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xinwu 于 2015-8-7 16:13 編輯
說起廣西,就不能不說汽車工業,說汽車工業就不能不說柳州.2014年是東風柳汽建廠60周年.
60年,是一甲子的歲月,也是東風柳汽厚積薄發的60年。經過60年的發展,東風柳汽在國內商用車市場地位愈加穩固的同時,其乘用車銷量也做到了自主六強。現在,讓我們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跟隨東風柳汽的發展腳步。
企業轉型之路
東風柳汽前身是“柳州農業機械廠”,于1954年10月6日創建。作為當時全國生產水輪泵的主要廠家,朱德委員長曾親臨此地視察。
15年后,也就是1969年9月30日,廣西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誕生在柳州農業機械廠,即“柳江”牌汽車。此時恰逢建國20周年,首批10輛卡車正式下線車,開赴南寧為國慶2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從此,柳農人踏進了汽車制造行業。
1973年3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汽車制造廠”正式掛牌成立,1979年更名為“柳州汽車制造廠”,并成功開發了中國第一輛中型柴油載貨汽車。
迎來東風發展
柳汽與東風發生關聯,是在1981年2月17日,當時經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批準,柳汽加入了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實現了由“柳江”牌向“東風”牌汽車的轉型。
從此,柳汽借東風上青云,步入了穩定、快速發展的道路。
1987年,柳汽的汽車產銷量首超5000輛;1991年6月商用車基地建成投產,同年汽車產銷超過10000輛,并創出“乘龍”品牌,形成了東風集團“一門雙杰,乘龍東風,中輕并舉,競相發展”的產品格局。
1994年,柳汽產銷突破三萬輛大關,工業產值、銷售收入位居廣西第一,綜合指標跨入全國汽車行業前10強之列,晉升全國大型一檔企業。
1997年,柳州汽車廠改制,由東風汽車持股75%,柳州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持股25%,也正式更名為“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商乘并舉戰略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東風柳汽開始向商用車平頭化與輕型乘用車進軍,逐步形成了乘商并舉的局面。1991年,乘龍6400輕型乘用車首開柳汽乘用車生產先河。
2001年,東風柳汽推出新一代多功能輕型車——東風風行MPV商旅車,這也是中國第一輛自主品牌MPV商務車,東風風行乘用車品牌誕生,由此邁出了“商乘并舉”戰略的第一步。到目前為止,東風柳汽的菱智、景逸品牌,已經實現了MPV、SUV與轎車的全面覆蓋。
2003年7月18日, “霸龍”重型卡車下線,標志著東風柳汽正式加入國內重卡市場的競爭。2005年7月18日,“龍卡”重型長頭卡車下線,改變了國內重型卡車尤其是長頭重卡的生態布局。2007年,新一代歐洲級高端重卡霸龍507下線,標志著柳汽卡車設計制造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
2013年定位為中高端“高效物流用車”——霸龍康明斯M7C上市,作為東風柳汽的一款戰略產品,霸龍康明斯M7C目前已經全面打開市場,2014年,產品已成功切入到了快遞物流、危險品運輸市場。
未來,東風柳汽還將在商用車新品開發上系統導入歐美先進的研發技術。其中,天然氣牽引車項目已經啟動,預計2015年全面上市。高端長頭車項目也在穩步推進, 2016年將推出全系列全新車型。
有人說,柳汽60年的發展史,就是柳汽人以“自立自強,創優創新”的企業精神,“同心同德,為國為民”的情懷,牽來“柳江”奔騰,借得“東風”浩蕩,架著“乘龍”“霸龍”騰飛,譜寫的一曲不屈不撓,奮進前行的造車之歌!
上世紀90年代初,清一色的藍色產業服出現在柳州的大街小巷,那一身藍是汽車產業工人的驕傲,也是柳州那段歷史獨特的風景。說起汽車文化,我們自然繞不開厚重的歷史,:2009年年產百萬輛,2011年五菱之光進福布斯全球銷量前三……汽車產業給我們帶來的一次次驚喜,都會讓我們因汽車而更為我們的城市自豪。有今日的成績,一個個閃光的過去值得回味。
早在1954年,廣西柳州農機廠就已誕生,僅比新中國汽車長子一汽晚了一年;1969年,當二汽在十堰開始動工建設的時候,廣西首輛“柳江”牌汽車就在這里駛下了生產線;1958年,柳州動力機械廠也正式創立。后來,柳州農機廠和柳州動力機械廠分別演變成為現在的東風柳汽和上汽通用五菱,至今都有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了。可以說,如果回顧中國汽車業的歷史,偏安西南一隅的柳州,可以與東北的汽車城長春分庭抗禮。
近年來柳州汽車
產業發展大事速覽
1969年,柳州第一輛“柳江”牌汽車問世。
1997年,柳州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萬輛大關,達到10.24萬輛。
2003年,年產量突破20萬輛大關,達到20.85萬輛。
2006年,年產量已經沖破50萬輛大關,逼近60萬輛。
2006年,中國商務部和發改委確定柳州為“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
2006年,東風柳汽出售25%股權給日產和雷諾,日產和雷諾正式進駐柳州。
2009年,柳州汽車年產量超過一百萬輛,成為全國第一批汽車年產量超百萬輛的城市,是全國第一個汽車年產量超百萬輛的非省會城市,也是全國人均生產汽車第一大城市。
2009年,上汽通用五菱實現車產銷量100萬輛。
2011年,東盟汽車工程機械及零部件展在柳州舉行,展會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分會之一定期舉辦,成為廣西重要的標志性展會。
一個春天造出的“柳江”
那是1969年的春天,中國掀起了生產汽車的熱潮。南國的木棉開得正旺,廣西也急盼有自己的汽車生產線。正是柳州農業機械廠(以下簡稱“柳農”)、柳州機械廠(以下簡稱“柳機”)這兩個不太起眼的工廠承擔起廣西造車的重任。當年他們組成車型選型聯合調查組,奔赴全國各地進行選型調查,最后確定仿效南京躍進牌130型汽車作為選定車型。
經區里審批后,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柳州汽車產業工人誕生了。由柳農生產底盤、駕駛室、車廂和整車總裝,由柳機生產發動機,試制130型汽車。沒有專業機械,制造汽車可是一件費心的難事。鐵絲、紙、木頭做成駕駛室模型,經上百次修改最后才能定型,16天的時間,柳農的工人硬用大錘錘出了汽車駕駛室。壓制汽車大梁按常規起碼要用1500噸壓力機壓制,但柳農只有一臺300噸壓力機。柳農工人用“劈柴下尖”的辦法,把300噸力量集中在一點上一步一步壓制,終于把大梁壓制成功。
1969年4月2日,第一輛130型汽車樣車試制成功,暫名為“飛躍”牌(后于1970年11月更名為“柳江”牌),9月23日,柳農首批生產10輛,當月開赴首府南寧向國慶20周年獻禮。廣西第一車正式誕生,填補了廣西汽車工業的空白。1974年10月,“柳江”牌汽車通過了全國汽車行業質量檢查。從1969年至1980年,柳汽累計生產“柳江”牌汽車7513輛,直至1981年停產。
“萬家牌”面包車進萬家
去年央視紀錄頻道連續播出了關于1980時代的系列紀錄片,其中柳產的“萬家牌”面包車頻頻出現在鏡頭畫面中。當年的首都街頭到處是黃色微型出租車的身影,有當年進京出差的老工人回憶:“在北京坐進自己生產的汽車里,別說多自豪了,當出租車司機問起我是哪里來的,我直接回答他‘你這個車是哪里產的我就是哪里來的’。”
1982年,柳微利用自創的“低熔點合金”研制成功第一臺萬家牌微型貨車,通過了200小時強震等一系列苛刻的質量和技術檢測,實現了在微車制造領域零的突破。1983年,柳微被國家列為國內四家定點微車生產單位之一,標志著五菱拿到了進入微車領域的通行證。1985年,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車廠,成功轉型微車。
隨著萬家牌后續產品的不斷推出,柳產車大踏步向市場邁進,整個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柳州五菱的字樣,成為了多少柳州人出外自豪的理由之一。很多外地人都是從柳產車開始知曉柳州認識柳州。五菱至1998年,產銷達到10萬輛的規模,取得國內微車行業產銷第一的位置。在2011年歲末,“萬家牌”的“孫字輩”——五菱之光榮登福布斯全球銷量最大的車型排行前三,這是進入前10名的惟一一個中國品牌。
融資發展現活力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是某個車企獨霸當地,但是在柳州,各大車企卻相處融洽。
一汽、東風、重汽、通用同城生產的奇觀,只有在柳州才能看到。1981年,柳汽加入東風集團;1994年,柳州特種汽車廠并入一汽集團;2001年,五菱加入上汽大家庭,次年又與通用聯姻;2008年,柳州運力也正式加入中國重汽集團。至此,柳州先后吸引了東風、一汽、上汽、重汽和通用等幾大汽車巨頭,在這座西南工業重鎮和睦共處共同發展。正因如此,有人甚至將其譽為“東方底特律”。
近年來,先后有不同的城市瞄準了汽車產業作為城市發展的快車跑道。成都先后有一汽豐田、一汽大眾和吉利汽車等車企落戶,長沙陸續引進了眾泰、比亞迪、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等,成為汽車行業一顆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跟長沙和成都直接空降眾多整車企業不同,柳州的汽車業都是在本地車企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外來資本來壯大實力。有意思的是,雖然在資本上被外來資本所控制,但柳州汽車并沒有完全喪失原有的品牌:東風柳汽的景逸和菱智系列,都是基于本身造車實力所研發的;上汽通用五菱的“五菱”微車,更是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如果沒有上汽通用五菱高達上百萬輛銷售數據的貢獻,上汽集團就不可能在國內傲視群雄,美國通用的業績表,也會失色不少。
根據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柳州全市汽車產量為119.4萬輛,在北京、上海和長春之后,位居全國第四。市區人口104萬,人均生產汽車超過1輛,在國內各大汽車城市高居榜首。以柳州2010年的汽車工業總產值為755.8億元為例,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42.7%,對全市工業的增長貢獻率高達80%。汽車工業在地方經濟中發揮了不可動搖的骨干作用,這也是我們稱柳州為“汽車城”的一大因素。
柳產乘用車愈加親民
如果讓一個普通柳州市民數數這個城市造過哪些車,這可能是個難題,因為很多商用車型并不為多數人所知。這個現象突出表現為在主流乘用車市場中,柳產車型一度缺席。在2009年柳州超百萬的汽車產量當中,有將近九成是微型車,其他的則為專用車、載貨車、多功能乘用車和低速車,主流市場最關注的中高端轎車產品卻尚屬空白。商用車市場規模有限,經過多年發展后已經遇到了瓶頸,主流乘用車已經成為柳州汽車業的下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乘用車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街車”樂馳曾譽為柳產車型進入家轎市場的一個銷量神話。繼柳產的樂馳之后,從2008年起至2011年,每年的國內A級車展上,柳產乘用車都引來眾多媒體的關注,其中寶駿630與風行景逸,是柳產車向家轎集中發力的標志。如今柳州人熟悉的出租車正是風行景逸,街頭巷尾穿梭越來越多的寶駿630也為人所知。據透露,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兩個系列車子還會有新車型再次亮相。
按照規劃,2012年柳州汽車產銷量將達140萬輛,2015年柳州市汽車產量要突破200萬輛,其中微型車的比重下降到三分之二,轎車比重則將達10%左右;2020年,汽車產量更是將突破250萬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柳州已經投資700億元著手建設一個規模巨大的廣西汽車城,規劃產能100萬輛,工業產值可達1500億元。東風柳汽2011年開始建設新的商用車和乘用車基地,上汽通用五菱則規劃了一個年產40萬輛的乘用車基地,會在今年竣工投產。
廣西方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是一家從事專用汽車研發與制造、汽車及工程機械零部件研發與制造、汽車模具研發與制造、汽車貿易與服務為主的民營企業集團,是廣西區內較大的專用汽車、汽車零部件研發與制造企業之一。公司位于柳州市陽和工業新區陽惠路東2號,現有員工4000多人,占地80公頃,資產總額近40億元,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66.5億元。擁有工程技術人員400多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8人,工程師150多人。公司下屬有十家子分公司和合資企業,具有較強的產品設計與制造、機械加工、注塑、沖壓、焊接、鍛造、汽車模具制造能力。公司的專用車、車橋、汽車底盤和沖壓件、內外飾件、座椅、鍛件、電器等汽車零部件產品及汽車模具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現與東風汽車公司、東風柳汽、上汽通用五菱、柳工、一汽解放、一汽柳特、北汽福田、宇通客車、金龍客車等知名企業保持良好的長期配套合作伙伴關系。 公司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建設,重視品牌打造。公司所屬方盛車橋、裕信方盛、六和方盛、福臻車體、乘龍專用車等五家企業的技術中心被認定為自治區級技術中心;“方盛”、“六和方盛”圖形商標分獲“廣西著名商標”稱號;“福獅”牌專用車獲得自治區名牌產品稱號。“福獅牌”專用汽車、方盛車橋等汽車零部件在西南、華南地區具有較高的市場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部分產品出口美國、俄羅斯、越南等廣大國家和地區。 該公司先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廣西壯族自治區授予“廣西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示范企業”、“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授予“廣西五一勞動獎狀”和廣西“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說到這,只說了柳州,另外在廣西還有一個在桂林的專造韓國大宇的桂林大宇客車有限公司,他的規模雖不能和金龍和宇通比,但是在國內的名氣還是相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