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4060|回復: 21

平面直動滾子凸輪設計,附算法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4-12-20 21:13:57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目的:設計一個平面凸輪的外輪廓& L$ q( J% e  }1 }: W* n/ s
如下圖,從動件為滾針軸承,帶導軌,需要確定基圓直徑,和升程曲線。
' \4 O6 h) G4 W1 j(參考書籍:凸輪算法,80年代的國產貨,我也不知道書名;另一本,英文:cam design handbook)& N$ f; h' l' ?* m0 `
* }. e' A0 W+ j& F7 Z

) b( ~6 S' L. E8 h  X4 W) O凸輪升程曲線要求運動盡可能平滑,就是加速度平滑,這樣電機壽命長,當前比較好的是7段組合式加速度曲線(參考書1),如圖,我們知道總升程h,總角度,需要通過計算得出每一段的加速度,速度,和行程(升程)的表達式,進而計算并繪制凸輪外輪廓。
. O+ s1 t7 |% }  n* m
! p, u) ~( }0 A9 ~; a& C, b0 p% H公式如下! K" ~3 h- B) u: w, i

- |% g) ]: R1 p0 v- y# y/ ?, i% B因為是舉升,重力向下,我們希望加速段比較長,減速段比較短,就是加速段的角度比減速段的多% k  Z7 c" k' q

, K0 }: z3 C% ]  A+ M2 U# p于是我們需要一個程序,輸入角度和升程,以及加減速段的比值,輸出每個角度對應的升程數值;
1 z& n, ^: e5 A# b部分程序如下(MATLAB):5 z* C1 F6 ^/ ]6 E; z" Q7 Y
rb=45;rt=31;e=0;h=85;
( W5 |( l9 X9 y%  推程運動角;遠休止角;回程運動角;近休止角;推程許用壓力角;凸輪轉速& Q* C# n3 N5 m0 ?
ft=155;fs=20;fh=155;fx=30;alpha_p=35;n=60;& d$ w5 v$ {& J2 z( b
%  角度和弧度轉換系數;機構尺度
/ e0 B  r8 ~  ?) u8 M$ whd=pi/180;du=180/pi;se=sqrt(rb^2-e^2);
. ]; _, P  ^  |0 kw=n*2*pi/60; omega=w*du;         % 凸輪角速度(°/s)
# \( q: u& ?" C+ {p=3; % 加速段角度和減速段角度比值
/ }9 a) v. o2 j( A. sfor f=1:ft- J1 t0 _6 R5 n
    if (0<=f&&f<=1/4*p/(1+p)*ft)3 F/ d% k; J: M+ v& p: K+ c3 U# i
        %s(f)=0.09724613*h*(4*f/ft-1/pi*sin(4*pi*f/ft));sxs=s(f);   
* R* |5 G0 S) m1 N. x        s(f)=2*p/(1+p)*h/(2+pi)*(2*f/(2*p/(1+p)*ft)-1/2/pi*sin(4*pi*f/(2*p/(1+p)*ft)));sxs=s(f); : T6 z" W: w' O
        ds(f)=0.3889845*(2*p/(1+p)*h)/(2*p/(1+p)*ft)*(1-cos(4*pi*f/(2*p/(1+p)*ft)));sxds=ds(f);
. f' `5 s6 ]# I& d1 W        d2s(f)=4.888124*(2*p/(1+p)*h)/(2*p/(1+p)*ft)^2*sin(4*pi*f/(2*p/(1+p)*ft));sxd2s=d2s(f);   
; [9 I" U' W0 h4 l1 O8 }3 {    end; h7 ?4 j# H2 j
    if (1/4*p/(1+p)*ft<f&&f<=3/4*p/(1+p)*ft)
8 a' G2 e5 O! P2 z& v/ n        %s(f)=(p/(1+p)*h)*(2.444016188*(f/ft)^2-0.22203094*f/ft+0.00723406);sxs=s(f);- o! u& F4 U0 o6 K8 @% M! K; P
        s(f)=(2*p/(1+p)*h)/(2+pi)*(1/4-1/2/pi+2/(2*p/(1+p)*ft)*(f-(2*p/(1+p)*ft)/8)+4*pi/(2*p/(1+p)*ft)^2*(f-(2*p/(1+p)*ft)/8)^2);sxs=s(f);
, Z) A4 i) k' m4 ^% T* D( c        ds(f)=(2*p/(1+p)*h)/(2*p/(1+p)*ft)*(4.888124*f/(2*p/(1+p)*ft)-0.222031);sxds=ds(f);+ P9 S9 a" v6 w: a
        d2s(f)=4.888124*(2*p/(1+p)*h)/(2*p/(1+p)*ft)^2;sxd2s=d2s(f);   
6 z4 w# I$ X$ m    end3 ^! K# X3 q% d/ c' k
    if (3/4*p/(1+p)*ft<f&&f<=4/4*p/(1+p)*ft)  N. B. A- x- f
        %s(f)=(p/(1+p)*h)*(1.6110155*f/ft-0.0309544*sin(4*pi*f/ft)-0.3055077);sxs=s(f);
' z, K3 ]/ G5 N* L        s(f)=(2*p/(1+p)*h)/(2+pi)*(-pi/2+2*(1+pi)*f/(2*p/(1+p)*ft)+1/2/pi*sin(4*pi*f/(2*p/(1+p)*ft)));sxs=s(f);
4 j3 \$ U. }) `) g        ds(f)=(2*p/(1+p)*h)/(2*p/(1+p)*ft)*(1.6110155+0.3889845*cos(4*pi*f/(2*p/(1+p)*ft)));sxds=ds(f);
" c9 D" B, x6 g) Y3 L/ F; g        d2s(f)=-4.888124*(2*p/(1+p)*h)/(2*p/(1+p)*ft)^2*sin(4*pi*f/(2*p/(1+p)*ft));sxd2s=d2s(f);   
3 g+ |+ @7 I( h: E& L9 W8 H     end7 q1 W0 H. c# c3 @! j
上面的程序最終會計算出,在1-155度中,每一度變化對應的升程數值s;速度ds;加速度d2s。
4 I& S, ^2 p. \% `' G. X, _3 y$ e最終效果(把計算的點給autocad畫圖)我不用擔心睡不著覺了。7 S7 b. g# L/ w9 a

/ C- u/ z( @' a4 Y, |8 ^% V
6 y+ p# k1 E! i$ b有興趣的可以一起聊這個曲線。& ?6 F( f* F2 d
附書1的部分目錄,可以幫助找到同一本書) N8 S, x' S6 j9 B. a( I

0 {: s; [6 s# Q1 T
+ |0 M* S; `' k! I/ O4 |5 Y) t/ v! p) p1 @8 c) W8 W( d

- z& ]1 `) V% j5 }, ]9 h
+ ]5 F  D/ M4 B! n( p1 R) u( R
6 @% ^8 ]8 s. 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凸輪|主題: 13, 訂閱: 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14-12-20 23:45:33 | 只看該作者
”當前比較好的是7段組合式加速度曲線“
! R, Z9 S( z0 w! l! ^
5 C" b; ]% ~) M  `- ^  J為何是這種曲線?  [& ]$ |7 M  j" _1 u6 Y- v) M

" u+ c, s6 G' T我喜歡用正弦余弦曲線,我的速度比較慢

點評

因為中間一段加速度為0,速度較大,可以理解成這種曲線運動更平滑  發表于 2014-12-23 07:42
7段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加速度在一定時間內為0  發表于 2014-12-21 18:59
3#
發表于 2014-12-21 10:55:5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4#
發表于 2014-12-21 11:44:25 | 只看該作者
晚上回家試一下
5#
發表于 2014-12-21 18:52: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ot6335 于 2014-12-21 21:42 編輯
  h( ]8 T. o/ K) R+ \0 r3 M* R. i) H2 i+ r) `( z4 J# ~5 M
哈哈,大俠用的是標準的修正梯形再變形。% ?& x& h+ D3 r: j
按照機構的設定“ft=155;fs=20;fh=155;fx=30;alpha_p=35;n=60”。# B5 l0 w) x1 k' K: Z( L1 g/ n  ?
“p=3; % 加速段角度和減速段角度比值”。表述不嚴謹,會誤解。& ^1 i0 a) x9 S/ E, @% L8 W6 H
因為推程和回程都有加速段和減速段。2 b& r2 v" G$ D3 H$ n( p0 `

5 j6 ?) [8 u' k0 E# B7 |實際上,“加速度是時間的函數”這樣理解更合適。4 u& x+ e7 c- ]/ L- m( O0 r
為了達到“我們希望加速段比較長,減速段比較短,就是加速段的角度比減速段的多;”這一目的+ [2 r& u% Z' U' G% p( K, R
設定一個系數=p/(1+p),那么:
. a$ q( Y" i' z5 `推程:用的是1/4 *系數 ,  3/4*系數 ,   1*系數。
" Q* l# Z( i, C+ ?7 i0 S6 S9 c9 b: d回程:沒下載大俠的程序,由于上面的誤解,不好妄下結論。
1 }4 p3 O# q4 s6 O6 i8 E# e* r按我的理解,推程取一系列T值,回程再取一系列T值,完全可以實現LZ的設計目的。, X3 K# x  r: f3 F# t1 a' n& A+ g

. X$ E2 @6 |) e另外,大俠的程序好像沒有體現文中所說“7段組合”。不知大俠能否把各曲線補齊。
; W& u9 K; f0 f  q要求過分了點,哈哈
8 `' E* Y* ]9 p% z給個建議,不等式兩邊可以約去“*p/(1+p)*ft”,把“f&&f”改成時間T,不要用角度。這樣,你的程序將有極大的通用性。# b0 \5 @! z5 B, B; O) N" t

$ H; q/ |( x  s9 S% F" z: |對應的中文目錄/ B% s1 n/ o' v& A1 V6 w. A2 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點評

你說的很對,凸輪一般計算用的是角度和升程的關系,但其實電機一般轉速恒定,所以二者是通用的  發表于 2014-12-23 07:45
6#
發表于 2014-12-25 09:07:16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啊
7#
發表于 2015-11-5 19:55: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georgemcu 于 2015-11-5 19:58 編輯
$ y4 u! \0 u, G
hoot6335 發表于 2014-12-21 18:52 ! v9 H& t( S4 g2 D3 y) D
哈哈,大俠用的是標準的修正梯形再變形。
+ R- I) x9 `" G6 _: U按照機構的設定“ft=155;fs=20;fh=155;fx=30;alpha_p=35;n=60”。 ...

4 \8 P; K/ @4 Y5 }! rCam design handbook,2011年看過,也受益匪淺。2 n3 c; J& G( C5 E
就是由于看了這本書,讓我在那一年完成自己的第一版凸輪設計程序,在11年公司工作需要用的凸輪都可以完成!& s* m# w) x* f
$ [% {2 g5 s. }+ O/ _0 F% f
上個月由于遇到了凸輪設計的新問題,所以又重新閱讀了多本凸輪著作。: |, J7 t: o# A
不過對凸輪優化,感覺快要抓住了可以還是沒有抓住。. Y: |+ ~' K0 }, S, x
意思就是沒有透徹。
% U- j. \& k3 s# L0 {0 choot前輩一個對凸輪曲線的優化應該算是比較精通了吧!1 b+ i+ E2 z# O& `9 }/ ?
" u4 v6 F! X% s; i
對與那些著作里提到的30幾中曲線,上個月,我也是已經全部收納成功:)
) S' k, D+ J5 w! b( b, O- h自己做個程序,自己用!
# A& h, z* ~' z5 m, A就像你在其他貼中說的一樣,自己建的數學模型,自己寫的代碼,用的放心!
+ _% ~/ A9 B" V% Y出錯,立馬查得到!- b' M" F) n, k1 G* ?8 Z
哈哈!
0 x: T5 k6 _" G2 w8 n9 a4 G
8#
發表于 2015-11-7 17:38:47 | 只看該作者
盤式凸輪算是比較簡單的了,而且也有現成的軟件可以使用,復雜的是三維凸輪,這個才是考驗功底的
9#
發表于 2015-11-9 21:27:09 | 只看該作者
pacelife 發表于 2015-11-7 17:38
, B& H- }( \% K# O# G6 J* n- e6 J盤式凸輪算是比較簡單的了,而且也有現成的軟件可以使用,復雜的是三維凸輪,這個才是考驗功底的

4 N9 Z* y7 P& E& z% n三維弧面。。。想當初2011年接觸分度凸輪indexing的時候,沒有看過正規的書籍,就憑網上的幾篇論文,硬著頭皮去研究,做INDEXING的設計程序,影響中程序做到了可以展開到平面的曲線部分,剩下只能通過手工包覆到凸輪曲面去生成槽,不過還不是弧面,沒有讀書多可怕,當時真的是犀利糊涂的,呵呵,不過現在也忘記了,有空等我手頭上的事處理完,可以去完成我的那部分了0 ?( c4 j+ A( }1 x1 z
10#
發表于 2015-11-12 18:01:42 | 只看該作者
問樓主一個問題,里面的公式有自己推導過嗎?我今天自己推了一下,發現有一個地方,為什么是 -3/8beta 和 1/2beta,而不是-3/8beta 和 3/8beta, cam design hand book,第63頁。具體請見附件!2 k3 h+ I: I) Q# M4 \  s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18 13:50 , Processed in 0.0853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