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來,國外一些泵類廠商紛至踏來,進軍中國市場,加大投資的力度,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合資企業;國內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紛紛改制,可以說,泵行業的國有企業基本上完成了改造,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行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經濟活躍,占領了“半壁河山”。但是國內泵行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 p1 P, ?& J W7 Q' m* e4 t' z3 L5 b" o1 Z& U( K) q+ x, O3 d
①產業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7 _5 C, v# X' |6 n- g% |/ \7 V
國內泵制造企業基本上還停留在低端產品上,重復制造,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產品結構不合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偏少。泵制造企業一定要走出低檔、低端化、能耗高、一般化產品的境地,要向“新、精、專、特”方向發展。發展自己的特色產品,將發展重點放在制造特種、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性能的產品上、并向節能環保型泵類產品、國家重點項目所需的各種產品發展。- t p* M7 v' t% H% q! y. N4 L
( Z$ `% F! {, S t- P% I$ u1 v. F
②企業的競爭還停留在價格戰的層面上; c3 S1 b. Y1 L5 f1 s% R
有的企業為了占領市場,不惜低于成本的價格參與競標。這種混亂的市場競爭格局,導致中國泵行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形成合力,國際競爭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有的企業往往以價格戰爭取得優勢中標,有些產品中標價格低到成本價格,甚至低到成本價都不到。國內泵類企業之間打價格戰,讓國外采購商從中鉆了空子。拿走了低廉的產品,低廉的資源(人力和物資),這讓一些堅持產品質量的廠家遭受損失,從總體上講,國家也受到損失。
- [9 d0 B* [- Z" A* r) T2 j r" j3 N, ]2 f* p. K' y6 c
③泵類產業集中度不高- C1 \/ @ A5 D) T
有人認為中國的泵制造企業有1萬家左右。這么龐大的制造群體,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幾個可以引領行業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這是由于管理制度和政策等多種原因造成的。# G, S# P K# n6 C; S0 I9 a* s' N8 s
V$ n2 R7 m% C: R" g, o* X# _④原材料價格上漲4 `! R4 Q) E& E* a
銅、鎳、鉬、氧化鋁、橡膠、原油、汽油及柴油等生產資料產品的價格不約而同上漲50%~100%。由于原材料漲價,使企業的制造成本加大,對于一些企業來說,相對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尚有一定的效益空間;但還有一部分企業本來就無利或者微利,形成成本倒掛,這樣就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
* s) k5 J0 h; r, z$ u8 H/ l' r7 y; l) K3 w- ~* r
⑤泵類產品技術總水平還不夠高
" M" \1 s/ A K; z" L/ }' g1 E7 i泵類產品技術總水平雖然有相當大的提高,但是總體水平與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還存在差距。泵類產品的效率與國外泵類產品相差5個百分點左右。尤其是很多關鍵泵技術水平,包括性能、效率、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差距更大一些。所以,有很多關鍵泵,如60萬kW超臨界機組用泵、100萬kW超超臨界機組用泵、百萬kW核電站用泵、百萬t乙烯用泵,還有大量的管線輸油泵、污水處理泵以及大量的給排水泵等都要從國外進口。
# @9 w W0 F O- \4 N$ {
6 X4 T3 e. T1 k$ }& ]% n⑥技術人才青黃不接,開放能力不足! X- G9 e1 N- ]( z' ?1 Q5 y
企業發展和生存靠產品質量和銷前銷后服務,而企業產品離不開科學技術和技術人員,泵行業的技術隊伍沒有很大的改善,也沒有很大的提高。過去,泵行業有些技術帶頭人,例如泵水力模型、設計、材料、運行和標準化方面的帶頭人,有些人現在已經退休了,有的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民營企業,目前主要依靠從大企業退休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忙于工作,沒有 “充電”的機會,就談不上技術的創新和先進。因此泵行業開發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1 W6 R% `& Z4 z0 v( R
1 `) Y3 w- |7 d8 u7 A$ a0 L
⑦盲目引進技術" W. z; I) y. W, L9 i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跨國公司投入或者轉讓的技術,大多是針對中國國內市場的所謂“適用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在國際上僅僅是二流、三流,已經過時的技術,真正的高新技術、上游環節技術,產品開放技術卻很少在我國轉讓或者投入。另一方面,國內合資方企業過于依賴跨國公司母公司開發的現成技術,自主開發動力不足。$ F5 O+ L4 T+ j( m3 m; I
: w9 J* i+ K0 k1 c% b) C( k
另外,隨著眾多國內龍頭企業被外資收購和兼并,這些企業原有的科研基地也在消失。科研開發的平臺都不存在了,科技創新便無從談起。一些企業為了引進技術,也有過慘痛的教訓。 如大連耐酸泵廠在國企改制前,曾想通過引進技術的方式加快企業的發展,但結果卻和初衷相去甚遠。市場拱手讓給了外國企業,核心技術也掌握在人家手里。 又如上海水泵廠與德國KSB公司合資后,KSB公司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逐步蠶食上海水泵廠的股份,直到這個品牌完全喪失。當然也有通過引進和消化國外技術,實現國產化,企業得到發展的例子。引進外資是手段,不是目的,應該綜合衡量和動態評價引進外資的整體效益,看一看在付出了土地、資源、環境、人力、市場、品牌、稅收等大量成本和代價之后,我們得到了什么,是付出的代價多還是最終收益多。
0 k, i4 f3 G5 e% u-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