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4213|回復: 29

簡化設計典范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5-3-6 17:44:51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先看個傻逼設計。上面沒裝東西的方鋼是增壓缸,增壓缸是圓又無需平面裝閥,為什么用方鋼掏,還是鍛件,而不用管材干,原因是畫圖工是傻逼,這是一個問題,濫用方鋼及鍛件。
. m' N( v& r5 i6 W6 q8 s# E' n4 [% H# X
第二個問題,這是三段:主缸,增壓缸,后缸蓋(兼閥板,就是裝儲能器的那個玩意)。這三段可以做成實物上的兩段,或把主缸和增壓搞成一體,即前兩段一體,或把增壓缸和后缸蓋搞成一體,這叫后兩段一體,結果搞成三段分體。就要增加零件,比如主缸和增壓缸的銜接,在這個銜接的外部,有卡環和壓圈(圖中黑的,這個壓圈設計得也傻逼,又是方鋼),在這個銜接的內部就要有增壓活塞桿導套,在這個導套的外圓,就得增加兩道O形圈。如果在那搞成一體,是無需這些零件的。
! t8 d6 o/ S' N: e; d7 _0 m5 c; B. |( F: A
主要是這兩個問題,三段分體及濫用方鋼。至于細節,看那儲能器閥板么,油路不復雜,我曾站旁邊琢磨了五分鐘,去掉了八個工藝孔,不知道是怎么設計的。  這是我們本地畫圖工設計的,被土老板稱贊,說設計得好,一直用到現在。
: \, R) |! e/ B) L" i6 d) g3 O$ {6 L3 N3 w
1 \' a. y$ X& R0 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基礎|主題: 799, 訂閱: 8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于 2015-3-6 17:56: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知灼見 于 2015-3-6 17:57 編輯 + L- e6 n4 m' R" Y

7 C; g1 C. B* P; O這是我的設計,原理一樣。 我搞成前兩段一體,即主缸和增壓缸用一根外徑220的棒材掏。 行業內有的是后兩段一體,但沒人是前兩段一體。 當時我考慮,主缸和增壓缸都是圓,當然是兩個圓搞成一體用圓棒掏出來對頭,本能地就這樣設計。這樣就把主缸和增壓缸之間的內外銜接統統扔掉(增壓活塞桿導套是一體的,外部壓圈卡環也沒得)。
5 ?6 a+ z& x) c2 @- R& e4 ?; O, ]& F& d& F5 ?
另外主缸頭部和鑄件的銜接臺階也和缸一體,你看那為什么車細了一點,因為20的銜接鏍絲有點放不下了,車細處缸的壁厚還有20,強度足夠,就是鏍絲拉掉,缸體也不可能拉斷或墜斷。而沒車細處的缸壁厚30,因為那里承受30MP增壓力。
7 i7 c  f' |- I6 R( L/ Y
5 e) E5 J' G6 ]2 R1 ?) k# a  v這里有很多細節講究,不一一道來了,比如增壓缸和主缸間的坡度線,為什么定在那,那是給表孔定位,表孔太靠前就把活塞密封件給喇了,這樣定一下位,打表孔時易掌握。表孔就打在那條線上。4 {" r$ ^' z) F( f, A
6 L' ^" M' S1 N+ I# u

8 X* J* y7 H9 _$ Y8 L6 p4 @
- m# F  c7 u: M; S$ 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點評

估計我也是個畫圖工的水平  發表于 2016-11-9 12:44
3#
發表于 2015-3-6 17:56:27 | 只看該作者
看不懂啊!
4#
 樓主| 發表于 2015-3-6 18:07:04 | 只看該作者
后缸蓋設計成這樣,與增壓缸的連接臺階和后缸蓋也搞成一體。這個后缸蓋,或叫壓射閥板,也是外徑220的棒材銑四個面,沒用鍛件。& l" s: n7 X8 V* N9 {( h* ?

$ K1 g) e5 h8 F  {! {這個也叫壓射閥板,設計時考慮這個閥板體積要小,不要超過增壓缸,如果超過增壓缸,就只能搞壓圈卡環連接,就象一樓主缸和增壓缸那樣連接,那個黑壓圈。而如果閥板體積小于增壓缸,就可以用插缸式連接,就是銜接鏍絲插到缸壁里,一來省料,閥板小,二來零件少,在閥板上搞個一體的連接臺階即可。
  @. h+ \$ D7 T4 N& _0 m, W% Q2 j* H, |  _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5#
 樓主| 發表于 2015-3-6 18:12:42 | 只看該作者
1)扔了三個連接壓圈。 即主缸和鑄件間的銜接壓圈,主缸和增壓缸之間的銜接壓圈,后缸蓋和增壓缸之間的銜接壓圈。
& Q, r' F# v8 m6 t! ~6 o
) e) S4 Z" Z2 I1 }* w7 R( [2)內部的增壓活塞桿導套,也是一體的。導套外圓兩道O形圈,更不存在了。
+ t& p( a8 F" i6 {6 B8 k$ T- N- L1 [0 \' r
3)沒用鍛件,連后蓋這塊閥板也是棒材銑的,且這塊料就是從主缸上截下來的,外徑220的棒材。
9 F* j( u, L8 m+ V5 Y! x) A* F# R1 v* l' Z- C: K, S
4)體積重量,比原設計輕巧幾倍。
# }( v: @# D* L" G" A! w) e2 @3 D8 R2 p
5)外觀也遠比原設計好。0 ]! ?5 b9 o3 N+ c

( @! V. D* g+ G  |: Q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6#
 樓主| 發表于 2015-3-6 18:27:32 | 只看該作者
全行業最簡單的壓鑄機出自我手,性能國內第一。壓射部分只用了22個自制件,而目前結構上百個(目前結構還不是一樓,一樓算簡單了),閥從十九個簡化到十個。里邊許多簡化細節,不一一提及了,比如液壓。 - B4 y3 N1 L9 b
0 m- e3 a; r9 |+ G  I. a4 {4 C7 P
這是我兩個半月的心血,很多東西,別看簡單,簡單的意思就是過程復雜,結果簡單。 比如我的大膽,這個儲能器四百多斤,我敢底下不放支架(圖上的支架是他們硬加的),為嘛,我計算毛,我一看東芝機,整個缸是大鍛件掏的,比我重多了,都不放支架,我怕毛。 主缸與鑄件的銜接寬度很重要,那里要是弄窄了,主缸會從根部就斷掉,那個銜接不算寬(我棒材外徑才220),但我敢干,因為我比東芝輕得多。這個結構是經受過考驗的,機器震動很大,儲能器震幅達幾公分,主缸擔著儲能器上下跳,我站旁邊嚇壞了,但沒出問題。 最薄弱處不是主缸根部,而是儲能器底管,細了,壁厚不足10個,種種原因,以后肯定會加強。$ {) v) s2 D5 }0 x( y

8 {6 b  X( U) k& D- P  y
1 T* [* m8 e  ~& T$ H) Y/ k+ T$ q2 ^

- |6 {3 K+ J4 k, B1 l* K) a4 i# }3 s# |/ u! 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7#
 樓主| 發表于 2015-3-6 18:41: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真知灼見 于 2015-3-6 18:45 編輯 ' m) \6 f% C% `8 X8 E3 d
+ X, H1 p, l5 Q
別看簡單,很多細節,做了大量新設計。你看這個閥板,叫快排,給缸前腔排油的(缸是儲能器驅動,前腔要用插裝閥排油),這個快排閥板里有插裝閥(我自制的)。但閥板沒后蓋,插裝閥怎么放入?  插裝閥是從前部插進閥板的,直接捂到鑄件上(灰口鐵),閥線不磕崩了,同軸度怎么保證? 采用的是端面密封,就是閥線粗達一兩公分,毛的問題。如果出問題,可以手工研磨,弄點研磨吵沾閥頭上,一分鐘就磨得不漏油了。而且這個地方密封要求不高,缸的回程壓力,你說能有多大,活塞桿是空載的。
6 p% |2 E. U9 X2 E, O. w; {! n8 z7 e" x' z
這點是我現學現賣,他們直壓注塑機的大充液閥就是端面密封,也是直接捂到灰口鐵上,論沖擊,比我這個小閥芯大多了,沒事。 所以懂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力。 開始閥板是有后蓋的,我一看傳來的報價單,四百五,就火了,改,把后蓋扔了,生生切下這四百五,所以人品也很重要,我一看什么東西要四百五。 那個自制插裝閥芯呢,理論上花十塊錢就可以車一個,雖然被宰了二百,但不是我的責任。要是買個63通徑的插裝閥,上點品牌的,不宰一兩千,十塊錢搞定,閥套都沒得,要毛的閥套。
/ N3 z9 R1 ^5 G0 ]6 W/ K  g& t) ?9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8#
 樓主| 發表于 2015-3-6 18:57:49 | 只看該作者
你看我電磁閥下面,都用直通單向閥,不占閥板,成本低(東莞機電市場,10通直通單向閥,12塊一個,10通直角單向閥160),我閥板毛的地方放這些閥,就搞成直通的,管式連接。 電磁閥呢,他們都用16通電液閥,我通徑小,但缸速看不出來受影響,又省了好幾百,下一臺改成電液閥好了。管路也細了,10個,泵的排量兩百升呢,有點憋壓,下一臺改粗點。當時之所以用細管路,考慮到電磁閥都用10個,瓶頸效應,管路粗還有毛的用。當時 用電磁閥還有一個考慮,電液閥是兩個閥疊加,卡閥機率增加,也出于可靠性考慮。 這這臺機比別人簡單幾倍,應是國內可靠性最高的機器,就算出問題,檢修也方便,因為簡單。
9 j  G" z, }7 x1 A, [( q' ]8 }* k+ Q" [' x2 p4 e6 U/ T
反正這里邊很多細節。總結這臺機兩點吧,一是不涉及原理的簡化,比如前兩段連接,插缸式連接,端面密封,大幅度扔了零件。二是涉及中等原理的東西,也搞了點創新,再議。  但大原理不是我的,是瑞士的單回路結構。
2 e( t6 c( m6 P/ Q$ j5 M5 p% x6 E9 L6 e8 C0 n9 W
性能上是講究的,活塞桿重量只有別人的三分之一,所以沖擊力只有別人的三分之一,我這臺機,沖擊最小。 還有加速性能,采措了多項措施。建壓時間對我是小兒科,三五毫秒吧,他們15毫秒就吹開了。) c5 g3 o4 @+ q+ K

4 Y; R1 O5 K# p6 {' ?# b
% z+ U% G! D" ^% L# N3 I9 G# ]- e; I/ x6 W1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9#
發表于 2015-3-6 19:55:08 | 只看該作者
好像沒怎么用。設計得好不好,半年見分曉。本人對這塊不熟悉
10#
發表于 2015-3-6 19:56:54 | 只看該作者
很多時候就得敢干

點評

對頭  發表于 2015-3-6 21:04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3 12:11 , Processed in 0.0716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