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服務型制造業是指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的制造業產業形態,是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模式。服務型制造業的主要模式是業務流程外包,外包業務可以是生產、營銷、設計、開發、信息、保養等各個經營環節。
服務型制造業的興起是產業深化的表現,與分工細化、市場細分及專業化高度發展相聯系。由于產業深化,產業價值鏈延長,一個企業要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都具有競爭力是不可能的。企業應該將資源集中于最具有競爭力的環節,把握產業價值鏈的戰略控制點,而將其他環節外包,以降低成本,強化核心競爭力,提高收益率。為適應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潮流,國家商務部將發展服務外包列為2006年重點工作之一,并已啟動“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間,每年投入不少于1億元資金,建設10個服務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業務流程,培養1000家承接服務外包的企業。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工業由大變強。要加快發展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更是要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方向是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以提升產業能級,提高產業收益率。但在具體產業政策的實施中,如何打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分界,使兩者融合發展,則缺乏操作性設計。尤其是制造業的產業定位,仍是追崇大規模生產模式,強調大產業、大項目、大基地建設,而缺乏從“服務”著眼、以世界性分工合作為平臺的理念,這與世界產業發展趨勢是不相符的。產業深化、分工細化、市場細分需要靈活的、柔性的、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制造方式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美國愛默生工程公司、西格瑪電氣公司等大型跨國公司的產業目錄中有8000多種產品,并且能以100件的最小批量進行生產,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定制的要求。為了實施這樣的生產制造方式,就需要采用服務型制造業模式,建立海外制造基地或業務流程外包,以降低成本、提升價值鏈、增強產業競爭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專家認為,將制造業看作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的產業體,從“服務”入手進行生產,使得印度在服務型制造業方面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因為在先進制造業中,服務要素越來越重要。
我國發展服務型制造業要注重培育制度條件。
第一,現代服務業的邊際收益遞增效應顯著,因此需要有足夠大的服務半徑或足夠多的服務對象,產業的發展不能受行政區劃的限制,甚至不應受國界的限制。尤其是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商貿流通業、現代航運業等產業,只有在全國統一市場及全球性市場中才能獲得充足的發展空間。
第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網絡和供需關系基本上靠合約維系,因此需要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高效率的民事司法制度作保證。如果信用程度低、信用體系缺失,司法制度不健全,現代服務業的交易成本和風險極高,產業難以正常發展。
第三,現代服務業需要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要靠自由競爭發現最優價格,供給優質產品,促進社會福利凈增長。因此需要用有效的法律手段來限制壟斷,尤其是限制行政性壟斷,以保護創新,保證產業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上述制度條件的生成一方面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改革深化及制度建設過程。要使現代服務業正常發展,政府應該轉換職能。政府主要不是去投資興辦各種服務業,也不能僅止于產業規劃層面,而是應著力構建適應現代服務業成長的制度框架,并運用公共政策及公共財政工具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
二,
服務型制造業是指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的制造業產業形態,是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模式。服務型制造業的主要模式是業務流程外包,外包業務可以是生產、營銷、設計、開發、信息、保養等各個經營環節。
服務型制造業的興起是產業深化的表現,根本上與分工細化、市場細分及專業化高度發展相聯系。由于產業深化,產業價值鏈延長,一個企業要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都具有競爭力是不可能的。企業應該將資源集中于最具有競爭力的環節,把握產業價值鏈的戰略控制點,而將其他環節外包,以降低成本,強化核心競爭力、提高收益率。比如耐克運動鞋,廠商控制設計和營銷等核心環節,而將生產制造全部外包。勞斯萊斯汽車廠商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發動機的核心競爭力上,而車身等部分則完全外購。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服務產業轉移日漸發展。跨國公司為實現價值最大化,實施經營戰略創新,將其非核心業務分離出來,外包給第三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資料,1999年至2004年,全世界業務流程外包年平均增長23%,成為外包服務中增長最快的業務。2004年全世界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市場總收入為3000億美元,2008年預計將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在2002年,只有1%的美國企業將業務流程作離岸外包;到2004年已有50%的美國企業愿意將業務流程外包給外國企業。發展中國家承接業務流程外包最多的國家當推印度,近年來,印度的業務流程外包收入年增長率達60%,2004年印度外包服務賺取了170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僅獲6000萬美元收入。為適應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潮流,國家商務部將發展服務外包列為2006年重點工作之一,并已啟動“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間,每年投入不少于1億元資金,建設10個服務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業務流程,培養1000家承接服務外包的企業。
上海“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按照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的總體要求,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由上海的經濟成長及工業化發展階段、城市經濟功能、城市區位功能所決定,上海在相當一段時間中是既要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也要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是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以提升產業能級,提高產業收益率。但在具體產業政策的實施中,如何打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分界,使兩者融合發展,則缺乏操作性設計。尤其是制造業的產業定位,仍是依賴大規模生產模式,強調大產業、大項目、大基地建設,而缺乏從“服務”著眼、以世界性分工合作為平臺的理念,這與世界產業發展趨勢仍存在較大差距。
如前所述,產業深化、分工細化、市場細分需要靈活的、柔性的、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制造方式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美國愛默生工程公司、西格瑪電氣公司等大型跨國公司的產業目錄中有8000多種產品,并且能以100件的最小批量進行生產,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定制的要求。為了實施這樣的生產制造方式,就需要采用服務型制造業模式,建立海外制造基地或業務流程外包,以降低成本、提升價值鏈、增強產業競爭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專家認為,將制造業看作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的產業體,從“服務”入手進行生產,使得印度在服務型制造業方面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因為在先進制造業中,服務要素越來越重要。
上海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可以從兩方面著眼。一是把握住國際服務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跨國公司外包的業務流程,與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二是結合“走出去”戰略,將一些業務流程轉移到海外,借此獲取關鍵知識、技術和專業人才,提升制造業的素質。通過這兩方面的運作,使上海的產業進一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真正具備國際化性質并獲得國際地位。
上海發展服務型制造業要注重培育制度條件,尤其是民事司法制度和社會信用體系。服務型制造業乃至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網絡和供需關系基本上靠合約維系,因此需要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高效率的民事司法制度(包括知識產權保護)作保證。不然,交易成本和風險極高,產業難以正常發展。這些制度條件的生成一方面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改革深化及制度建設過程。政府應致力于制度條件的培育,并運用公共政策扶持服務型制造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