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iviling 于 2015-2-28 14:15 編輯
0 |6 f! c0 }! u% D0 B t& b9 ~
& i7 o0 M3 I9 |: A# g" C. |$ i最近感嘆日本馬桶蓋的帖子挺多,年前央視晚間的24小時節目也專門報道過,并且采訪到最先在博客上發文說日本馬桶蓋如何如何火的那個人。& j* d# Z' P- D+ w5 y8 s
7 E% ^7 n8 X/ e5 c- p4 f5 O
先歪點樓,說日元貶值。安倍經濟學剛開始搞的時候,日元大幅貶值。我一個朋友在日本,當年的收入折算軟妹幣是20萬年薪,日元一貶值,當時沒有兌換的日元折算下來,那些年的收入成12萬年薪了。而且他沒法把日元存到微信支付寶,存日本銀行的利息是……不過匯率之下,日本國內的商品,自然“便宜”很多。3 y4 d9 g& |7 X7 n* e6 c
2 s6 Q+ I' h) E+ Q有朋友送我一日本購買的彈蓋式保溫杯,恰好公司也發我一口類似保溫杯,對比學習了一下,大伙討論討論。6 \; }6 u9 \# D# d6 S/ w
5 l* J) s8 E! v+ G6 G2 K% b( i1 ^/ j圖1淡紫色的就是“日制”的保溫杯,黑色的就是國產同類款式保溫杯。仔細觀察,“日制”的杯子表面噴含金粉效果的亮漆,國產的杯子為黑色亮漆。同樣使用兩年,國產杯子在邊緣區域部分漆已經脫落,“日制”的則完好如初。當然,我們可以姑且理解為黑色杯子我拿著進車間下庫房,用得比較費。0 I' @0 j5 r7 O
圖2和圖3,對比兩個杯子的鎖緊與解鎖,“日制”的靠摁金屬色按鈕下邊解鎖,國產杯子靠按按黑色按鈕的下邊解鎖。原理相近,日制的金屬色按鈕,特征明顯,任何智商過60的人第一眼就能知道那個按鈕是出發機關;國產的也有細微特征,但拋開民族主義情節,如果沒人實現告訴你哪個是哪國產的,估計一般人都能感覺出哪個更高檔。高檔,premium,這個詞在本文還會反復提到。6 k* @: ^" {1 O7 F$ S- s# L
從圖2與圖3看,保險的設計則著實可分高下。“日制”的保險靠沿圓弧移動的“閂”擋住按鈕動作實現保險;國產的保險靠扣住蓋子的外彈動作實現保險。功能理論上都一樣,可以鎖住,防止意外潑灑,實際使用則不然。首先是“日制”的杯子從開保險到開蓋子即使是個小妞,也可以單手操作打開杯子;國產的雖然在杯口附近設計了縮小口,但即便我的大手,單手操作開保險也略微不便??蛻趔w驗略有差距。再看實際功能上,“日制”的保險凹陷在表面之內,且運動方向垂直于杯子方向,不易被誤觸發;國產的則保險顯露在外,使用過程中容易首先被剮蹭失效,而后按鈕被觸碰,里面的水就必然潑灑出來了。我就有一次重感冒坐公交去醫院,路上睡一覺,水潑灑出來到襠部,醒來以為自己已經病到大小便失禁了,哈哈。
5 ?6 i7 Y- \$ O+ h
$ U0 S- a0 e. D: ~8 {: `5 T5 e8 O9 h: Z
圖4和圖5,對比兩個杯子的解鎖卡鉤?!叭罩啤钡谋佑袃蓚€相對的鉤子,操作者按下按鈕,左邊的鉤子解鎖,右邊的鉤子掛住。即操作者按下按鈕時蓋子不會立刻彈開,松開按鈕的時候,蓋子再彈開。國產的,只要觸動按鈕,蓋子就立刻彈開。這二者沒有功能上的區別,也許有操作體驗上的感覺。我們都知道,以前的收錄機,比較高端的收錄機在按開盒鍵后,磁帶蓋子不會立馬彈開,而是略帶阻尼,慢慢彈開。日本人這種設計,也許就是追求的這種“高檔”的感覺吧?還是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 h/ h( A# a' ]/ U% n再看圖6和圖7,“日制”的出水口和進氣口在外觀上共口,內部分叉;國產的出水口和進氣口分開。二者功能上是相同的,防漏效果我也倒置試驗過,沒有區別。那么問題來了,哪個看上去更“高檔”,premium?注意看蓋子上硅膠密封凸起。
# y& v- [4 p. I0 O+ v& H9 ^& R) q再回到蓋子外邊的細節,圖8,圖9和圖10。
0 r% K$ f6 j1 s* F6 a1 J _0 e8 ^9 v, q0 v! e# L! v
圖8中,“日制”的杯子蓋,在轉軸和按鈕的設計處理上都盡量壓縮了突兀的特征尺寸。按鈕突出高度低于國產,轉軸則借助斜角讓出的尺寸縮在里面。這兩點的細節,可以避免放進包包或者揣進兜里是的令人不爽的剮蹭。圖9和圖10,兩種蓋子的彈開機構處理細節也很不一樣。圖9的設計,充滿毛子式的暴力美學,設計確實很有創意,一根密封圈解決了兩個問題,蓋子彈開的“扭簧”有了;蓋子轉軸的軸向竄動也靠這密封圈也別住了。圖10 的設計,則通過凸起,把扭簧則隱藏的徹徹底底。那么,哪個看起來更高檔?而且日制的軸,采用空心管脹兩頭的方式軸向固定。國產那種雖然正常使用不會掉,但萬一家里有個熊孩兒,拿牙簽把軸挑出來呢?蓋子就可能被里面蒸汽彈開,噴出來燙著熊孩兒……
; n+ |8 E+ m# T: A9 _; z1 T
. m8 U* m7 ~- m/ f: t! U# I+ g6 ~( Y, {3 X
再注意圖11,“日制”的杯口下方貼有標簽。標簽上寫了3條信息:放入熱飲時小心燙傷,開車的時候不要使用,這個標簽不要撕。貼標簽,且強調不要撕,往好里說是為了提醒客戶使用時注意事項不要受傷;往實在里說就是為了自保,按照歐美日的法律,將來客戶使用燙傷了,你貼了標簽就沒事,客戶故意自己燙自己的,沒貼就是制造商的責任……這個,國產的杯子沒有標簽。不過話說回來,看圖12和圖13,“日制”在杯底有型號,序列號,商家名稱,還有“泰國制造”?!叭罩啤奔右?,其實就是因為杯子是在泰國造的。這杯底的標簽,既是對自己品牌的宣揚,也是一種擔當。用鬼子的杯子把自己燙傷了,如果他們設計失誤,可以去找他們算賬;用國產杯子像我那樣,如果水再燙點就可能燙傷了小雞雞,只好自己兜著……
% r) Y; ?* ? \; ^剛剛拿到那個國產杯子時,我發現那杯子的保溫性能很棒,隔日茶依然燙。年前我用熱電偶做了溫度對比。50°C的水經過一晚8小時的降溫,如圖14和圖15,日制和國產分別降低16和18度??傮w都不錯,不過國產的保溫性能還是遜色一些的。溫差怎么產生的,我試圖找到。不知道是不是杯子內部的涂層。如圖16和圖17,日制的有,國產的木有。而且,看著那淡灰色的涂層,是不是有種之前提過多次的詞匯——“高檔”。
6 c- K1 Q- ]! s/ e1 Q保溫性能差異還可能是什么呢?杯身材料不一樣?都采用弱磁不銹鋼材料,日制的杯身材料磁性略小于國產的。抑或是真空杯的真空度不一樣?1 o8 E1 j |5 S0 L8 [- _: |
5 w8 U4 A7 U; b$ {4 g4 s5 [
不能圖片表達的差異也有,比如操作按鈕,日制的可以聽見清脆的“咔吧”一聲響,國產的聽不見,你不知道是否已經鎖住,得松手觀察才知道……7 ~7 l; F) |; Y' W4 e1 z3 C
+ L/ }0 v* [; d2 h2 e
我仔細找了半天,總算找到可以阿Q一下的不同點。如圖18和圖19,在注塑模具上,國產杯蓋的分型線位置設置巧妙,幾乎找不到分型線;泰國產的日本品牌杯子則有明顯的分型線,就這點,日制杯子有點小瑕疵,顯得不高檔。
. r8 F4 B, s' ]5 R我曾覺得那個國產杯子保溫性能不錯,送了一個給別人。后來才被告知,這玩意送得賤了,價值軟妹幣不過30元。我就淘寶了一下,確實那么回事。現在淘寶上有說“韓國正品”的,價格軟妹幣39塊,外觀設計和機構處理和國產的一樣,你們信那是韓國的么?說道韓國,去年有個玩意想賣出去,后來沒下文了。聽說人家現在指定要韓國的,再調查,同類型產品的美國市場幾乎被韓貨壟斷了。我只好聯系在美國那邊的哥們,先發貨去美國,然后他再弄成“Made in USA”賣回來。沒辦法,這是前人玩下來的規則,沒有足夠力量打破和制定規則前只能遵守規則。
& D$ o5 x8 G" ?" @+ J
; D* K. M8 a$ s& d: p L7 G+ ?$ [$ V9 b4 s) j% C
也有東莞制造仿制日本設計的,外觀一樣了,里面部分細節依然很糙,價格58。相比日本的杯子,動輒150以上的價格,差異不可謂不小。
! O. [6 r4 S& b+ }% g' Z; m( `9 a7 m) Y" i7 t
在回到赴日買馬桶蓋,這類型的蓋子10年前國內就有,而且就是日本品牌的,日貨當年售價就是1500軟妹幣,現在還是1500軟妹幣左右,而現在赴日購買通常在3000軟妹幣左右。干嘛費那老勁,說明什么問題?我腦子簡單,不解呀。: w4 i* f5 A. Z( ]" y
7 P0 j, M w. Z$ F+ J% q
( j' E& M4 I* U8 |. @
- I( P/ g3 I0 F9 n8 I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