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老鷹

采購/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技術含量有多高?

[復制鏈接]
21#
發表于 2014-8-23 09:28:33 | 只看該作者
這種集中統一管理控制的企業確實很有必要,但是在國內目前很難做到嚴格,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中國人不缺乏想法和創意其實有些技術大牛的技術也不必國外的差,就是職業道德底線低,為了自己利益可以做一些違反道德或者是法律的事,而這些的根本在于人們的生活經濟水平,我覺得只有全民的生活經濟水平達到某一高度,人們的職業道德水平也會達到一定高度,所有人都不缺錢,生活都沒有壓力,都想的是把事情做好,這樣才會有實現樓主所說的企業的可能
22#
發表于 2014-8-23 14:47:45 | 只看該作者
這跟我們國家的體制是有關的,沒辦法,大家混口飯吃都不容易,誰老實誰就得餓死
23#
發表于 2014-8-23 22:10:27 | 只看該作者
十九子 發表于 2014-8-21 01:11
這種只搞采購、質檢、銷售的企業,國外很多,而且規模大、知名。我有華人朋友就搞全球采購,他管這叫貼牌公 ...

學習了,希望多講解一些
24#
發表于 2014-9-12 15:28:55 | 只看該作者
哎.........
25#
發表于 2014-9-13 09:31:35 | 只看該作者
這個體系認證不就是搞這個的嗎?關鍵是中國腐敗之風盛行,好多在外國行的通的,中國就死翹翹,中國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文化的問題吧
26#
發表于 2014-9-14 17:25:13 | 只看該作者
十九子 發表于 2014-8-21 01:11
這種只搞采購、質檢、銷售的企業,國外很多,而且規模大、知名。我有華人朋友就搞全球采購,他管這叫貼牌公 ...

關于生產設備,我遇過的領導有一部分認為:用爛設備做出好產品,才是一個工程師牛B的地方,否則要工程師干嘛。我不知道在機械這個大行業里,有多少人也是這么認為的。
27#
發表于 2014-9-17 02:34:52 | 只看該作者
飛翔的阿Q 發表于 2014-9-14 10:25
關于生產設備,我遇過的領導有一部分認為:用爛設備做出好產品,才是一個工程師牛B的地方,否則要工程師干 ...

哈哈,我們覺得也是,因為我們會自己改裝設備,甚至自己重新設計和制造新設備。但這些是針對特殊產品的。
如果你是標準產品,就要衡量一下是直接買設備劃算還是自己改造劃算了。
28#
發表于 2016-2-25 16:48:30 | 只看該作者
十九子 發表于 2014-8-21 01:11
這種只搞采購、質檢、銷售的企業,國外很多,而且規模大、知名。我有華人朋友就搞全球采購,他管這叫貼牌公 ...

66姐誒
29#
發表于 2016-2-26 21:4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熊anh 于 2016-2-26 22:19 編輯

 說說以前公司的事吧:總公司在臺灣,有一歐洲客戶,年采購量約一個億,其中大部分從內地采購;我們按客戶要求尋找供應商,客戶再找第三方對我們篩選出的供應商進行驗廠;然后由我們直接與客戶對接,收取10%左右的服務費。與該客戶的合作一直比較穩定,公司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后,開始攻關幾家歐美的同行業客戶,我離開時有兩家已經達成合作意向,預計未來兩年在這塊的采購量能提高到2億。
  公司各級人員基本都是銷售型,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在機械技術方面可以拿得出手的,管理層、業務人員幾乎是技術白癡,配套的幾個工廠在國內同行業其實也就是中等偏上水平,基本為臺灣產機床,質量管理比國人大多數同行強一些,總體質量來說高于國內大多數同行,但是技術方面一般般,好多產品質量、工藝連我都不太看得上眼;但是公司這幫機械門外漢就是憑著“客戶就是上帝”、“客戶永遠是對的”這股傻勁把一個重量級客戶拿下來了,這股傻勁值得學習,但是采購能力上也確實有待提高。
每年1個億的采購量,為什么老外在完全掌握生產工廠信息的情況下還愿意掏這1000W?客戶多掏這些錢,說到底就是不放心工廠的質量控制,花錢再找個人幫他管質量而已,在此基礎上公司的臺資背景肯定是占了些優勢的,畢竟在世人眼中,臺灣制造還是內地靠譜一些。
 我接觸過的外貿產品都是些常規、比較低端的,客戶基本是各類經銷商或是技術薄弱的生產工廠;其中有幾款稍有些難度的,客戶也曾直言比較他們國內做得好,而且價格優勢明顯;也有一些老外寄過來的樣品,說實話,有的產品做得真不咋地。從工作中與客戶的溝通以及老外反饋的一些信息來看,歐美在機械行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危機,只是遠不如中國這般嚴重而已。
 我們有幾家做汽配件的供應商,在寧波或玉環的,都以外貿為主,而且無一例外都是專攻美國市場(主要是改裝車市場);記得一次去一家做專業制動鉗的供應商處,剛好遇到一美國佬在驗貨(這個供應商的質量真心不咋的,只是在同行中規模還可以,在跟我們合作的過程中都是問題連連,當時我們公司都準備要換供應商了,但是他們卻每年出口美國1個多億),那個美國人驗完貨時開了個玩笑:你們產品做得這么好,看來我們的圖紙公差應該再加嚴一些了。這話一出,嚇我一跳:難道美國汽車行業的成本壓力真的這么大嗎?還是前些年的“去工業化”真對美國制造業造成這么大的損害?
 公司另有一款產品,泵體外殼,是出口德國的,客戶是家比較有名的大公司,已經合作有四五年了,但是做出來的產品真的完全無法跟印象中德國機械聯系到一起:鑄造外觀是國內中等略偏上水平;較小的鑄造缺陷,一般的磕碰傷,只要不是關鍵位置就可以接受;因為價格一降再降,工廠也是能省就省,最后居然連很多加工位置的倒角都省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產品準備要包裝出貨時,心里那個郁悶:這玩意竟然是出口到德國的,而客戶居然還是家大公司!
聯想到近幾年有不少關于“德國制造是否存在品質過?!钡臓幷?,不光是我們國內有爭論,歐美人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爭論,所以才有一些企業降低部分品質而追求性價比,上面所說的兩個例子想必也是屬于這種情況。
  從個人的經歷來看,中國企業如果真能腳踏實地,嚴格按圖紙工藝生產,真正做好一些中低端產品,其成本相對歐美還是有優勢的,也是很有市場的??偸窃谡f轉型,但是中國制造要想真正走上高精尖,無疑于萬里長征,不可好高騖遠,長征的第一步必須是踏踏實實把手上這點小東西做好,然后再談其它。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老鷹 + 100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7 12:44 , Processed in 0.08840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