努力與技術當然密切相關,但是政府財政口,稅務口的認證和綁定恐怕意義更大一些。
為什么當年藍點linux匯聚了中國頂尖的技術人才,具有完全自主創新的中文內核,也在圈里得到最多認可以及知名度,最終卻是紅旗linux等產品大行天下,那你其實得看政府資源的投入取向(不單單是扶植資金,還有市場資源投入)
那么企業軟件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呢?以傳統經典的理論來說,效率,成本等等都會是價值所在,但企業軟件,明顯一般不能在政府公關上帶來太大價值(有特例,下文說明)。這就是企業軟件在中國市場上很多地方的雞肋所在,你不能指望著雞肋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市場。這正是中國企業軟件的痛腳所在。
這也是我們很多企業軟件從業人員的心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你做的東西很多時候是個雞肋,導致的結果是,你很難從你做的工作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也是中國企業軟件行業流失大量高端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業務層面和技術層面的人才。這種痛苦曾經伴隨和困惑了我很長時間,直到遇到了一些像順豐,sony,安利這樣優質的客戶和項目,才得以緩解。
其實,上述的因素只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其他還有很多也很重要的因素,不妨舉些經典的案例來看。
中國的企業軟件市場,如果根據客戶群體來分,大約可以分成4個部分:
1. 外資跨國企業客戶
2. 民營企業客戶
3. 國資企業客戶
4. 政府機構及組織客戶
從每年中國市場上貢獻的銷售額來說,其中大約的排名是國資企業客戶>政府及機構及組織客戶>外資跨國企業客戶>民營企業客戶,其中國資企業客戶貢獻的銷售額一家獨大,遠遠大于其他市場領域。行業內應該知道,大單都是出在電力,銀行,電信運營商等領域。
外資跨國企業客戶難道IT投入就這么少么?其實不然,只是絕大部分跨國巨頭,其IT規劃,投入在全球總部已經決定了,并沒有給國內留下太多空間。
這種情況,在一些國內分公司的市場共享和話語權得到極大加強的一些企業中,已經得到改觀,另外,SaaS也在很多跨國企業中國分公司受到歡迎,因為這是服務合同,不是IT投資合同。總的來說,國際跨國公司中國的分枝機構在IT上,尤其是軟件領域的投入并不是很大,特別是和國資企業相比。但是這些項目和客戶,往往能夠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系統。
民營企業是個很有意思的客戶市場領域。我先舉幾個經典的例子。
1.我有一個紡織印染領域的客戶,在中國紡織品出口市場上,處于頂尖地位。它每年因為合同延誤,錯發,所造成的賠償損失,最高可占到其銷售的40%。全然是管理混亂以及內部差錯所致。
最初我了解到這個情況,很為興奮,覺得企業軟件對這個客戶大有所為。但最后發現,其實這個企業的決策者的注意力全都在尋找更為便宜,更為廉價的原材料采購和代工廠身上,
照他們董事長的話來說,目前我們還賠得起,尋找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工人和代工廠,才是重中之重,低廉的價格才是他們的生命線。至于優化內部,提高產品質量和供貨質量,他們本無百年老店的愿望,長期效益也不在他們的重點目標之中。
2.我另外一個客戶,國內的上市企業,相應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2006年以來基本上就沒有產生什么像樣的項目和需求了。國外引進的,在國際上都處于頂尖水平的4條流水線,3條處于長年停工。企業的重點全部投入房地產市場,而房地產市場上的關鍵,在于向政府拿地。房地產業務上也未產生什么IT訴求。
3.亦是國內行業內頂尖的制造業龍頭企業Y。前些年,在轟轟烈烈的ERP建設大潮中,決定投巨資建設ERP。決意選用SAP的產品。因此,我們還特地從海外請回一位ERP的專家G參與。下面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第一次交流會的一個對話:
G:請問你們為什么決定采用SAP的產品,SAP的那些產品內容和特質是你們所關注和看重的?
Y:SAP不是最好的么?我們就要用最好的產品。
G:ERP其實沒有特別的好壞之分,不同的ERP產品其實代表的不同的管理內涵,管理思路和流程方式,選擇合適的ERP產品其實很關鍵。如果全世界企業都用SAP的話,那豈不是都管理同質化了?就不能產生太多差異化競爭了。選擇ERP,最好結合企業的業務特點和管理特點,了解產品,先選一個合適的產品,再在基礎上做實施。
Y:國內大家都用SAP啊,SAP挺靠譜,就用SAP吧
G:。。。。。。。
綜上所述,在民營企業領域,中國很多企業并沒有看到企業軟件的價值所在,而由于其行業,業務的多變性,使得這些企業很多也不在乎這些企業軟件所帶來的價值。對于民營企業來說,由于其逐利的本質驅動(無可厚非),變換的經濟形勢和國家政策,使得很多企業很難在特定領域做深做強。
因此,民營企業市場,一直是國內企業軟件市場中,最為薄弱的一個領域。不過,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內也有一些頂尖的民營企業,開始重視IT投入,并嘗到甜頭(例如快遞領域)。但是你會發現,在中國最強勢的行業分類:制造業中,民營制造業之于IT,還是和這個行業在國內的地位所極不相稱的,這和企業根本上的價值取向,是分不開的。
最后說說國企和政府市場。這個市場貢獻的合同和銷售額之巨,有目共睹。有時候,某國企一個省的分公司的IT投入,就足以養活一個中大型的IT企業。但是這個行業內大家也都很清楚,這中間有多少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前面說到,企業軟件有時候有特例對政府公關也是有價值的,主要就在這些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上了。
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些年來,尤其是國企領域,真正有正面的業務訴求,重大的價值貢獻的企業軟件項目,越來越多,比重越來越大。這是國企在IT投資上水平越來越高的體現。但是同樣也必須認識到,在這個市場上,軟件產品本身的優劣和合適與否,不是重要問題,甚至不是個問題。類似海南出現的,沒有一個雇傭員工的純皮包公司中標全省醫院HIS的工程的案例,其實比比皆是。劣幣驅逐良幣,是常態。
同樣100萬的成本,全部投入企業軟件產品實施,和花50萬做實施,另花40萬做打點,這兩類東西肯定不是一個層次的。而兩者誰能中標,一目了然。所幸的是,類似IBM等跨國IT企業,依賴其品牌溢價,可以在高成本的基礎上,有機會做出一些有價值的系統來,但是留給創新型,技術型或者業務型的,真正有價值有發展的企業軟件企業的生存空間,幾近于無。
綜上所述,中國企業軟件市場的局面滯緩,受以下幾個因素左右:
1. 國內企業的很多根本性的價值導向,和企業軟件所能帶來的價值,并不吻合。簡單說就是真正很多企業想要的東西,不是軟件能帶來的。國外很多經典的企業軟件的設計思路,有些在中國沒有太多的價值體現和生存空間。
2. 中國表面上有兩類市場:國家壟斷的行業市場,和開放的行業市場,企業軟件其實屬于第三類:表面上是開放的行業市場,其實深受國家及政府的影響和控制,無論是從政策,資金扶植,和接口準入等層面,還是說市場資源(最大的市場在國企和政府)層面,不單軟件,其實其他服務于企業的行業很多時候都一樣。中國面向個人用戶的企業,反倒在追趕世界一流上,走在了前面(例如互聯網領域)。
3. 中國的經濟環境乃至政策環境,變換不定,使得能夠扎實下來做本業的企業很少。相應的,對企業軟件這種帶來長期價值的產品,形不成穩定和長期的需求。
4. 中國的企業軟件始終被壓制在了中國市場這個領域,缺乏走出去的能力,渠道和意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