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有一景區,尚未完全開發,姑且稱它為景區A。景區A有山有水,尤其是站在山頂俯瞰,能看到獨特壯闊的風光,常為人稱道。 從景區外到山頂有多條道路,由于景區尚未完全開發,絕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路該怎么走。 這些道路其中有的雖也能到達山頂,但蜿蜒曲折,要花很多時日,頗為勞心費神,很多探險者中途便放棄。其中有一條道路更是完全通往不相干的不知名地方。其中只有一條是通往山頂的捷徑,能在最快的時日內到達山頂賞光。 正如北京人不去香山,西安人不去雁塔一樣,很多本地年輕人并沒有去過山頂,也不知道通往山頂的道路。只有少數老人常去山里,經年累月,積累了足夠的經驗,知道該怎么走才能最快的到達山頂,而不是把精力浪費于其他地方。 那么故事來了。 一波外地的年輕探險者慕名來到此地,看到山腳下有熟悉道路的老人們,遂上前去問路。 老人A2:年輕人你要努力啊,只要努力,一定能到達山頂的,至于怎么努力,抱歉我不告訴你。 老人A3:年輕人你要多看書,至于看什么書,當然要看地圖啦,先看中國地圖,地圖上沒有就看省地圖縣地圖鄉地圖,鄉地圖上肯定標注著這景區。至于通往景區的最近道路,地圖上沒有?年輕人,你要多看書,多看地圖。。。。。。如此循環嘮叨 老人A4:難道要我們手把手喂飯給你們吃?自己去探險吧,走點彎路遠路,掉幾個坑不是壞事,權當人身修行,我們都是這么過來的。(眾年輕人無語,只是來探個險,混口飯吃,還用得著這么麻煩?) 老人A5比較壞,給指了條最離譜的路,走下去一輩子都到不了山頂。 老人A6自己也不知道捷徑是啥,反而說:先多跑步,跑多了你就懂了,啥,你不愿跑,那咱倆來比劃比劃,你看我每天能跑十公里。 話分兩頭,那些調頭去其他景區探險的,來到了景區B,也是尚未完全開發,也是只有老人知道通往山頂的最近道路。但是這回的老人不同了。 老人B1:畫出了詳細的路線圖,并且指出路上會有條河,徒步跋涉是最愚蠢的,稍遠處上游有座橋,不遠處下游的蘆葦叢里更是有條船,是以前的開路的老人們打造方便后人的。沿途更是做了各種標記,也有其他熱心腸的老人會指點。 但是,老人B1強調,路線我給你指明了,能不能到達山頂全看你自己的努力,沿路不是平坦馬路,需要你攀登跋涉,假如你中途放棄,一樣到不了山頂。 年輕人感動的熱淚盈眶,雖然也有個別毅力不濟者掉隊,絕大多數人還是登上了山頂,畢竟那么清楚明白的路線指點都告訴你了,你都不成功,那和廢物何異?這代年輕人終究還是有自尊的。年輕人下山后,廣為傳頌景區B和景區B的老人們,給景區B帶來了大量的客流,景區B的老人們因此做了些生意,賺了不少,更是被稱為青年導師,名利雙收。 景區B的發展比景區A晚,卻比景區A繁榮。景區A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景區A終于沒落了,其中某位老人臨終前在山腳下給自己樹了個碑,記敘了生平光輝事跡,碑高大恢宏,即使一里外也能看的見。 又一波年輕人開始探險世界了,他們向前輩們請教,聽說景區A有點名堂,山腳下還有個碑,知道碑上寫著什么嗎?前輩們道:確實聽說有那么個碑,但是我強烈不建議你去景區A,太封閉保守,沒人愿意給你指點路線,至于那個碑,不知道宣揚的是誰。 你瞧,立的碑再高大,沒人來光顧,誰知道你是誰。 有感于IT的開源共享和蓬勃發展,明明起步晚,卻能人丁興旺。也對機械行業不勝唏噓。 新加坡李光耀曾強調要給年輕人希望,年輕人的激情是國家行業未來和推動力。英國規定55歲以后就不得擔任實驗室行政領導職務,怕的就是給年輕人束縛。 中國機械行業不興,很大程度是配套不行,一臺機器常會因一個配件而崩。優秀的年輕人進入行業三年,看不到希望和未來,而看到其他行業成功的更容易,就跑了。優秀的年輕人少了,導致行業從業者素質越來越差,緊跟著配套產品質量也下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