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成果質量的好壞,學術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必定會落實到論文上。一個人即使成為工程院院士,如果論文表現不行,也依然是一個短板,免不了授人以話柄。反過來,一個人如果論文數量多,平均檔次高,不論其論文含有多少實際價值,也無人敢藐視他。這是因為唯有論文是一項硬指標,需要真功夫,可謂學者本分也。好比古代的學人,興趣各異,有長于詩賦的,有長于古文的,有的治史,有的治經。但到了科場上較量高下,就論唯一的基本功:八股文。
3 p5 A5 j+ F* g- \- C" h能發表什么檔次的論文,也是一個學者基本功的體現。能在較高端的雜志上發論文,作者必須具備作為一個研究人員起碼的綜合素養:包括對學科基礎的理解、對前沿方向的了解和對學術話語的駕馭。文章的的水準檔次跟這些素養是正相關的。所以,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過論文作為博士生畢業的通行標準是有道理的。
肯定有人不服氣,認為論文往往是空談,真正做大事的人不浪費時間去空談。然而,社會評價必定總要依靠一些簡單的標準來進行。你說“干大事,干實事”,總要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還得落實到某項指標上。論文以外,其他的指標更忽悠,更扯,更不靠譜。
論文寫作的早期的確寫作能力很重要,而且往往決定論文最終的通過率,但是經得住錘煉的文章還是需要很強的創新性,當然這里面不包括具有話語權的學術大牛(大牛這兩方面要求低很多).達到一定程度寫作往往不起決定作用,這就是好的科研難做的原因。前些年高校進來一大批靠關系人情進來的庸才,由于沒有人才流動機制,占著編制指標、耗費著天朝大白鼠們的大量納稅血汗錢,很多高校成了一個個安置院/養老院! 結果導致近十年以來,中國人灌水量越來越大了。有中國人的地方,水多!翻開任何一本主流控制理論雜志,刊登文章有60%以上作者第一單位是在中國內地,這還不包括海外僑胞...
國人的文章量是多,但質卻不行。一篇又一篇論文,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也有創新點,也有難點,也有仿真算例,寫得工工整整的,也有眼花繚亂的數學推導。可是仔細玩味一下,總覺得缺了點什么。缺的是論文的魂,就是實質的原創性。很多文章根本沒有什么自己的新想法,只是給別人的工作打打補丁,自己出題做了道習題。作為讀者,希望看到的是新問題的提出。
站在審稿人的角度,同樣一篇稿子,換你我也傾向于錄用洋人的,拒絕中國人的。為什么呢?因為,作為審稿人,如果一篇論文不是特別爛,表現比較中庸,很難精準地客觀地判斷它究竟有多好。而很多中國人往往不太地道,1. 中國人愛灌水。作者可能已經造了很多篇近似復刻版本。2. 有些中國人不太講誠信。在造文章的時候可能會使用一些竅門,使論文看上去比較體面,而實際并非那么回事。有些論文恐怕都不是第一作者寫出來的。老實講很難看出來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到底下過多少實實在在的真功夫。
在接觸中國人之前,洋人往往是沒有偏見的。甚至反而會有照顧同情落后國家的心態。
對中國人產生偏見往往是跟中國人打過交道,吃過虧之后。正所謂no前人zhuo,no后人die。+ m3 L/ L+ K( ~3 s1 B
點評:
當下流行不看文章質量,不看其是否具有真正科學意義的原創,只要數量多,SCI高就行。
7 t0 x( P) W4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