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反壟斷一般都是追隨歐盟和美國的步伐,這次也是歐美罰款在前,而且又有干貨,所以順勢而為,追打落水狗
但相比歐美,中國的懲罰幅度算是很輕了
這種反壟斷處罰,對日本造成不了什么影響,要影響日本利益,前提是要能打破日系品牌在國內對供應鏈結構的控制,而現實中這條不滿足,八字沒一撇
在中國市場,日本供應鏈是個很封閉的黑盒子結構,內部擁有獨立的體系和標準,外部留個接口滿足客戶知道供應商
原因很簡單,中國行業和企業沒有自身的體系和標準,就像語言不通,又想賺人家錢,就只能人家說啥就是啥
這導致在中國市場競爭中,不僅乙方串標,而且甲乙方一起合謀轉嫁禍水,比如電裝/捷太格特,既是豐田的供應商,豐田又是這兩家的股東,一家人好說話,這還只是可查的信息,按照豐田管理供應商的"習慣",還不知道有多少沒浮出水面的日系品牌
對黑盒子內的環節企業,壞處和好處是同一點:既需要輸血給供應鏈任一環節,又可以通過供應鏈"靈活地"轉嫁禍水,有點類似以前國企大鍋飯
而對于黑盒結構外的中國企業來說,則很難與之競爭
作為個體,很難與擁有上下游資源調配這一優勢的日系品牌競爭,即使通過努力脫層皮進入到供應鏈內部,也往往是作為降成本作為代價
人們只知道豐田做汽車,但豐田最厲害的是對成本的控制,豐田對整條供應聊成本的控制,可以說是種藝術
一個中國企業進入到這種體系內部,看起來訂單有了保障,同時也喪失了企業獨立性,成本,售價,利潤等等,都得受制于整條供應鏈,賺不賺錢日本人說了算,何況還是個日本圈里的中國企業
而作為整體,自身都站不穩,就更談不上整合了,"用手指打拳頭",根本沒法玩
結果,個體和整體都無競爭力,只能等著被"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